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故事
01 迎著春風的談話
春風輕吻著水面的漣漪,枝頭泛起一片新綠,天上遠遠近近地飄著風箏。大地醒了,人們感受到了盎然春意帶來的勃勃生機。
孔子師生也受到了鼓舞,弟子們圍坐在恩師身邊,閑聊著他們不止一次涉及的立志的話題。仍然是孔子首先提問,學生們各抒己見。子路當仁不讓,他率先站起來發言,他愿治理好一個國家,令百姓生活富足,精神振奮,三年足矣;冉求比較謙虛,他表示,愿意管理好一個小小的國家,用三年時間讓老百姓豐衣足食,興禮樂之教則有待賢者;公西華更加謙遜,他說,他只愿在君主祭祀、在諸侯會盟時上學做一個小小的司儀。
聽了子路的話,孔子只微微一笑,對其他人的話,則一律耐心聽完,并不打斷。
大家談興極濃,唯獨曾點在一旁專心彈瑟,一言不發。
“點!你也說說看。”孔子只好點名了。
曾點所彈樂曲正接近尾聲,樂聲漸慢漸弱,“鏗”的一聲戛然而止,他站起來恭恭敬敬地說:“我所想的可能與他們不同。”
“沒關系,不就是說說將來的打算嘛。”孔子說。
“我只想參加春天求雨祭天的活動,穿上備好的祭服,在沂水邊的舞雩臺上隨歌舞、伴奏的大人、孩子唱歌跳舞并獻上祭品,領略重視春耕的意圖,品味音樂洗滌心靈的樂趣。”
孔子感慨地說:“好啊!我贊同你的想法。”
弟子們散了,曾點留下來請孔子評價一下剛才的幾種意見。孔子說:“禮讓治國,首先要自己謙虛,子路沒做到;冉求、公西華謙虛得過分,過猶不及。”
孔子唯獨沒說為什么贊同曾點的想法,其實曾點明白,他只描繪了一個參與雩祭的場景,卻透露了參與禮樂興邦并善化心性的意愿。孔子主張以德治國,輔之以禮樂。舉行禮儀必伴以樂,禮儀節制人的言行,音樂陶冶人的心性,內外交加,相互為用,人的言談舉止、精神面貌可以大大改觀。人人向善向上,國家能不大治!全身心投入禮儀大典,既參與了禮樂興邦大業又陶冶了性情,這正是有大志的儒者所應做的踏踏實實的第一步。
曾點告辭老師,走出門外,回味剛才的場景和老師所說的每一句話,如春風拂面,內心無比輕松,他不由得自語道:“春天真好!”
說明
本文根據《論語·先進》中的資料編寫。
曾點所述說的志向以及孔子贊賞曾點的理由,眾說紛紜。本文的寫法綜合了王充《論衡·明雩》及今人林恰《孔子“吾與點也”義涵再考》(臺灣東海大學《中國文化月刊》總第155期)有關闡釋,筆者認為這樣解讀與孔子主張德治、重視禮樂教化的政治思想比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