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環境管理會計理論與實務研究
- 楊美麗 李永珍
- 1036字
- 2021-01-28 11:06:07
2.3 企業環境倫理建設面臨的挑戰
2.3.1 傳統思想的束縛
由于我國的生產力較落后,工業化起步較晚,我國經濟的發展集中體現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特點:經濟發展速度快,采用以要素投入帶動經濟增長的外延型(粗放型)投入增長方式,生產要素使用效率低下。在中小企業中,企業的領導者大多素質較低,他們的價值觀就是把盈利作為企業的首要目標,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在大企業中,通常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經營者為了完成受托經濟責任,鞏固和提高自己的地位,實現自身的價值,往往也是不擇手段地發展企業的經濟??偟膩碚f,長期以來,我國大部分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并沒有體現出環境保護意識。這對于企業環境倫理建設來說,是最大的障礙。
2.3.2 企業自身利益的挑戰
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在傳統的經營理念中,獲取最大利潤是企業經營的唯一目的。在經營過程中,企業如果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也作為企業的一種經營目標,尋求一種對環境影響最小的生產方式,勢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在初期,這必然會加大企業的生產成本,甚至使守法成本高于違法成本。在這種壓力下,很多企業都“寧愿認罰不治污”。河北省冶金行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2012年河北省鋼鐵企業噸鋼利潤僅為85元,若啟用環保設備,每生產一噸鋼需要增加100元以上的環保設施運行成本;而不啟用環保設備,一個中等規模的鋼鐵企業每年可減少上千萬元的成本。一家鋼鐵企業負責人反映,環保運營成本高,企業不作為很劃算。如果被發現,最高也不過罰款幾十萬元,即便每個月都受處罰也很劃算。因此,部分鋼鐵企業環保設施能不上就不上,能不運行就不運行,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環保成本。
2.3.3 環境法規難以促使企業做出環境保護行動
對于企業的環境違法行為,我們往往是采取非市場化的政府行為即通過稅收、罰款等經濟和法律手段,采取“誰污染誰治理”“外部經濟內在化”來落實企業的環保責任。這種外在的強制措施,只將視野停留在環境污染上,而缺乏對企業合理利用資源的規范引導,而且這種事后的懲罰性制約往往面對的是一個已經遭到破壞的生態環境。法律、經濟等手段雖然能暫時禁止那些最嚴重的違規行為,卻無法使企業主動采取綠色行動。在2013年的天心牧業污染事件中,望城區環保局明知道天心牧業豬場自2004年建成投產以來一直未采取任何污水處理措施,一直在污染周圍環境,但是仍采取了縱容態度,只是責令其采取措施,且未將此事落到實處,以至于天心牧業豬場依舊我行我素。在接到居民投訴后,望城區環保局也只是要求該豬場搬遷。望城區環保局的這一做法恐怕只是“揚湯止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