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本書說明

本書的寫作緣起,要追溯到十多年前。2007年春,我負笈滬上,師從董乃斌先生攻讀博士學位。開學伊始,先生即把我們幾個博士生召集到一起,詢問我們今后的學習計劃。我碩士論文研究的是陸機與六朝文學之關聯,對漢魏六朝的賦有過一番摸索,并由此對賦這種文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將此想法與先生交流后,先生建議我不妨將眼界放寬些,看看唐代賦的創作情況究竟如何。對《文苑英華》《全唐文》中的唐賦作品作一番爬梳后,我認識到李夢陽等人關于“唐無賦”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唐不僅有賦,且呈現出繁榮之景象。因此,以唐賦為研究對象,應該大有可為。我本擬以《唐代賦史》作為博士論文的題目,企圖對唐代賦體文學的發展歷史與演變規律作系統的梳理與總結。但在研究過程中我發現此論題牽涉面太廣,頭緒太繁,在有限的時間內駕馭起來存在很大的難度,或許需要尋找一個相對小些的切入口了。

在此期間,董先生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文學敘事傳統研究》,我們幾個博士生也有幸得以參與其中。這個課題是針對“中國文學抒情傳統說”而提出的。董先生的觀點是,研究中國文學史必須從實際出發,承認中國古代文學的范疇與西方的、現代的所謂“純文學”有所不同。中國古人的文學觀是一種泛文學觀,中國古代文學的范圍也比現在通行的文學概念要寬大。古代某些文體若以純文學定義衡量可能不符文學標準,但實際上它們卻存在多少不等的文學性,古人在創作它們的時候往往既出于實用,又考慮到結構和修辭等文學要求,所以中國文學史不應該無視它們、排斥它們。中國自古文史一家,詩中有史,史中有文。因此中國文學史從源頭起就存在著抒情、敘事兩大傳統。也可以說,抒情傳統與敘事傳統在中國文學史上本來就是同源共生、互動互促的。董先生主張用抒情與敘事兩大傳統來貫穿中國文學史,以取代抒情傳統唯一、獨尊的觀點。此觀點看似回歸常識,卻顯示出先生宏通的歷史眼光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中國文學抒情傳統說”,本由旅美學者陳世驤明確倡導(其原話為“中國文學從整體而言就是一個抒情傳統”),曾引起港臺學者的熱烈響應。我們課題組經過多次交流與探討,認識逐漸趨于統一與明朗:從中國文學發展的實際情況看,“抒情傳統說”的確存在偏頗與局限,它并不是唯一、獨尊的傳統,中國文學史確實存在一個與之共生并行、互促互挽的敘事傳統。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們有必要呼吁加強敘事傳統的研究,進而對中國文學史的面貌作重新認識與描述。當我們從敘事視角審視中國文學史時,小說戲曲文體自應受到重視,但若把范圍僅限于此,又顯然不夠,因為敘事作為一種主要的文學表達方式,本是一個相當寬泛的概念,并不一定只限于西方敘事學所側重和強調的“講有因果關系的故事”。敘事植根于中國文學的一些基本觀念,如“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等等。幾乎所有的文學作品、文學樣式都與“事”有著不解之緣,文學與“事”之關系可遠可近,可密可疏,幾乎達到了無“事”不文的境地。詩詞賦等非敘事性文體,甚至那些章表奏議之類應用性文章,因其蘊含著程度不等的敘事性,也應被納入中國文學史,特別是敘事傳統的研究范圍之中。

受董先生思想的啟發,我于是將唐賦設定在中國文學抒敘兩大傳統同源共生、互動互滲的視閾下進行觀照。賦是中國文學中一種特殊的體裁,它既是詩體的流衍,又是楚辭的后裔。賦的外形是洋洋灑灑的長篇巨制,是句式自由而繁多的文章,它的內質卻是詩化的。一方面,因為賦往往要詳細逼真地描摹外在客觀世界,所以其自身自然而且必然地具有豐富的敘事特性;另一方面,賦的詩化內質又使其敘事帶有作者濃郁的情感色彩。辭賦正不妨被視為中國文學最典型的抒敘結合的文體。如果從中國文學史抒敘兩大傳統的角度考察賦體文學,那么,就基因而言,賦似乎應該屬于抒情傳統,以前的研究者也多如是看。然而賦者古詩之流,古詩本身就具有豐富的敘事特性,這就使賦與敘事傳統早就有著極深的瓜葛,辭賦文體對整個敘事傳統的形成與發展起過不能忽視的作用。以唐賦為對象更詳盡地闡述賦的敘事特征,把唐賦放在中國文學史存在著敘事、抒情兩大傳統的理論預設下進行審視,我們明白,賦這種文體既是中國文學敘事傳統上不可或缺的一環,又可以說是這一傳統得以壯大成熟的有功之臣。以上就是我以《唐賦敘事研究》為博士論文選題的緣由及意義所在。

我的博士論文篇幅比較長,董先生選了其中的一章,作了調整修改,放到他承擔的國家項目的最終成果中去。這個最終成果即以《中國文學敘事傳統研究》為書名被收入2011年度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由中華書局出版。

2010年博士畢業后,我回到母校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工作,并成為由傅修延老師領銜的江西師范大學中國敘事學研究中心的一員。傅老師是國內敘事學研究的先行者,在構建中國自身的敘事譜系方面有非常自覺的意識與大膽的探索。中國敘事學研究團隊有非常濃郁的學術氛圍,體現之一即是“讀書會”,時間固定為每周四晚上,十余年堅持不斷。讀書會多圍繞與敘事學相關的論著進行學習交流。以此為契機,一方面,我較為系統地研讀了西方敘事學著作,對西方敘事學理論有了比較全面的掌握,并認識到西方敘事學盡管是以小說為主要的研究對象,但其中的某些理論亦可試用于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分析;另一方面,大量閱讀中國古代的文論著作,對中國自身的敘事理論與敘事傳統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其間,我以博士論文為基礎,申報并獲批201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中國文學敘事傳統視閾中的唐代辭賦研究》,經過近六年時間的研究,項目于2019年6月順利結題,本書即是該項目結題的最終成果。與博士論文相比,本書在資料的收集整理、文本的閱讀分析、理論的總結提升、視野的拓寬增進等方面有了較大的變化,其突出者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研究觀點的進一步明確。首先,“敘事”概念更為明晰,將其放在中國自身的敘事傳統中進行考辨。“敘事”一詞在中國出現較早,它有依序行事、展現動態的進展過程、排比闡釋、博物知類等語義;同時,我們所謂的“敘事”,主要著眼于話語層面而非文體層面,即將敘事作為作品話語的作用、功能,這一點與西方頗異其趣。西方所謂敘事,主要敘述一個有因有果、首尾相合的故事,強調矛盾沖突、結構、情節、人物個性的描寫,凸顯時間性與再現性。中國所敘之“事”,有時是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這主要體現在那些敘事性較強的作品中,它要求較細致地描繪所述之事,展現事件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有時描述與作品相關的事態、事象、事境、事由、事脈等,注重截取事件片段、場景以敘述。其次,對中國文學不僅存在悠久漫長的抒情傳統,同樣也存在悠遠深厚的敘事傳統的認識更為明確與深入。董乃斌、傅修延兩位先生分別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詩歌敘事傳統研究》(2015年)、《中西敘事傳統比較研究》(2016年),更加堅定了我們的這種認識。董先生以歷來被視為抒情傳統載體的詩歌為對象,著力探索其在以往的研究中所忽視的敘事表現,并充分論述其與抒情敘事兩大傳統的關系,進而更準確地判斷其在整個中國文學傳統中的地位。傅先生打破了西方人擅于敘事、中國人長于抒情的二元對立的觀念,認為中國人不僅長于抒情,也擅于敘事,并對中西敘事傳統進行比較研究,這不僅有助于更好地認識我們自身的敘事傳統,也有助于國人講好中國故事。正是在中國文學史存在著敘事、抒情兩大傳統的理論視閾下對唐賦進行審視,我們發現,唐賦在虛擬人物、假設情事、鋪排敘述、敘事語調、敘事形態、敘事格局等方面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研究內容的大幅度增加。如第二章花了大量篇幅來論述詠史賦、寓言賦、紀游賦、當代傳聞賦、游藝賦、節日賦、記夢賦等不同題材賦作的敘事性,以覘唐代賦家在題材選擇上鮮明的敘事傾向。第三章第二節“律賦敘事能力的突破”中“概敘”“事境”部分,是在大量翻檢古代文論與深入閱讀賦體作品的基礎上進行總結闡述的。第四章第三節注意到唐賦卒章顯志的現象頻見,并借用西方“副文本”“介入性敘述者”等相關理論,分析這種敘事范式對中國敘事傳統的影響;第四節的寫作深受傅修延先生關于聽覺敘事理論的影響,傅先生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聽覺敘事研究》,通過闡揚聽覺的藝術價值,針砭文學研究的“失聰”痼疾,其主要任務在于“重聽”經典,傾聽其中對聲音事件的摹寫與想象。從聽覺角度出發,考察唐賦與聽覺敘事之間的密切關聯,如俗賦的基于口頭韻誦傳播的聽覺敘事、文人賦對外部世界聲音的傳神描摹等,由此證明,中國古代文人在辭賦創作中除了從視覺上對所述對象的形貌、情態進行鋪排式描敘從而呈現出圖像敘事的特征外,也注重從聽覺角度為辭賦敘事打開全新視界。第五節著重闡論唐賦敘事存在“事在賦內”與“事在賦外”兩種情況,說明唐代賦家在表達情感的時候,都有一定的“事”在背后作為支撐。分析掌握這或顯或隱之“事”,對我們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意有著極大的幫助。第六章第六節考察敦煌俗賦與變文的關聯,作為講唱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在敘事的繁復細化、語言的通俗淺顯、表達的程式化等方面呈現出趨同性的傾向,而這些正是口頭傳統的基本內涵,由此也印證了唐人(包括賦家)在講述故事時,不僅有典雅的文人敘事的一面,同時也保留著活潑的民間敘事的色彩。新增附錄“中國歷代賦學敘事觀之資料匯編”,目的在于讓讀者對賦與敘事之關聯問題有更為直觀明晰之了解。

博士畢業十余年,教學與科研并進,除了在此課題上耗費時間和精力外,我還承擔了傅修延先生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之子課題《中西詩歌敘事傳統比較研究》的研究任務,在這過程中,中國文學抒情、敘事兩大傳統交融互滲的問題及辭賦、詩歌等文體與這兩大傳統的關系問題,時時在我心頭縈繞,其間既有苦思的艱辛,亦有收獲的歡愉。不管怎樣,關于唐賦敘事傳統的研究要暫告一段落了,但對詩歌敘事傳統的研究仍在路途上,這或許就是“敘事”的魅力所在,“傳統”的影響所在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阳| 和田市| 扎赉特旗| 喜德县| 阜新市| 监利县| 东台市| 松桃| 临夏县| 青海省| 拉孜县| 乐业县| 宜兰县| 柘城县| 宁海县| 龙岩市| 麻栗坡县| 巴楚县| 卫辉市| 新民市| 清丰县| 马公市| 原阳县| 乌鲁木齐市| 积石山| 巴塘县| 施甸县| 博野县| 泰顺县| 古丈县| 九龙城区| 隆昌县| 阿尔山市| 清苑县| 柘荣县| 南昌市| 玉屏| 上林县| 大方县| 红桥区| 雅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