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頭痛六味飲
余曾患陣發性頭痛多年,痛甚時徹夜難眠。遂參諸文獻,自擬一方連服8劑后頭痛得止,迄今未再發作,于是將其方命名為頭痛六味飲,治療頭痛近100例,均獲滿意療效。是方組成:川芎、白芍、丹參各30g,地龍、牛膝、炙甘草各10g。
竊以為,頭痛發病少則經年累月,多則數十年,中醫有“久痛入絡”和“久痛必瘀”之說,故瘀為頭痛主要病因。頭痛還有發止迅速的特點,頭為人體之巔,“風為陽邪,其性走上”,故頭痛多與風有關。頭痛部位以巔頂和兩側最多,這些部位正是足厥陰肝經所過之處,臨床常伴目脹、脈弦,足證是肝血虧虛所致。
基于頭痛的病因病機,故治療時應以化瘀為主,以養血祛風為輔,佐以通絡。
本方以川芎為主藥,芍藥和丹參為輔,牛膝、地龍為佐,甘草為使。川芎行血中之氣,可祛血中之風;芍藥補肝血、養肝陰、平肝陽,柔肝止痛,對肝血虧虛、肝陽偏亢之頭痛有較好的療效。丹參入心肝經,既能養血,又為活血化瘀之要藥。地龍入血分,通絡止痛。因頭痛日久入絡,而搜風通絡非蟲類藥不能勝任,且需藥性和緩,故用地龍為佐。牛膝藥性下行,一則能制約風火之剛強上竄,二則能制約川芎之升竄太過。甘草緩急止痛,與芍藥相伍,則為芍藥甘草湯,既能加強解痙止痛作用,又可緩和藥性。據臨床報道及余親自體驗,復方中應用大劑量川芎均無不良反應,且方中有牛膝、芍藥制約其升竄之性,故而無虞。綜合全方,有升降相濟,動靜結合,通補兼施之妙。
臨床運用時,可根據辨證結果加減:肝氣郁結者加柴胡,肝火上炎者加龍膽草、夏枯草,肝陽上亢者加石決明、牡蠣,肝血虧虛者加熟地、何首烏,痰濕者合二陳湯并加旋覆花,血瘀者加桃仁、紅花,并改白芍為赤芍,氣虛者加黨參、黃芪,寒濕者加附片、干姜。
根據疼痛部位加減:如前額或眉棱之陽明頭痛加白芷;或左或右,或連及耳部之少陽頭痛加柴胡;巔頂連及目系之厥陰頭痛,方中已有地龍引經,或另加吳茱萸;頭后部或連及項部之太陽頭痛加羌活;項痛甚者加葛根30g;全頭痛屬太陰者加蒼術,屬少陰者加細辛。
根據誘發因素加減:如月經期前后頭痛加當歸、熟地、香附子;因疲勞過度而誘發者加黨參、黃芪;用腦過度而誘發者加棗仁;因情志不暢而誘發者加郁金、柴胡。
例1:方某,女,53歲,1994年11月28日初診。訴右側后枕部疼痛30余年,曾攝頸椎片,查腦電圖和測血壓等均無異常。本院內科診為枕神經性頭痛,曾用西比靈、谷維素、正天丸和中藥等乏效。痛時呈抽掣感,伴倦怠乏力,失眠多夢,目脹項強,視其舌淡紅,苔薄白,切脈弦細,此乃肝血虧虛所致。擬川芎、丹參、白芍、葛根各30g,川牛膝15g,當歸、杭菊各12g,地龍、炙甘草各10g。3劑后頭痛大減,續服3劑后頭痛若失。經隨訪迄今未發。
例2:陳某,女,36歲,2003年9月8日初診。患者頭頂刺痛,伴頭昏、目脹目蒙,失眠健忘,倦怠乏力,口干而不多飲,嘆氣焦慮,舌黯紅邊有齒痕,脈弦細。有頭被擊傷史。處以上方,加桃仁、當歸、柴胡、菊花各10g,紅花、白芷各6g,棗仁15g,5劑。10月30日復診,訴初服頭痛加劇,繼之痛輕次少,守方5劑。隨訪藥盡得愈。
例3:萬某,男,55歲,2003年10月20日初診。訴太陽穴、兩眉間及后頭部疼痛3年余,發作時一次服去痛片6粒方可逐漸緩解。痛時惡見陽光,伴雙目發脹,失眠,雙手麻木,不思飲食,大便稍結,尿黃。舌紅苔薄黃,脈沉細。擬頭痛六味飲加棗仁、鉤藤、桑葉各15g,菊花、葛根各10g。10月25日復診:頭痛大減,夜能入睡數小時,脈轉弦細,守方5劑。10月30日三診:疼痛次數明顯減少,疼痛程度較輕,仍守初診方5劑。11月7日訴時發隱痛,目已不脹,手已不麻,飲食增加,已能入睡8~9小時。守方去棗仁、桑葉、菊花,5劑。隨訪,頭痛未再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