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共享改變我們的生活
2015年9月,在大連舉行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及分享經濟模式,并指出全球共享經濟呈快速發展態勢,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新途徑。其實早在1978年,美國社會學教授馬科斯·費爾遜(Marcus Felson)和瓊·斯潘思(Joe L. Spaeth)所撰寫的論文《社區結構與協同消費:一個常規方法》中就首次提出“共享經濟”這一概念。
以前我們總是沒有顧忌地分享所有公共資源,如教室、運動場、公共交通工具等,但對于像臥室、家具、衣服等私人財產,卻總是和其他人劃清了界限。隨著社會經濟逐步發展,環境由短缺經濟開始過渡到過剩經濟,當人們對其所擁有的私有物品并不能充分使用時,“共享”意識便出現了。人們開始通過媒介交換,讓生活中的大部分閑置物品得到較充分使用。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勢頭,共享經濟已經得到全球各界專家、精英和市場共同關注,成為討論的熱點議題。習近平主席在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再次強調,需要在共享經濟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經歷過爆發式增長和市場選擇、國家政策調控之后,目前我國“共享經濟”模式正在以更加合理的速度向各領域逐步滲透。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2019)》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共享經濟市場規模和就業依然保持了較快增長,共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為29420億元,比上年增長41.6%;平臺員工數為598萬人,比上年增長7.5%;共享經濟參與者人數約7.6億人,其中提供服務者人數約7500萬人,同比增長7.1%。同時,上市企業財報的數據分析顯示,在共享出行、共享金融、共享住宿、共享醫療、共享物流和共享知識技能這六大方面形成的經濟價值鏈中,金融領域的排名僅次于共享出行,凈利率超過20.0%。由此,伴隨共享經濟發展而延伸出的“共享金融”這一概念變得備受關注。
共享金融是一種通過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構筑的現代信息技術平臺,是將閑置金融資源進行重新分配、交易的創新金融模式,其概念中“主要是由技術驅動”的特征比較明顯。盡管一直以來金融行業都屬于傳統行業,但不同的時代,技術革命創新依然賦予其不同時代的生命力特征。例如在電報發明以后,可用電報來做交易,出現了電報金融;在電話出現以后,又有過電話金融,比如買賣股票可以通過電話的方式下單。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出現,納斯達克場外市場不再通過喊單的方式來交易,而是采用電子清算的方式,金融業務也不再局限于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的電子金融業務。如今,在共享經濟不斷滲透金融領域的背景下,金融又被賦予了共享的特征,例如從國外的代表企業“Lending Club”“Prosper”和“Zopa”到國內的“人人貸”這一類P2P 網絡借貸,以及“Kickstarter眾籌”“京東眾籌”等眾籌平臺,其實都是共享金融這個概念的體現。
目前所被人熟知的互聯網金融只是共享金融在當前網絡與信息技術發展中植入的一種更有利于其發展的具體手段。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我國消費金融也迅速發展,互聯網金融這種將線下融資單純平移到線上融資的模式已經無法涵蓋金融共享理念所及范圍。共享金融模式因為覆蓋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居民、非金融企業、機構等金融資源個體之間的共享;第二個層面是金融資源個體與金融機構之間的共享;第三個層面是金融機構之間的共享)而使其具備更加深入與長期的特征。
因此,共享金融在未來會有更加多樣與廣泛的方式并成為常態。同時,由于共享金融的核心內涵是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將資金所有權與使用權多渠道分離,構建出多層次金融供給機制,把社會金融資源及時有效地進行供求匹配,最終成為社會拉動經濟增長的新方式。
如今,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革命的推動下,涉及共享經濟概念行業的經營者已達8000萬人。即便是這樣的市場體量,中國的“共享”概念市場仍舊有很大的潛力。而由共享經濟發展孕育出的共享金融這一分支,同樣成為金融業態的大勢所趨,這一創新模式正逐步登上風口。已經出現的P2P 網絡借貸、眾籌等模式為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金融平臺如何在“互聯網+”時代的背景下完成共享金融的布局扮演著先驅的角色。盡管存在著共享金融還處于發展的初步階段,經營企業由于缺少自律而出現部分違規操作;國家的行業監管以及相關法律法規還沒有徹底完善;行業的專業知識教育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等一系列的不足,導致共享金融領域的供、需和監管三方面出現信息不對稱,不合規P2P 問題平臺逐步離場。但我們也需要認識到共享金融作為一種新型金融創新模式,在實現社會的金融普惠性、破解社會主要矛盾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面均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向著“良性金融”和“社會經濟穩中向好”的美好目標邁進的重要路徑。
在共享經濟的時代,共享金融到底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何種影響?共享金融將以哪些金融模式運用到金融行業中去?共享金融如何才能在未來金融行業中擔負起巨任?基于以上問題,本書系統性地闡述了共享金融的方方面面:首先結合共享金融模式的發展現狀與企業經典案例提煉分析其潛在風險;其次結合國外監管經驗提出建議;最后總結未來發展趨勢。
本書內容分為三大部分共六章內容,既回顧了過去,總結了現狀,也展望了未來。
第一章主要是針對那些在過去幾年里對“為什么共享金融這個概念會出現”存在疑問的讀者,主要論述了共享經濟衍生出共享金融的基礎,對于共享金融觀點的發展過程及其發展存在的重要意義進行了討論。
第二章主要闡述共享金融這一理念及其屬性,同時為了更好地讓讀者去理解什么是“共享金融”,還將同為熱點的互聯網金融、普惠金融和共享金融進行了對比,從社會發展需求特征的視角去探討發展共享金融的可行性。
第三章深入探析了基于不同目的產生的主要共享金融模式,其中包括“共享+P2P網絡借貸”“共享+眾籌”“共享+消費金融”“共享+保險”“共享+供應鏈金融”五大模式,讓讀者了解金融行業的發展趨勢。
第四章通過對目前國內最具代表性的共享金融企業案例進行分析,從當前金融機構、企業的經營中去了解共享金融具體各模式的運行情況。
第五章主要闡述共享金融作為一種金融新業態,在發展過程中與創新相伴相生所存在的風險,通過分析國外監管經驗,給出與相關監管有關的針對性建議。
第六章主要是對共享金融的未來發展趨勢提出展望。
本書雖然做了大量基礎性研究工作,但面對共享金融這樣一個還處于初始發展階段、伴隨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新事物,現階段成果依然不夠全面且存在不足。希望本書能給讀者帶來啟發,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一個基礎。歡迎各位讀者批準指正。
周婧玥
201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