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杏林40年臨證手記
  • 舒鴻飛
  • 1151字
  • 2020-08-31 19:56:37

一、當遵于古而不泥于古,才能促進學術(shù)進步

王某,男,55歲,1996年11月16日初診。訴數(shù)天前不慎淋雨,導致畏寒,頭痛,頸項強痛,身疼腰痛,無汗,倦怠乏力,頭昏目眩。查血常規(guī)和胸透正常,診為感冒。某西醫(yī)曾予大劑量青霉素與病毒唑靜脈滴注,三九感冒靈、板藍根沖劑口服等治療5天,諸癥無好轉(zhuǎn)。又兩度更醫(yī),先后用麻黃湯和九味羌活湯,仍無汗出。診見:患者重衣緊裹而現(xiàn)形寒之狀,測體溫僅37.2℃,舌淡紅,苔白稍厚,脈沉細。詢其既往,動輒感冒,數(shù)天不愈。綜合四診所得,此乃氣血虧虛,外感寒濕,無以作汗,以致表證不解。治當扶正達邪、益氣養(yǎng)血與祛風散寒除濕并進,方用五柴胡飲加味:熟地、生薏苡仁各12g,當歸、白術(shù)、柴胡、板藍根、葛根、蒼術(shù)、黨參各10g,陳皮、炙甘草各6g,2劑。11月17日下午復診,惡寒、頭痛明顯減輕,頸項不強,白苔稍退。藥中病機,守上方去葛根。21日三診:藥后全身微微汗出而身痛漸解,測體溫正常。但自覺口干、目干,仍有惡寒之感,視其舌上有少許薄黃苔,此乃表寒(濕)漸解,并有化熱趨勢,守上方去蒼術(shù)、板藍根,加黃芩。3日后復診,惡寒消失,僅訴納差倦怠,以五味異功散調(diào)治而安。
按:感冒雖為輕恙小疾,然年高體弱者,氣血虧虛,衛(wèi)陽不固,不能一汗而解,若治療不當,往往遷延難愈。據(jù)余臨床觀察,此證在當今形盛體虛者中頗為多見。此類人患感冒已非麻桂、銀翹等方所能治療。表證當解,此為古之明訓,理應遵從,但氣血虧虛者,不補氣血則汗無由出,邪氣無以外達而病無從解。本例患者平素動輒感冒,診時伴倦怠乏力、頭暈目眩等氣血虧虛見癥,先后用麻黃湯和九味羌活湯加減汗不得出,以致遷延半月之久。
裘沛然教授早年即對一些用桑菊、麻桂等方久治不愈的感冒,試用五柴胡飲而常收捷效。又如一感冒者,醫(yī)用羌防等藥發(fā)散,毫無汗意。吳孚生按其脈沉澀,斷為陰血不足,不能作汗,于前醫(yī)方內(nèi)加當歸、熟地等藥,一劑即汗如雨,表證悉除。繼而提出“初感寒邪,但見脈證真虛……則人參、熟地之類,開手便當速用,愈早愈妙”。吳氏不泥于古人“傷寒無補法”之說,提出這種見解,對當今感冒的治療頗有臨床意義,對中醫(yī)學術(shù)的進步亦頗有裨益。
“汗之為物,以陽氣為運用,以陰精為材料”。傳統(tǒng)方法治療體虛感冒,偏于補氣而忽視補血,殊不知氣血互生,養(yǎng)血可以益氣,而且血液也是人體正氣的一個組成部分,有抗御外邪的作用。這正是五柴胡飲用熟地、當歸、白芍養(yǎng)血而不用人參、黃芪益氣之理。方中熟地、白芍性靜,當歸性動,合用后既能補營血而充汗源,又無膩滯戀邪之弊。白術(shù)補脾益氣,使汗出不乏動力。柴胡輕清升散,解肌透邪。全方養(yǎng)血扶正為主,解肌透邪為輔,用之可望正勝邪卻,故對體虛感冒有較好的療效。余對一些年高體虛,或用麻桂、桑菊等常用方不效,尤其是經(jīng)用抗生素、病毒唑等靜脈滴注后仍久延不愈的感冒病例,仿此用之,往往三五劑甚或一劑即可收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松桃| 合阳县| 巴楚县| 高台县| 济源市| 萨嘎县| 张家界市| 正定县| 乳山市| 邯郸县| 长治市| 米易县| 温宿县| 万全县| 馆陶县| 辽阳县| 老河口市| 昌宁县| 丹凤县| 阳城县| 孝昌县| 宁明县| 美姑县| 崇信县| 那坡县| 射洪县| 广丰县| 大连市| 延川县| 商水县| 清徐县| 普洱| 南宁市| 明溪县| 孟连| 临西县| 石棉县| 洪江市| 班戈县| 全南县| 靖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