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自金融趨勢下消費金融的發展

一、全球消費金融發展沿革

(一)國外消費金融發展史

消費金融發展最早、且最具代表性的國家和地區有美國、歐洲和日本。

1.美國的消費金融

美國的消費金融萌芽于19世紀的農民分期購買農具。20世紀初,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移民組成的美國社會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深,汽車逐漸取代農具成為美國民眾最大的消費品,汽車行業的蓬勃發展帶動了美國消費金融的快速增長,滲透率及普及率大幅提升。20世紀30年代,美國超過六成的汽車由消費者分期購買。即美國的汽車消費金融最早由生產商(最早是以福特、通用為代表的汽車生產廠商)發起,旨在減少庫存、增加銷量和銷售收入;而后,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入。二戰以后,消費金融在美國迎來了爆發式增長:越來越多的消費信貸產品覆蓋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個人信用體系的不斷完善、數據處理能力的提升、法律法規的完善、風控體系的建立健全都推動了消費金融的發展,滲透率不斷提高,使消費金融覆蓋的人群不斷下沉;用途也從日常耐用品擴展至旅游、教育、美容等領域;消費者亦從被動變為更自主地選擇金融消費產品及利率。目前美國消費金融市場的主要參與者是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信用社、聯邦政府和儲蓄機構、證券化信貸資產發放機構、非金融機構等。美國消費金融的目標客群為收入水平偏低、但尚穩定的群體,該類客戶主要是年輕人,在教育、戀愛、結婚、住房、裝修、旅游等方面有較大的剛性資金需求。

美國的消費信貸分為循環信貸和不可循環信貸。循環信貸指消費金融機構根據借款人的信用評估結果給予相應的授信額度,借款人可以在授信額度內進行消費。循環信貸沒有固定的還款期限,主要有信用卡貸款、循環房屋凈值貸款等;非循環信貸指當借款人完成還款,相應還款金額不能再次進行借貸,即借貸通常為單筆、額度無法循環,主要有學生貸款、汽車貸款、耐用消費品貸款、無抵押個人貸款、個人資金周轉貸款、個人債務重組貸款等。在居民貸款結構上,住房貸款占比近80%,余下20%是消費信貸,其中循環貸款占比為5.44%,主要是信用卡貸;不可循環貸款占比為15%,以學生貸款和汽車貸款為主。

美國消費金融的持續發展得益于兩點,一是市場化的征信體系,二是開放透明、旨在權益保護的監管理念。市場化的征信體系,是通過商業化征信機構收集、整理、加工信息及數據,制作并提供征信報告,向全社會提供全面的征信服務;政府則負責提供立法支持和監管,規范信息采集、整理、存儲及加工流通的規則,確保機構之間的有序競爭。具體在個人征信領域,美國國家信用管理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redit Management, NACM)制定用于個人征信業務的統一標準數據報告格式和標準數據采集格式,以益百利(Experian)、艾克菲(Equifax)、環聯(TransUnion)為代表的三家主流機構負責數據采集,再形成信用評分產品,如FICO score, vantage score, credit report等,最后應用于各種場景。監管方面,美國消費金融監管秉承消費市場透明公開、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理念,并未針對消費金融機構實施監管,即并不限制消費金融機構的資金來源、業務范圍、產品種類等,而主要以消費者權益保護為視角對業務進行監管。20世紀60年代通過限制產品以及利率上限來保護消費者,70年代各州通過法律在消費金融的各個流程階段保護消費者,90年代通過《金融服務現代法》,消除銀行、保險、證券在業務上的邊界,消費金融市場的金融機構出現多元化。2008年金融危機后,美國啟動金融監管的全面改革,設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保護消費者的正當權益。

2.歐洲的消費金融

歐洲的消費金融落后美國近半個世紀,始于20世紀50年代,原因有二:一是歐洲的工業革命和全球擴張帶來巨額財富,民眾無須通過信貸滿足消費需求;二是基督教勤儉進取的教義在歐洲被廣泛接受,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費信貸的發展。歐洲經濟在二戰期間遭遇重創,民眾生活拮據,工業革命導致了周期性的供給過剩,生產廠商急需消減庫存,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的年輕人也對利用信貸滿足日常生活所需有了需求,分期付款方式無論對于生產廠商和民眾雙方都是最有效的。與美國類似,歐洲消費金融主要定位于收入不高,但來源穩定的年輕人群,他們往往有著相對開放的消費觀念,有旅游、婚慶、房屋裝修、教育等消費需求。依照消費貸款用途,歐洲消費金融主要分為特定用途貸款和無特定用途貸款兩大類,前者主要有家庭耐用消費品、銷售商戶POS貸款、商家會員卡、汽車貸款、住房裝修貸款等,類似于美國的非循環貸款;后者主要包括現金貸款、現金透支、循環信用等,一般無須提供擔保,以借款人的誠信和還款能力作為放款依據,相當于美國的循環貸款。

在客戶獲取方面,歐洲消費金融有直接營銷與間接營銷兩種模式。前者指消費金融機構直接發展客戶并與之進行交易,此種模式需要較多的分支機構或營業網點作為支撐,其代表有Cetelem(法國巴黎銀行集團旗下消費金融公司);后者指消費金融機構通過與經銷商或零售商合作擴大客戶群體,例如與大型零售商合作,由零售商向消費者營銷,鎖定目標客戶并向其提供消費貸款,即是由零售商尋找客戶并負責客戶風險審查、客戶甄別、辦理貸款手續、負責后續貸款催收,消費金融公司承受的風險相對較小,其代表性的公司有捷信。

在征信模式上,歐洲普遍采用公共征信模式,以中央銀行建立中央信貸登記系統為主體,主要由政府出資,建立全國數據庫,組成全國性的調查網絡,運用行政手段要求數據供應商向公共征信機構提供信用信息及數據。該模式有助于保證信息及數據的真實性,進而確保信用信息數據庫的權威性,為絕大部分歐盟成員國采用。

在政策監管上,1995年歐盟頒布的《涉及個人數據處理的個人權利保護以及此類數據自由流動的指令》(Directive on the Protection of Individuals with Regard to the Processing of Personal Data and on the Free Movement of such Data, EU 95/46/EC,簡稱《數據保護指令》),明確規定了征信信息的收集、保存、處理、獲取和刪除的相關規則,成為歐盟征信機構存在和運行的前提和基礎;另外,《消費者信用指令》《歐盟消費者權利指令提案》《關于消費者信貸合同以及廢除第87/102/EEC號指令的第2008/48/EC指令》等一系列法案,構成了旨在保障消費者權益、維護消費金融市場穩定的征信體系和消費者保護制度。

3.日本的消費金融

日本的消費金融產生于二戰之后,差不多與歐洲同步,卻是亞洲消費金融起步較早且發展最為成熟的國家。日本消費金融源于日本流通企業、零售企業(以百貨店為代表)開展按月分期付款的消費信貸服務。以日本的世尊公司為例,其前身是分期付款的百貨店,先是發行限于集團內部使用的信用卡(house card),之后與Visa合作發行國際信用卡。

日本消費金融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如借款人多重債務、消費者破產、消費者權益受損等問題。21世紀初的日本消費金融頭號巨頭武富士的破產讓日本開始反思消費金融發展帶來的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明確了制定法律法規勢在必行,其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實施的目的在于規范市場、保護消費者、救濟債務人、維護業界秩序等,具體涉及征信、消費者權益保護、催收等諸多環節。

在消費金融服務供給方面,以消費者無擔保貸款公司、信用卡公司、分期付款公司等非銀機構為主,有名的四大巨頭包括三井住友財團旗下子公司Promise、三菱財團旗下子公司Acom、Atful,以及三井住友財團旗下消費金融公司Mobit。非銀行系的代表公司為日本歐利克公司,其兩大股東為瑞穗金融集團及伊藤忠商事,其消費金融資產規模高達42987億日元;在需求對象上,日本消費金融主要為工薪階層、家庭主婦、學生等服務;從服務領域上,主要是汽車、教育、旅游、醫療、婚慶、電子產品等方面的消費。

日本采取會員制征信模式。20世紀70年代以后,日本征信機構從分散的、各地方的征信機構開始整合,走向集中化,即日本銷售信用業、消費信貸業、銀行業協會分別整合區域信用信息中心,逐漸發展成為全國性行業征信機構。1984年信用信息中心(CIC)成立,整合分散在日本各地的個人銷售信用信息中心;1986年,33家個人消費信貸信息中心合并,成了日本信息中心(JIC),對個人消費信貸信息進行整合;1988年日本全國銀行信息信用中心(BIC)成立,整合了分散在日本各地的25家銀行個人信用信息中心;與此同時,三大行業信息中心為了進一步界定風險、解決個人多重負債的社會問題,成立了三方信息協會,實施信息交換,建立了全面的征信制度。

在監管制度上,日本分別于1961年、1983年頒布了《分期付款銷售法》和《貸款業規制法》。之后又針對行業亂象、暴力及非法催收等嚴重社會問題頒布了比歐美更為嚴格的法律制度,例如旨在保護消費者信息的《行政機關保有的電子計算機處理的個人信息保護法》(1998年)和《個人信息保護法》(2003年),這些法律明確了對個人人格的基本理念、國家以及地方公共團體對個人信息的處理職責、個人信息保護措施等基本事項。

(二)我國消費金融發展沿革

1.我國消費金融發展的代表性事件

1987年,我國商業銀行開始開辦耐用消費品貸款業務,標志著我國消費金融行業發展的起點;1999—2009年為我國消費金融行業的正式萌芽期,應中國人民銀行的要求,商業銀行面向城市居民開展全面消費信貸業務,但囿于當時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水平、社會消費模式、居民較為保守的消費理念,以及科技金融發展水平較為落后而發展緩慢。2004年,消費金融領域發展已較為成熟、來自中東歐的PPF集團正式進入中國。

2009年8月《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出臺,確立了北京、上海、天津、成都4個試點城市。之后消費金融市場參與主體更加豐富,而且各種參與主體開始探索利用互聯網開展消費金融業務的新模式。截至2018年,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共有25家(見表2-1)。

表2-1 我國消費金融公司簡表

表2-1(續)

表2-1(續)

2013年以來,消費金融市場幾家代表性公司的迅速成長與擴展是市場進入啟動期的標志。具有代表性的有:2013年8月專注大學生消費場景的分期購物商城“分期樂”成立,并上線運營;2013年10月京東金融成立,擁有白條、金條、小白卡(銀行聯名信用卡)、鋼镚等消費金融業務;2014年10月螞蟻金服集團成立,逐步擁有了包括民營銀行、證券、保險、基金、基金銷售、信托、第三方支付、小額貸款、企業征信等在內的金融全牌照。

2015年,消費金融全面放開試點、推至全國,開啟井噴式發展元年。

2016年,消費金融行業進入高速發展期,市場參與主體多元化,針對各細分領域的創新層出不窮。在資金端,一方面是2016年趣店集團和樂信集團均獲得數億美元級別的大額融資,此外主打藍領、家庭消費、年輕人消費、裝修市場、教育市場、農村市場的消費金融企業也紛紛獲得融資;另一方面,以螞蟻金服和京東為代表的消費金融資產證券化業務大幅增長,表明了消費金融行業的發展規模呈指數級增長。

2017年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2019中國消費金融發展報告[EB/OL].http://www.nifd.cn/Up-loads/SeriesReport/667ce548-6606-4055-a395-370c30845f29.pdf.,我國有39.78%的成年人(約4.8億人次)通過商業銀行獲得消費貸款,銀行消費類貸款規模約30.37萬億元,占消費金融總規模的93%,從貸款用途看銀行消費金融主要流向了房貸和車貸。2017年我國消費金融人均余額約6.33萬元,去掉房貸和車貸后的狹義消費金融人均余額僅為1.97萬元;另有22.74%的成年人(約2.74億人次)通過其他機構、平臺獲得了消費金融服務,其中非銀機構提供的消費金融達2.31萬億元,占我國消費金融總規模的7%,非銀機構提供的消費金融人均余額為8418元;還有4.54億成年人并未獲得過消費金融,約占成年人口總數的37.48%,而發達國家這一比例不足20%,表明針對長尾客戶的消費金融市場仍有發展空間。

2018年我國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8.1萬億元,從總量上看僅次于美國,位居全球第二。2018年年底,住戶消費貸款余額為37.8萬億元,其中短期消費貸款余額為8.8萬億元,信用卡發卡量達到6.86億張,銀行卡授信額度總額達到15.4萬億元,授信使用率44.51%。從客戶角度來看,“80后”“90后”甚至“00后”逐漸成長為信用消費的主力。

2.我國消費金融相關政策梳理

2009年,原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出臺《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對消費金融公司的定義、設立、變更、出資人條件,業務范圍及經營規則等做出了監管要求。首批成立4家消費金融公司標志著我國消費金融行業正式進入監管時代。

2013年,原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更新出臺了《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適當放寬了出資人條件、業務范圍以及經營條件等,推動了股權多樣化,拓寬了消費金融公司的資金來源,并且擴大了試點城市范圍。

2015年,國家政府部門和金融業監管機構密集出臺了各類政策,主要從金融、技術和消費方面鼓勵和促進消費金融行業的發展。在利好政策的刺激下,消費金融行業迅速經歷了啟動和高速發展期,有些隱患也隨之顯現,相應的限制性政策亦開始出臺。

2016年開始,監管部門頒布了多個限制性、規范性政策措施,如中國人民銀行對信用卡業務的規范,重新規范了透支利率標準免息還款期和最低還款額、違約金和服務費用等。教育部和銀監會聯合加大了對不良網絡借貸的監管力度,建立了校園不良網絡借貸的日常監測機制、實時預警機制和應對處置機制。銀監會、工信部等聯合對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的業務活動進行規范,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應向地方銀監局備案登記,且對網絡借貸設置余額上限限制,銀監會與地方政府建立跨部門跨地區監管協調機制。

2017年,P2P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小組對“現金貸”進行清理,對現金貸平臺出現的利率畸高、無抵押、期限短(1~30天)、暴力催收等現象開展摸底排查與集中整治。

2018年4月,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管局出臺《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提出關閉“影子銀行”,限制表外非標融資渠道。

2018年8月,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信貸工作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量和效率的通知》,旨在鼓勵消費金融發展,增強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

2018年10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公布《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實施方案(2018—2020年)》。該方案提出加快消費信貸管理模式和產品創新、不斷提升消費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引導商業保險機構加大產品創新力度等要求。此外,該方案還針對下一階段如何繼續增強居民的消費動力提出三項具體措施:一是完善有利于促進居民消費的財稅支持措施;二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三是提升金融服務質量和效率。

2019年1月,銀保監會出臺《關于推進農村商業銀行堅守定位、強化治理、提升金融服務能力的意見》,旨在控制農商行跨區經營,跨區助貸業務受到影響。

2019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特別提出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消費信貸產品和服務,推動專業化消費金融組織發展(見表2-2)。

表2-2 我國消費金融相關政策匯總

表2-2(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水县| 巴林右旗| 美姑县| 平乐县| 金寨县| 曲阳县| 鄂州市| 利津县| 弥渡县| 哈巴河县| 普宁市| 平昌县| 滁州市| 新乐市| 黎城县| 罗城| 同德县| 鹿泉市| 朝阳区| 仁布县| 墨竹工卡县| 文成县| 奉贤区| 虹口区| 阳高县| 乐东| 邵阳县| 资兴市| 兴山县| 通化县| 美姑县| 昌黎县| 尼玛县| 宝丰县| 唐海县| 杨浦区| 松溪县| 韶关市| 东阿县| 牟定县| 黔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