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國際貿易研究概述
對國際貿易第一次進行系統研究的是西方國家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出現的重商主義。重商主義開始把整個經濟看作一個系統,把對外貿易看成這一系統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主要研究對外貿易如何為一國帶來財富。重商主義對國際貿易的研究“開始為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形成的國際貿易一般理論奠定基礎”。重商主義提出了許多重要概念并沿用至今:貿易順差、逆差,貿易平衡,收支平衡,關于進出口對國家財富的影響,對凱恩斯國民收入決定模型亦有啟發。
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之后,重商主義日益成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束縛,率先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國家迫切需要打破貿易壁壘向外輸出商品,自由貿易思想應運而生。亞當·斯密在他的《國富論》中提出:依據各自優勢開展的分工和貿易是雙贏的;大衛·李嘉圖進一步論證了技術水平懸殊的國家之間也可以按照比較優勢開展分工和貿易,搭建了自由貿易理論的基本框架。當經濟學進入新古典階段之后,自由貿易理論也進一步發展,赫克歇爾與俄林師生二人拓展了國際貿易分析的視野,把資源稟賦作為分工和貿易的基礎。資源稟賦理論成為新古典貿易理論的核心內容。
隨后里昂惕夫之謎的提出引發了國際貿易研究的新一輪高潮。為了解釋國際貿易現實,這些研究放松古典和新古典貿易理論的假定前提,從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技術的變動、需求偏好、交易成本、企業異質性等角度提出一些新的理論,并將貿易模式的研究從產業視角引入企業視角,國際貿易理論研究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
作為國際貿易研究的另一條主線,與自由貿易理論相對應的保護貿易理論也在不斷演變。重商主義的身影并未從國際貿易政策實踐中完全消失,時不時改頭換面在國際貿易政策的討論和制定過程中出現。凱恩斯分析了對外貿易對一國國民收入的重要作用,構成了新重商主義的理論基礎。以李斯特為代表的一些后發國家的學者則對自由貿易理論進行了反思和批判,提出后發國家在面對發達國家的競爭時,為了避免永遠落后,應該保護本國幼稚產業,幫助其發展壯大。合作與競爭是國際經濟領域永恒的主題,自由貿易理論和保護貿易理論也會在爭論中繼續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