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金融趨勢下消費者金融行為研究
- 尹麗 董昕
- 16字
- 2021-02-08 18:21:18
第二章 自金融趨勢下的消費金融發展
第一節 自金融的背景與內涵
一、自金融產生的背景
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由投資、出口拉動逐漸轉向消費驅動,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持續增強,也因此對相應的消費金融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化金融服務改革、提供普惠金融成為發展趨勢,為自金融概念的提出提供了金融、政策和技術背景。
(一)金融背景
我國金融體系中尚存在的一些低效率或扭曲現象為自金融的產生創造了空間和需求。長期以來,中小企業和“三農”的金融需求未能從正規金融機構處得到有效滿足,與此同時,以民間金融為代表的非正規金融因其內在局限性而導致風險事件頻發;經濟結構調整產生了大量消費信貸需求,除房貸、車貸外的絕大部分并不能從正規金融機構處得到滿足;在存貸利差未市場化的情況下,銀行利潤較其他行業長期高企,各類資本都有進軍金融行業的積極性;受管制的存款利率經常超不過通貨膨脹率,股票市場多年不景氣,加之房地產市場的購房限制,老百姓的投資理財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滿足;證券、基金、保險等產品銷售受制于銀行渠道,因而有動力拓展網上銷售渠道。傳統金融向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轉型是大勢所趨,即從行業導向方面為自金融提供了內在驅動力。此外,社會金融化程度的推進使金融交易主體的整體金融素養和能力得到顯著提升,但有著更高水平的金融知識和技巧的消費者更喜歡獨立于他人,他們自控能力強,并且傾向于自己處理金融交易,通常選擇互聯網作為其金融行為的主要渠道和工具。與此形成對比的是,那些金融知識儲備較少的消費者則往往不親自過問大多數金融產品及交易,而是需要專業顧問來幫其處理金融問題。
(二)政策背景
自金融的興起離不開政策面的支持,尤其是近年來政府對互聯網金融、消費金融行業的日益重視、鼓勵和支持。隨著“互聯網+”戰略的深入推進,互聯網技術與金融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如前所述,2012年互聯網金融概念被首次提出;2013年被定義為“互聯網金融元年”;2014年互聯網金融被寫入了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促進了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并在國家政策層面得到高度重視;2015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互聯網金融業態的邊界和監管分工;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服從宏觀調控和金融穩定的總體要求下,各項鼓勵金融創新的政策為自金融概念的提出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指引,也因此印證了“金融創新必須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
(三)技術背景
互聯網技術因素對金融的滲透和影響體現在技術和精神兩大方面。
1.互聯網技術的影響
互聯網技術的影響主要包含移動支付、第三方支付、大數據、社交網絡、搜索引擎、云計算等方面,互聯網的信息技術屬性顯然與金融的信用屬性天生契合。金融的本質是把資源等價于資金,實現資源的標準化、可計價、可存儲、可流通,實現資源跨時空、跨行業的優化配置,實現帕累托最優。互聯網技術則可以使信息開發并自由地傳輸。互聯網技術與金融的結合有效緩解了傳統金融因為信息割裂導致的不對稱問題。尤其是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的廣泛使用,將海量、鮮活的相關數據整合,規避了抽樣、模型、參數等錯誤導致的風險錯誤定價,使金融資源配置有了正確的信號導向,信用風險定價有了合理的依托,提高了風險定價和風險管理效率,擴展了金融交易與服務的可能性邊界,使資金供求雙方直接交易,對金融交易的組織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互聯網思維的影響
傳統金融是“精英化”的,講究專業資質和準入門檻,不是任何人都能享受到金融服務的。互聯網思維的核心是“開放”“共享”“去中心化”“平等”“自由選擇”“普惠”“民主”。以互聯網技術首先介入的支付為例,它使支付變得便捷、高效、無摩擦,賬戶作為節點存在,第三方支付,尤其是移動支付,最終使終端分散化、賬戶數字化、平臺標準化,無差別的支付使整個支付體系運行順暢,使互聯網精神得到最切實的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