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帝辛三子論道
- 封神榜之人族崛起
- 公羊陸離
- 3223字
- 2020-09-10 17:07:35
東伯侯姜桓楚有一個兒子,是姜王后的弟弟,叫作姜文煥,生性聰慧,兼有武力,現已成年,很受姜桓楚器重。姜文煥從外邊回來給父親請安,見父親愁眉不展,長吁短嘆,似有大事。
問道:“父親,發生了什么事情?為何如此憂慮。”
姜桓楚見是兒子姜文煥,知道以后東伯侯爵位定要交到他的手中,而且兒子現在已經成年,便將趙啟前來所說之事講給姜文煥。
姜文煥聽了沉思良久,道:“父親,此事利害分明,有什么可憂慮的?”
姜桓楚道:“你說說都有什么利害。”
姜文煥道:“此事利在人族,若能依趙大夫所言,另立商王,推動變法,人族便可以驅逐妖族,開疆擴土,有利于人族繁衍壯大,此事不僅不會危害商朝社稷,反而可以延續成湯氣數。而我們也可以借此渡過淮河,獲得對岸肥沃水田,拓地千里。”
姜桓楚滿意地點頭,問道:“那么害又是為何?”
姜文煥到:“所害者,一是帝辛之性命,他是我的姐夫,他若被廢,我姐姐年紀輕輕便要守寡,好不凄慘;二是若不成功,大王震怒,必定降罪與父親,破壞兩族聯姻友好。不過父親并不需要擔憂,我東魯民豐物阜,糧草足備,兵多將廣,足以拒敵于游魂關外。只需要堅持數年,商朝氣數必散,到時候天下群雄四起,我東魯自無憂。”
姜桓楚聽了姜文煥的分析,一掃之前憂愁,開心道:“我兒有勇有謀,真乃我姜氏之福。”
姜文煥的分析有理有據,利多害少。最大的損失就是姜王后可能要守寡,但是在這個時代,女人的命運并不被考慮在內。
姜桓楚心中有了決斷,第二天會見趙啟道:“趙大夫昨日所言,我徹夜沉思,若能變法成功,驅逐妖族,開拓疆土,這是利于天下萬民的好事,我豈能因為顧及個人生死而退避之。你可回去報于宰相,若立太子殷郊,我定不反對。”
趙啟大喜道:“伯侯深明大義,我替天下萬民感謝你。不過此事還另外需要伯侯相助,朝歌之煉氣士文武百官皆都熟悉,若用他們行事,恐事后難脫干系;此事機密,不可與外人知曉,伯侯治下必有強將,可選一武力高強之人,隨我一同前往朝歌,假借杜太師族人,伺機而動,方可摘掉我等嫌疑,不受天下指責。”
以臣弒君乃是前無古人,事情無論成敗,一旦被世人知道是他們所為,必定受到萬世指責,他們自然不愿意承擔這份罪責。
姜桓楚道:“我族中有一人,名叫姜環,修煉我族功法已達合道境界,武力高強,自幼生長在軍中,外人不知,無人識得來歷,正好行事。”
趙啟道:“善”
姜桓楚便把姜環召來與趙啟相見。趙啟見到姜環身材高大,肩膀寬厚,氣息渾厚,壯而且勇,十分喜歡,。
姜桓楚道:“姜環,這位是朝歌上大夫趙啟,此次召你來不為別的事情,是要讓你跟隨趙大夫前往朝歌做一件大事。”
姜環向趙啟施禮道:“拜見趙大夫”。轉身對姜桓楚道:“末將自幼受侯爺之恩,但有命,不敢辭。”
姜桓楚道:“你用心跟隨趙大夫做事,若得成功,便與你封爵賜地,享無盡富貴。”
趙啟上前將要安排姜環去做的事情告知,姜環聽后震驚地看向東伯侯,姜桓楚點頭示意,表示支持這件事。
姜桓楚道:“姜環你不必疑慮,此事雖然大逆不道,但是有利于人族,有利于天下萬民,事成之后,你有功無過。”
姜環點頭道:“既然如此,環義不容辭。”
趙啟不敢離開朝歌太久,當日便帶著姜環,再次扮作行商,乘船沿黃河而上,返回朝歌。
只是趙啟未曾發覺,他剛登上船,天上便有一雙眼睛暗中觀察他。正是受狐貍精之命,前來探查趙啟去向的九頭雉雞精,她與琵琶精探查到趙啟乘船離開朝歌,便一人往東,一人往西,沿河尋覓,遇到過往船只便留心探查,只要趙啟繼續走水路,就逃不了她們的眼睛。果然趙啟剛登船不久便被發現。
雉雞精探查到趙啟去向,并不聲張,便召回琵琶精返回朝歌城外軒轅墳洞府,將此事結果報給狐貍精知道。
“前往東魯?”帝辛聽了狐貍精的報告,心中疑惑,東魯東伯侯姜桓楚與商朝聯姻,榮辱與共,斷然不可能背叛,他想不到趙啟去東魯要干什么。
東伯侯姜桓楚或許不會背叛商朝,但是不一定不會背叛帝辛。畢竟沒了帝辛,太子殷郊依然可以代表商朝。
帝辛突然想到,自妲己進宮以來,他一直停留在壽仙宮,都不曾去姜王后那里,也許久不見三個王子。此時已經是帝辛九年春季,他心有所動,便辭了壽仙宮,起駕前往東宮。
東宮太子殷郊年十四歲,自幼修煉王族所傳人教功法,靈果靈藥不斷,修為進境很快,已經突破煉氣化精境界,力能搏虎。次子殷洪黃妃所生,年十二歲,楊妃生三子武庚十歲,與太子同吃同住,一起修煉學習,也都是人中龍鳳,天之驕子。
帝辛來到東宮,三子見駕上前迎接拜道:“拜見父王。”
殷郊道:“父王今日怎么有空前來看我們?”
武庚道:“數月不見父王,孩兒可想父王了。”
帝辛聽了心中自責,以手撫摸三子的頭,道:“父王前段時間有其他要事,冷落了你們,是父王不好。”
殷洪道:“是因為蘇姨母的事情嗎?”
帝辛問道:“誰說與你知道的?”
殷洪道:“母后前日來看我們,說父王娶了蘇姨母,沉迷新人,數月不曾去母后宮中。”
帝辛心中嘆息,為了重整商朝,竟然冷落了這么多身邊的人。他決定今天便在東宮陪伴三子。
帝辛問道:“你們近日都學了什么道理?”
殷郊道:“父王,王爺爺近日教我們學習天地之道,告訴我們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帝辛點頭稱善,教三子學習的是王伯萁子,是王族長輩。
帝辛問道:“你們以后若治理天下,是順應天之道,還是行人之道?”
殷郊首先發言:“父王,我等皆為人族,自然是行人之道,人族繁衍日盛,若行天之道,豈不是要損人族而補妖族。”
帝辛心中一震,沒想到殷郊能由此想到人族和妖族繁衍發展之事,所言卻也有道理。
帝辛點頭,不動聲色。問殷洪道:“洪兒,你卻要如何做?”
殷洪耍了個小聰明,道:“父王,既然王兄選人之道,我就選天之道吧。”
帝辛問道:“你可有說法?”
殷洪道:“若行人之道,天下諸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富者愈富,貧者愈貧;時間久了,必定強弱異勢,強者欺凌弱者,天下將因此而動亂。所以為了天下太平,應該行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使萬民得享太平。”
“善。”帝辛忍不住出言稱贊,沒想到殷洪年紀雖然小,卻能將天之道化用到治民之上。
殷洪得了夸獎,喜不自勝。
帝辛轉頭問道:“庚兒,你雖然年幼,也聽了太師講課,也來回答。”
兩王子也盯著武庚,看他如何作答。兩個答案都被王兄選了,他無論再選哪一個都是鸚鵡學舌,落了窠臼。
武庚沉思良久,才緩緩道:“父王,我兩個都選。”
“哈哈哈,”帝辛笑了,“好,好,好,庚兒,你兩個都選,那你也來給個說法,若不能有說法,我便要罰你哦。”
帝辛也覺得,前面兩人把答案都說完了,再讓最小的去選,的確是難為武庚了,不過也有意考驗一下他,至于他不能有自己的說法,懲罰也不過是輕輕打一下屁股。
武庚道:“我自有說法。”
“好,你便說來讓父王聽聽,若有理,父王必定重重獎賞你。”
武庚大喜,道:“若是要面對妖族,我便選用人之道,損妖族而奉人族;若是要治理萬民,我便選用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使天下太平。因勢利導,順勢而為。”
帝辛內心驚喜,沒想到本來不被看好的小兒子,竟然化用兩個王兄的答案,使自己的說法比前兩個答案高出一個境界。尤其是最后一句順勢而為,便可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只是這勢卻很難把握,不光有天下大勢,也存在有各種小的勢,各種勢交織在一起,每一種都是個人無法抗衡的。
帝辛便想到了眼前商朝大勢,誠如云中子所言,天數在人族,這就是大勢,若要順勢而為,當行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余,驅逐妖族,開疆拓土,繼續壯大人族。
可是這天下除了人族繁衍大勢,還有商朝興亡的小勢,兩勢的關系就像是激流之中逆行的船只。需要先找到一處平靜的水域,使船掉頭,才可順勢而行,否則貿然掉頭,船只必然會被激流沖翻在大勢之中。
而帝辛現在想要做的,就是找一片平靜的水面,把船舵掌控下來,控制好船慢慢掉頭,然后便可順大勢而為。
殷郊、殷洪也對武庚另眼相看,雖然是抄答案,竟然能抄出新意,也算是有本事。
帝辛見三子都有說法,大喜道:“你們所說都不錯,都有賞賜,父王便帶你們去王宮寶庫之中,各選一件法寶兵器如何?”
三個王子自幼修煉,身強力大,普通兵器根本不適用,聽到可以選法寶兵器,一個個喜不自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