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山地與山地民族

一、山地

山地,偏重于自然地理范疇,系具有一定海拔(≥2500~3000m)和坡度(>25°或相對高差>200m)的地域,包括山地農村和山地城市區域。

陸地表面高度較大,坡度較陡,由山嶺和山谷組合而成的高地,是在新構造抬升地區受外力的侵蝕作用而形成的嶺谷相間的地貌形態,高度在海拔500m以上,由山頂。山坡。山麓三個要素組成,以較小的峰頂面積區別于高原,又以較大的高度區別于丘陵。人文科學領域的山地,蘊含經濟社會發展的條件但要素較為欠缺。落后,生態環境脆弱,區域內居民文化科技水平較低,物質財富的擁有量較少。

二、山區

人們習慣上把山地。丘陵分布區,連同比較崎嶇的高原,都叫山區。山區是復雜的。相互依存的生態環境中的一個重要生態系統,對維護生態系統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對于山地,其范圍更廣,我國習慣上還有社會因素層面上的意義。我國山區面積廣大,限制了耕地面積,造成我國耕地面積比重小。山區容納了數量巨大的多民族群體,保留著多種多樣的文化傳統。環境知識和與山區環境相適應的人居方式;山區又有世界上最復雜的土壤文化基因庫,還有傳統的管理經驗;山區提供著豐富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并使旅游業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對于人類的未來,山區的這些資源與服務具有全球性意義。正確處理好經濟。文化。資源。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是實現山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合理利用山地,保護耕地,以及按照山地自身特點與發展規律進行規劃與建設,對于居住環境質量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山區是特殊的地域空間,所以,“山區”較多涉及社會學。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問題經濟學等范疇。習慣上也把山地。丘陵的分布地區,連同較崎嶇的高原。臺地,都叫山區,這跟山地是相通的(地理學范疇)。可見山區是關于自然。社會。生態。環境。經濟的關系極其復雜。需要維護的一個重要的生態環境系統。山區社會。經濟和人文資源豐富多彩:山區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與人文景觀;歷史上山區曾有過短期的發達與輝煌,而且很突出地創造過人類文明;山區容納著數量巨大的多民族群體,保留著多種多樣的文化傳統。環境知識和與山區環境相適應的人居方式;人類諸如天然森林。儲水。礦物等生產生活用品及其發明源于山區,這與山區人類適應環境的思想和實踐密切相關;山區還有世界上最復雜的土壤文化基因庫和管理經驗,對于人類未來,山區的資源。環境與公共品服務具有全球性意義。

三、山地民族

世界上無論有多少民族,除了獨具個性和特色部分(這也是區分不同民族的變量)外,他們都有共同遵守的原則,作為一個國家。整個民族通行的規則。規范。

(一)民族概念

所謂民族,乃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區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

(二)山地民族特征

生活在山地的民族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出各具特點的山地文化,其中所包含的獨特價值是今天開發與建設這片土地所不可或缺的智慧源泉。

我國西部的山地和草原居住著數十個少數民族群體,他們的文化有著山地般豐富多彩和不可復制的獨特性。

山地民族區域奇美的洞。峽。谷。溪。瀑,世上少有!

山地民族的詩。文。歌。樂。器。勞動號子之獨。特。精,世上少有!

山地民族的婚嫁。紅白喜事。待人接物等民俗。民風。民情,更是獨有!

山地民族的房屋及其他建筑。勞動工具。生活用具,無不集實用與美學于一體!

山地民族區域留存的鄉愁,詮釋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完整性,世間少有!

山地民族區域的生態環保,動植物基因庫之繁多,也是獨有!

四、山地民族文化

山地民族經濟社會發展進步,靠文化。

從生物的人到社會的人,靠文化進化。

人類千差萬別的個性。氣質。情操。風格,靠文化培養。

人的社會心理。社會意識,個體的歡樂與痛苦。高興與悲傷。幸福與不幸。崇高與卑劣。偉大與渺小等情感情緒,是文化賦予。

人們各種各樣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方法論,都靠文化確立。

(一)山地民族文化概念

所謂“民族文化”,乃是民族共同體參與共同事務所形成的文化。必須注意“民族文化”這一概念的內涵:和類群體的血族。氏族。胞族。種族。部落有別,這里的“民族”超越了這些族類。任何族類都有一個共同遵守的規范,喪失了個別性屬性,是所有公民共同參與共同事務的結果,大家基于“公約”,蛻變成了民族性的東西。也正是這些橫向聯系的不同血族。氏族。胞族。種族。部落久居。雜居,形成一致認同的規則。制度,最終以文化的方式融合,親屬性質的關系和聯系讓位于區域性質的關系和聯系,種族的性質也就讓位于民族的性質了。文化社會學更關注這一點。

世界上的不同民族,不僅共同參與制定一種文化制度,也共享一種文化制度,久而久之,則形成一個民族共同的精神形態上的特征。斯大林說:“各個民族之所以不同,不僅在于他們的生活條件不同,而且在于表現在民族文化特點上的精神形態不同。”文化上的精神形態特征,既是一個民族共享一種文化制度的結果,也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標志。文化的民族性,主旨在于其思想。意識。感情。心理等不同的精神特質(當然還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等不同特質)。一個民族參與制定。享受一種文化制度越是久遠,接受這種文化制度的社會化就越深刻,因而民族文化傳統精神就越強烈,也就越有民族性。

由于民族區域生態環境不同,文化積累數量和傳播方式不同,社會和精神生活不同,各民族文化差異巨大,表現為不同的民族性。例如,同是宗教,猶太民族和希臘民族的差異就很大,猶太民族不過問神的本質,他們認為神的啟示,才是可信的,而人在神面前是渺小的。所以必須對神絕對服從。希臘民族則不同,他們在人和神的關系上追求一種理想和現實的統一,即個體的人和理想的神的和諧一致,從個體上體驗。領悟神的存在。因此,在希臘民族關于神的體系中,理想的境界乃是現實的反映。如果說猶太民族的宗教觀是一種解脫。超現實的思想,那么,希臘民族的宗教觀則是現實的。人神結合的觀念。猶太民族唯基督之意是從,唯上帝的愛而愛,人類現世的物質的利己欲望是必須克服的;希臘民族則追求一種現世的享樂精神,因為人的愛就是神的愛,人的精神就是神的精神。這種文化精神表現在民族性格上,則是猶太人的孤傲。希臘人的活潑和熱情。這種民族文化精神的差異,在東方民族文化中也表現得非常鮮明,例如我國和印度。

古今中外都存在文化的民族性和民族的文化性。文化的民族性是種族血緣關系中分化出來的一種社會屬性。這種屬性是原始的種族。氏族。胞族。部落的自然發展進程中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文化特質,它越是脫離人類血緣關系,其社會學性質就越強烈。顯著。所謂民族風格,就是文化民族性的體現。

文化關系和文化過程存在于經濟學環境中,本身也能用經濟學術語來解釋。文化被視為一個群體共有的信仰。價值觀。風俗習慣等的綜合,那么群體內部成員之間,以及不同群體的成員之間的文化相互作用都可以在一個經濟框架內模型化為交易或交換象征性商品或物質商品。所有的文化皆為適應物質環境的產物,并且均可通過物質環境來解釋。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漢族人口約為12.2億人,其余55個少數民族總人口約為2億人(參見表2-1)。少數民族分布區域極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山地區域。

表2-1 我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各民族人口數及比重

表2-1(續)

山地民族文化特質掃二維碼可了解。

(二)經濟學與民族文化

在經濟學思想體系里,經濟模型和交易關系都是建立在個體行為基礎之上的,它們所具有的明顯的普遍性把經濟學推向了社會科學的中心舞臺。一般認為,效用最大化的理性個體范式極為廣泛地覆蓋了人類的動機和行為,幾乎沒有什么現象不能用這一范式加以分析。同樣地,自愿交易市場模型描述了人類之間的相互作用,我們相信,這個模型至少在規范的意義上全面揭示了宏觀社會組織運行的方式。因此,我們不再需要其他任何模型。毋庸置疑,在現代社會中,經濟范式對國家事務和國際事務的進程具有支配性的影響,換言之,經濟學家在制定公共政策領域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

在文化領域,不可能觀察到如此統一的結果。如上所述,對文化和文化過程的學術性研究受到社會學。哲學。語言學等學科發展趨勢的根本影響,即使文化研究可算作一門學科,它今天代表的也是一個分裂的。有爭議的領域。在文化領域的一邊,藝術史家。藝術理論家及其他人延續了藝術與文化分析方面的。悠久的。光榮的傳統,這種傳統把藝術和文化視為有包容性的。自我參照的現象,用他們的話說,藝術和文化是人類存在的基礎。流行文化的研究者摒棄了呆板的定義,采用了更加靈活的概念,把文化關系視為權力的運用,在他們看來,社會地位和對經濟資源的控制力是游戲規則和勝敗標準的重要決定因素。

關于經濟學與文化的當代背景,我們已經從學術角度談了許多。那么如今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賴以延續的更為廣闊的世界的狀況如何呢?在此我們想說的是,在現實世界中,可以用一個詞語對當今經濟學和文化的特點加以概括,這個詞語就是“全球化”。無論全球化這一現象是一個過程還是一個既成事實,或者是現代性指引我們邁向的一種狀態,它的表現形式都是非常清晰的。我們將依次從經濟學和文化的角度考察全球化問題及其帶來的挑戰。

經濟方面的全球化可以看作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科學和技術提供了手段,主流經濟學則為這些手段發揮作用建立了一個框架?!靶畔⒏锩笔沟脟鴥鹊暮蛧H的數據處理與通信更容易。更快捷,改變了生產的組織形式,使得完全新型的。效率極高的工藝能夠應用于整個經濟中幾乎所有類型商品的生產過程中,從而對產業結構。勞動。資本的配置和工作性質都產生深刻的影響。同時,處于支配地位的經濟范式,保證其發揮作用的政治安排和制度安排,都已經堅定不移地為資源尤其是資本的自由流動掃除了障礙,并確立了市場在全球大部分經濟中作為價格制定和資源配置主要手段的主宰地位。

這些趨勢對經濟學和經濟學家所提出的最嚴峻的挑戰在于它們有可能引起的收入分配問題。世界可能已經變得更有效率,但并沒有變得更加公平。事實上,對私人企業而非集體行動的依賴。放松管制和私有化的過程。對無阻礙市場的強調和所有其他全球化經濟的基礎,創造了一個贏者和輸者共存的世界。在國家內部,貧富差距不斷惡化。在國家之間,富裕國家和貧窮國家之間的鴻溝甚至更大;隨便翻開任何版本的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我們都可以看到,大多數世界財富被為數不多的幾個最富裕國家所擁有,而占世界人口20%的最貧窮國家則僅僅擁有不到2%的全球收入。

我們也許認為,在所有人都參與的經濟系統中,這種明顯存在的不公平現象會使那些鼓吹全球市場進一步擴張的人難以入眠。事實并非如此。幾乎沒有證據表明這種失眠癥的存在,至少對經濟學家如此。其原因之一可能與現代經濟學的教授方式有關。灌輸給學生們的認識是,經濟學需要同時解決效率和公平這兩個問題;然而,學生們花費了大部分時間學習前一個問題,卻通常很少關注后一個問題。要證實這里所說的情況,可以翻閱任何一本當代微觀經濟理論的教科書,并計算分給福利和分配經濟學的篇幅在全書中所占的比例;這個比例很可能連百分之幾都不到。

雖然全球化具有一些不利的經濟后果,但是也不能把它當作一種完全有害的經濟力量而在任何情況下都加以抵制和反對。毋庸置疑,通過增加消費選擇。提升就業前景和改進生活方式等,全球化為很多人帶來了巨大的利益。經濟學范式對其導致的結果公平問題給予了不恰當的強調,然而,這種范式本身也是不恰當的,并且,解決總體經濟不公平的問題仍然是當代經濟學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從這個意義上說,與其對全球化加以抵制——無論如何抵制都可能是徒勞無功的——倒不如采取措施對它加以管理,使其產生對所要實現的社會目標既公平或許也更有效的結果。當然,這個建議意味著,通過由主權國家單方或多方采取的國內與國際的政策措施等辦法,可以使集體行為在控制或約束某些經濟行為方面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不言自明,如果像前面所提到的那樣,主流經濟學仍然不改變自己,并對經濟系統運行過程中出現的不公平問題置之不理,那么主流經濟學在適應任何這類建議方面都可能存在某種困難,因為這類建議意味著要加強對全球市場和地區市場的干預。

現在討論全球化的文化影響和全球化造成的挑戰,這一問題曾經引起大量文獻的關注和爭論。主要問題的本質為,世界各地不斷增加的商品流和服務流。信息流和符號流。信息流和價值流如何對文化差異化造成沖擊。這是否意味著不同文化的獨有特征會變得模糊,進而消失,并被一套全球隨處可見的文化符號所取代?談及全球化對文化造成的同質化影響,人們的腦海中就會出現一個穿著李維斯牛仔褲。喝著可口可樂。聽著搖滾樂的少年模樣,在阿伯丁。亞特蘭大。亞的斯亞貝巴或阿德來德,隨時都可碰到這樣的年輕人,因為這些文化符號多源于西方,或者更具體地說,源于美國。所以,與其把這個過程稱為文化同質化,倒不如把它稱為文化帝國主義,人們更常用的是文化帝國主義。文化帝國主義是指一個國家把其優勢文化強加給其他國家的人們,或者至少傳播給其他國家的人們。不管怎么說,都可以認為結果是相同的,即模糊了獨特的文化身份。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結果恰恰與此相反。在巨大的外部力量的重壓下,人們面臨著被踐踏在腳下的威脅,由此人們認識到了自己群體的獨有特征,并將自己與其他群體進行了區分;這種壓力增強了群體成員抵制同質化影響和更堅定地維護他們自己的獨特文化身份符號的決心。如果反全球化的過程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那么它就會成為文化多樣性的一種反映,文化多樣性實際上是現代人類的一個特征。如果同時發生了文化信號的交換過程,那么就可能形成新的文化形式。在新的文化形式中,符號并不是從優勢文化中吸取的,而是從眾多其他文化中吸取的,比如,在音樂中就發生了這種文化“雜交”現象。然而,另一種反對文化同質化的假設是,世界的文化陣營存在著二元分離:一方是西方文化,另一方是以伊斯蘭教/儒教為中心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通過不同的方式傳播自己的文化。這種文明沖突(或者“圣戰對抗麥當勞世界”)是以強烈的文化動機為基礎的,其中市場力量在決定人類行為方面沒有文化信念那么重要。

至于在有關全球化和文化的各種假設中哪一個更具有說服力,仍然沒有達成共識,事實上,完全有可能出現不止一種觀點同時成立這樣的情況。例如,一個人可能一邊吃著麥當勞的“巨無霸”,一邊為本地的足球隊加油,從而既表現出了世界性的文化行為,又表現出了本地差異化的文化行為。其實,正如我們前文處理不公平問題時把不公平作為當代全球環境中經濟學面臨的主要挑戰一樣,我們也可以提出,在已知的全球文化范圍內對文化多樣性價值的認同是當今時代面臨的主要文化挑戰。

我們正在一個歷史時期內考察經濟學和文化之間的關系,全球化則描述了這一歷史時期的特征。關于全球化的總體結論也許最好由羅伯特·霍爾頓來總結。他認為:既不能把全球化的節目視為消費者的福音或終生難忘的異域文化自助餐,也不能把它視為令人難以逃脫的洪水猛獸。我們之所以這么認為,并不是因為樂觀的和享有特權的發達國家這么說,而是因為我們的觀點與全球范圍倡導的行為和信念相一致,以至于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這么認為。

經濟學與文化,從兩個層次考察同時關注的兩個主題:首先,為了觀察和分析世界,把經濟學與文化視為知識學科。話語和思維模式;其次,把經濟學和文化解釋為人類行為的表達——其中的一個方面是經濟行為和經濟的功能,另一個方面是文化行為和文化對社會的作用。如同前文中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在這方面合乎邏輯的路線要從人類行為的基本驅動力開始。假設可以把經濟驅動力視為個人主義的,而把文化驅動力視為集體主義的。這個命題直截了當地對經濟學領域和文化領域進行了根本性的比較,并成為其后很多分析的基礎。這既不意味著不能為集體目標采取經濟行為,也不意味著追求文化體驗就沒有個人動機或個人利益。更確切地說,它以構造世界的方式指出了經濟學與文化之間的區別。經濟學強調自我就是一個利益至上的個體單位,這個單位通過與其他個體競爭取得成功;文化則強調集體,通過共同價值觀和合作行為發揮作用。

然而,作為貫穿中心思想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的關系,無論是經濟學家還是文化理論家,都對價值問題進行了苦苦思索;毫不夸張地說,價值理論是經濟理論得以建立的基石,出于同樣的原因,切實可行的文化價值概念也是任何關于文化與文化活動的系統分析賴以進行的基礎。我們已經提出,如果要評估全部范圍內的有關現象,從作為一類商品的文化商品的定義到公共政策目標的闡述,都必須把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視為截然不同的概念。對私人物品而言,通過價格衡量經濟價值有點不夠完善。同樣地,對公共物品而言,通過支付意愿衡量經濟價值也是不完善的。這體現了個體對不同商品具有多種多樣的消費意愿,同時,通過在商品間的偏好序把這些意愿簡化為唯一的可量化的標準。另一方面,文化價值則不存在普遍認可的計量單位,是多元的。易變的,或許包含了一些只能通過不可量化的方式加以表達的內容。但是,在描述和評估方面的困難并不能抹殺其重要性,因為文化現象所體現或創造的文化價值引起了人們的特別關注。

當人們談論某件物品或某次體驗在文化方面的價值時,我們就可以聽到“文化價值”這個詞語。但是,如果要把文化價值當作一個嚴格界定的概念,或在操作層面上使用它,那么就必須使用系統方法對其進行定義和衡量。我們已經指出,通過盡力把它拆分為若干構成要素,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價值??梢哉f,并不需要怎么費勁就可以把藝術物品之類的文化價值分解為審美價值。精神價值。社會價值。歷史價值。象征價值和真實價值等構成要素。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評估所有這些特征或標準:可能的度量工具包括映射法。深度描述法。態度分析法。內容分析法和由在適當領域訓練有素的專家(比如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等)進行評價和鑒定等各種類型的方法。這樣,或許有可能按照某種形式把這些獨立的評價進行匯總,或許仍然無法進行匯總。

(三)文化商品與文化服務

1.公共文化商品的集體消費

就公共文化商品而言,經濟測度的標準方法依然行之有效。近年來,經濟學在評估類似環境舒適度這樣的消費者無形需求方面已經取得了許多研究進展,例如可以利用假設市場評價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s, CVM)技術進行評價。評估文化遺產時更需要討論這些方法;目前只需知道,不論是CVM,還是其他相關方法,都是為了確定公共產品或者具有外部性的產品的經濟價值。如果需求真的可以通過正常的市場渠道反映出來,那么就可以通過估計需求函數來評估這類商品的價值。為了得到總需求價格,可以將估計的所有消費者需求函數加總,總需求價格可以用來和供給不同數量商品所需要的成本相比較,以判斷供給量是否能滿足需求量,滿足需求量的開支有多大。

2.私人商品的普通市場價格會受到一定的限制

解釋私人商品的普通市場價格會受到一定的限制,諸如用CVM之類的方法試圖模擬相關現象的市場,因此而得出的“價格”面臨同樣的局限性。然而,除此之外,由于評估方法本身存在不足與狹隘之處,在評估公共商品需求時需要探討一些更深入的問題。在此就以CVM為例,這些年它在理論和應用上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1993年,由兩位富有懷疑精神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牽頭成立了一個獨立專家組,該專家組對CVM也給予了謹慎與正式的認可,但它仍然存在研究方法上的不足,從而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其所做出的評估對“真實”經濟價值的解釋力。譬如,即使有實驗證據表明,人們在真實市場和模擬市場上的行為趨向一致,但是就經濟理論研究所定義的市場而言,人們對其各種假設的實質還是會心存疑慮。而且,盡管可以控制經典的“搭便車”問題,但它對于調整支付意愿反應的最終效果仍然是不清楚的。

盡管用價格來解釋經濟價值的做法存在不足之處,但對從事公共文化商品(或在文化領域中混合商品的公共品部分)需求評估的經濟學家而言,卻只能應用這種標準方法,并且將其得出的結果作為能夠得到的相關商品經濟價值的最好估計,除此之外幾乎沒有更好的選擇。因此,舉例來說,格倫·威瑟斯(Glenn Withers)在一項早期的研究中曾估計了澳大利亞消費者為公共藝術品納稅的意愿。由于任何一項這樣的估計都基于一系列假設條件,我們無法像研究所揭示的那樣確定唯一的“需求價格”。盡管如此,我們仍有足夠的信心得出結論,澳大利亞納稅人相信,他們在1983年從藝術中獲得的非市場收益超出了同期他們為支持公共部門的藝術事業而繳納的稅款。隨后,威廉·莫里森(William Morrison)和埃德溫·韋斯特(Edwin West)在加拿大進行的研究得出了明顯類似的結論,進一步討論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務的條件評估研究。與上述私人商品面臨的估價問題一樣,盡管存在著理論和實踐上的種種不足,傳統評估方法可以用來評估公共文化商品,而且,不管怎樣,這樣得到的估計值已經被承認為公共文化商品經濟價值的指標。

真正物質意義上的商品存量,可以作為進一步生產商品的要素——從經濟學誕生那天起它就已經為人們所了解和討論。人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技能和經驗代表了一種資本存量,這種資本存量與經濟中生產產出的物質資本是完全同等重要的。由自然提供的可再生與不可再生資源,并包括影響這些資源存在與使用的生態過程乃生態經濟學的核心。

(四)經濟學的文化語境與經濟的文化語境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分析了新教理論如何影響資本主義的興起。他把經濟活動賴以發生的文化條件直接與經濟結果掛鉤。文化對經濟績效的歷史影響可以找到許多其他的具體例子。

嵌入盎格魯-撒克遜文化中的個人主義精神為在英國發生的產業革命和幾乎同時在美國發生的產業革命的散播提供了條件,這種精神最早由亞當·斯密在討論勞動分工時提出,后來得到了以約翰·斯圖亞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為代表的19世紀的政治經濟學家的進一步發展。

文化或許千差萬別,但造成文化差異性的原因并不是不同的文化包含了不同的思想.而是因為它們必須成功地適應不同外部物質環境所帶來的挑戰。舊制度經濟學中,文化支撐著一切經濟活動。

如果承認文化在第三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就可以將窮人的文化傳統和文化愿望納入經濟框架內,這是一種將改善物質條件與保持文化完整性兼顧的途徑。正如聯合國世界文化與發展委員會(1995)明確闡明的那樣,在任何社會,文化概念與發展概念都難解難分。目標社區的文化是它們生存現狀的基本反映,并且這種文化被納入決定著可能產生的物質進步范圍與程度的經濟背景,那么窮國在提高生活水平方面的發展項目就有可能成功。

作為經濟的文化概念和存在于經濟環境之中的文化闡釋,文化生產和文化消費都處于產業分析框架之中,并且可以認為生產和消費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務與經濟系統生產的任何其他商品并無兩樣。

史蒂文·康納(Steven Connor)提出:“既然文化工藝品。雕塑。畫像,甚至感情和心理結構都已經成為經濟世界的一部分,那么不再可能將經濟或生產領域與文化或者意識形態領域截然分開?!?/p>

(五)文化關系和文化過程

1.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務的經濟評估

如何將經濟價值的概念應用于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務?為了方便探討,我們必須區分作為私人物品的文化商品和作為公共物品的文化商品,因為前者至少可能具有一組市場價格,而后者沒有可以觀察的價格。我們需要牢記的是,許多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務事實上都是混合商品,它們兼具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雙重屬性。以凡·高(Van Gogh)的一幅畫而言,它可以作為藝術品來買賣,此時其私人物品的價值僅僅屬于所有者或者觀賞者;同時,作為藝術史的一部分,這幅畫又為歷史學家。美術愛好者和大眾帶來廣泛的公共物品利益。下面討論的評估原則可同時適用于類似物品的私人屬性和公共屬性兩個方面。

2.私人文化商品的個人消費

私人文化商品,我們不難算出消費者為了獲得文化商品而愿意放棄的其他物品數量,并且可以建立起文化商品的需求函數,這種需求函數看起來與非文化商品的需求函數并無兩樣。生產商品會產生邊際成本,當我們把這些需求函數與那些反映邊際成本的供給函數結合起來考察時,私人市場就能找到它的均衡點。然而,正如前面所說的,對于任何商品而言,價格代表真實價值指數的能力充其量是有限的。而對文化商品而言,還需滿足一些附加條件。在文化市場的需求方面,偏好累積因而時間依賴的個體取代了簡化了的。與時間無關的效用最大化消費者。正如我們在后面章節將進一步揭示的那樣,可以將文化消費理解為一個過程,該過程既有助于滿足現狀,又有助于積累引導未來消費的知識與經驗。所以,需求易于影響價格,它的影響方式不僅僅在于對正在討論的文化商品進行直接估價。

同時,在供給方面,文化商品市場不一定具備競爭市場中價格形成的標準條件。特別是,就像我們在后面幾章還要進一步指出的那樣,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尤其是從事創意活動的藝術家)不一定追求利潤最大化,在資源分配決策中,預期價格可能僅僅起著微不足道的作用——抑或實際上根本不起作用。此外,在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可能存在顯著的外部性。

綜上所述,在市場結構中,價格將只是衡量私人文化商品經濟價值的一個存在缺陷的指標,這部分是因為用價格來測度任何經濟商品的價值都存在不足之處,部分是因為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務具有獨特性。然而,在大多數實證研究中,當我們需要評估某種私人文化產品的價值時,市場價格可能是手頭可以利用的唯一指標。這就不難解釋為什么人們要費盡心思地匯總市場上的各種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務的價格。舉例來說,藝術市場上的價格無時無刻不在人們的監控之中,而任何一段時期的總銷售額都可用作市場經濟規模的指標。貿易統計資料被用于評估音樂。電影。電視節目等文化產品國際流動的經濟價值。通過考察市場價格和生產的產出量——劇院的票房收入。博物館與美術館的入場費等——可以估計文化組織對本地經濟。區域經濟和國民經濟的影響。在更一般意義上,許多國家通過加總文化部門各部分的增加值或總產值來衡量文化部門的規模及其對經濟的貢獻。簡言之,在用市場價格作為指標估計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務的經濟價值時需要保持謹慎,因為這種方法存在理論局限性,即便如此,使用市場交易中的第一手數據來對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務進行估價,也已經成為實際工作中被廣為采納和接受的做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漯河市| 郑州市| 哈密市| 东安县| 昔阳县| 廉江市| 正宁县| 婺源县| 海南省| 肃宁县| 襄垣县| 东乌珠穆沁旗| 县级市| 伊通| 乳源| 洛浦县| 马公市| 天津市| 定边县| 公主岭市| 木兰县| 汽车| 江川县| 隆回县| 凌云县| 乐业县| 霍州市| 渝中区| 桦川县| 镇雄县| 梅州市| 巢湖市| 杭锦后旗| 吴川市| 阳新县| 盐山县| 万宁市| 嘉义市| 法库县| 通州市| 南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