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印兩國商業銀行經營效率及全要素生產率比較研究
- 張華節 李標
- 669字
- 2021-01-28 10:45:42
1.4 研究的創新
由上述分析可知,銀行上市狀態和所有制類型可能會使銀行的運營模式和成本管理等出現較大的差異,進而可能導致利潤效率模型和成本效率模型產生結構性差異。此時,若人為設定銀行間無結構性差異,并將所有銀行放置在相同的結構模型中進行分析,可能造成模型設定偏誤和研究結果出現誤差,最終可能導致基于此類研究結論所給出的相關政策建議是無效的,甚至會出現更為嚴重的后果等。
因此,針對上述問題,本研究創新之處如下所述:
第一,在基于Wang和Ho(2010)考慮了中印兩國商業銀行的固定效應和可能出現的異方差的基礎之上,進一步考慮中、印兩國商業銀行的不同所有制類型、銀行上市狀態以及不同銀行間運營模式和成本管理上的差異是否會對中印兩國商業銀行利潤效率和成本效率分析產生顯著性影響。
第二,構建相應檢驗統計量對銀行效率分析模型是否存在結構性差異進行統計學顯著性檢驗,使得檢驗后的效率分析模型更符合中國銀行業的真實情形。若中印兩國商業銀行利潤效率和成本效率模型存在結構性差異,則需使該結構性差異在兩國商業銀行利潤效率和成本效率模型的設定環節中得到有效體現,并考慮將風險因素納入效率模型中,以體現中印兩國商業銀行對風險的態度以及承擔風險的能力,并借此找出兩者之間的差異,以及試圖尋找提高中國商業銀行效率的有效途徑。
第三,本研究采用象限圖法分析不同銀行間的綜合效率水平,為銀行間綜合效率水平排名提供現實參考。為了使得中印兩國商業銀行綜合效率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還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之上考慮了中印兩國商業銀行單位成本利潤效率和結構差異性固定效應SFA-Malmquist模型下中印兩國商業銀行全要素生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