- Web2.0環境下非遺數字資源網絡平臺構建研究
- 賴涵 辛文娟
- 1122字
- 2021-02-08 18:15:31
2.1 非遺數字化采集研究
作為非遺數字化保護的基礎和首要環節,非遺數字化采集工作的主要任務是運用數字技術和設備對非遺信息進行全面的采集。非遺數字化采集工作實施效果的好壞將對其后續環節如資料保存、數據庫建設、數字化傳播、數字資源應用等產生直接的影響。非遺數字化采集的主要采集對象及實施方式如表2.1所示。
表2.1 非遺數字化采集的主要采集對象及實施方式

在相關研究當中,學界主要對數字清單的編制、數字記錄與建檔兩個方面進行了探討[3]。
2.1.1 數字清單的編制
《公約》規定:“為了使其領土上的非遺得到確認以便加以保護,各締約國應根據自己的國情擬訂一份或數份關于這類遺產的清單,并應定期加以更新,同時要確保社區、群體、個人的參與。”此后,很多國家在《公約》影響下,紛紛探索基于網絡的自下而上(bottom-up)的清單編制方法,以擴大公眾參與范圍。
法國從社區入手確定了基于社區的非遺清單編制體系[4];蘇格蘭[5]、韓國[6][7]、智利[8]學者分別研究了基于Wiki的數字清單編制方式,對在非遺清單編制和信息采集環節中,應如何調動公眾在進行非遺數字化采集過程中的積極性,使群體的力量得到充分的發揮進行了探索;Bala S.[9]以印度亞達夫社區的非遺數字化清單編制與分類為例,闡述了印度的非遺數字清單編制與分類解決方案;Artese M. T.等[10]介紹了在網絡復雜的數據結構下進行非遺清單編制的著錄卡片設計方法。2016年,《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專業標準》送審稿[11]的完成,將有力推動非遺數字資源采集的規范化。
2.1.2 數字記錄與建檔
《公約》指出非遺的記錄與建檔(documentation)是保護非遺的重要措施,但在強調“活態”傳承的保護體系當中,它僅是保護與傳承非遺的輔助手段,并不對瀕危遺產的活態傳承與有效保護起決定作用[12]。數字化的記錄方式、記錄載體的發展,推動了非遺數字建檔的技術革新。隨著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非遺通過文字、圖片、錄音、錄像、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高科技手段獲得真實、系統、全面的記錄成為可能。
Min-Sun S.等[13]以韓國國立文化研究院開展的非遺建檔實例為基礎,論述了非遺建檔及保存的原因與方式、非遺建檔前的準備、進行非遺現場錄制的相關問題;Kamani Perera等[14]以印度和斯里蘭卡的非遺建檔為例,闡述了將非物質轉換為物質的信息保存方法;Robbins Christopher[15]以美國土著社區的瑙魯弦樂為例,提出為土著傳統文化建檔的策略。此外,在建檔方法方面,Freeman Cristina Garduno[16]和Pietrobruno Sheenagh[17]分別以大眾參與的圖片分享網站Flickr和視頻分享網站You Tube為例,闡述了如何運用Web 2.0工具實現非遺建檔;馮麗等[1]從收集、分類、鑒定和宣傳四個環節探討了Web 2.0技術對中國非遺建檔保護的潛在促進作用;彭鑫等[18]通過SWOT分析法對非遺傳承人其個人存檔的優勢、劣勢、機遇和威脅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