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勉縣志:1987-2007
- 勉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 16548字
- 2020-12-10 10:07:19
第三章 工業門類
第一節 采礦業
煤炭工業
地區煤礦 20世紀60~70年代效益較好,80年代初開采量逐年減少,效益下滑。1988年,有職工980人,年產煤8萬噸,產值120萬元,虧損79萬元,固定資產320萬元。此后企業效益較差,職工逐年減少。2005年,職工147人,產煤1.3萬噸,產值160.4萬元,銷售收入165.2萬元,資產429.8萬元,至2007年底,企業虧損嚴重停產。
曙光煤礦 原名龍王溝煤礦。1988年有職工220人,產煤1.28萬噸,產值30萬元,固定資產80.5萬元,虧損3.1萬元。1990年有職工257人,產煤8000噸,產值20萬元,固定資產90萬元。1999年,因資源枯竭破產。
黃金開采
縣黃金公司 屬全民所有制企業,1984年成立,時有職工90人,有100升采金船1艘。1986年12月,投資348萬元建成李家溝脈金礦(地址在青羊驛鄉李家溝),年產黃金112.5公斤。1987年,職工343人,年產黃金105公斤,產值168萬元,利稅8萬元,年末固定資產為513萬元。1990年,職工372人,產黃金99.45公斤,產值439.7萬元,利稅73萬元,固定資產625萬元,產品由國家統購。1991年,企業部分停產。
第二節 糧油食品加工業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的糧油及飼料加工企業,主要有勉縣糧食加工廠、飼料公司、糧油食品廠、油脂廠等。2000年后,縣內發展個體民營糧油加工業,規模較大的企業有漢王米業有限責任公司、定軍米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天元面粉有限責任公司、建興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春光油脂有限公司、華豐農林科技有限公司等。此外,還有繼光食品廠,生產各種果類罐頭。2007年,勉縣錦泰實業有限公司開始生產加工魔芋精粉和魔芋系列食品。
縣糧食加工廠 1955年建,時有年加工大米5000噸設備一套,后建起加工面粉生產線。進入21世紀,有年產大米2萬噸生產線一條,年產標準面粉1.5萬噸生產線、年產1000噸米糠油生產線各一條。建廠初期年產值200萬元,1996年達到4360萬元,職工100余人。2001年11月,勉縣人民法院宣告其破產,終結日為2005年8月。
縣飼料公司 1982年縣糧食局建配合飼料加工廠,廠址在武侯鎮蓮水村,后改名為勉縣飼料公司,屬國有企業,職工60多人。年生產豬、雞、魚配合、混合飼料1.2萬噸,年產值和利稅最高時分別達到1200多萬元和32萬元。后效益逐年下滑,虧損嚴重,于2001年10月破產。
縣糧油食品廠 1983年在城關鎮建,屬集體企業,主要生產機制面條和罐罐饃等熟食、半熟食產品,職工45人。最高年產值500萬元,利稅10萬元。由于設備落后,產品缺乏競爭力,1999年企業停產,資產全部處理,安置職工。
縣油脂廠 1984年,在縣城賈旗路北建,屬國有企業。年生產能力最高達到1萬噸,年產值最高8500萬元。20世紀90年代,年利稅超百萬元,經濟效益較為穩定。進入21世紀初,企業衰退,全廠職工人數增加到260人之多,企業嚴重虧損。2004年7月宣告破產,處置全部資產安置職工。
縣食品廠 1988年4月建廠于縣城解放北路中段,占地2099平方米,建筑面積10,146平方米,主要生產醬油、食醋、糕點、糖果、黃酒、飲料、啤酒7大類80余個品種,下設啤酒分廠、糕點糖果分廠、釀造分廠、綜合經營部、展銷門市部。1988年4月,投資32萬元,購置安裝4噸自動化快裝鍋爐1臺。1989年,投資9.8萬元,擴建食醋車間。1990年,由于產品質量問題,啤酒分廠開始虧損。1991年,取消原料供應優惠政策,成本上升,是年11月啤酒廠停產。1993年,增設罐頭生產線,生產各種罐頭銷往省內外,同時增加生豬收購、屠宰業務。1994年,由于原材料價格高漲、企業資金緊缺、銷售困難等原因,開始虧損。1998~1999年5月,企業改制,出讓土地10.3畝及建筑物,補償共計204.33萬元,安置職工53人,償還部分債務。2000年12月20日,改為股份制企業,更名為勉縣民生食品釀造有限責任公司。
陜西建興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從事糧油生產、研發、經營一體化的民營科技企業。1993年,勉縣黃沙鎮人張建新買下公開拍賣的春光村油廠,籌措200余萬元資金,租賃黃沙鎮原磚廠閑置場地,創建勉縣建興油脂廠。2001年4月,租賃兼并勉縣油脂廠,招收下崗職工50多名,成立陜西建興油脂有限公司,下設勉陽、黃沙兩個分公司。2002年5月,擴大規模兼并原南鄭縣油脂廠,年加工油菜籽5萬噸,倉儲能力2.7萬噸,成品油儲存能力1萬噸。2002年10月,開發“建興”牌雙低油菜籽脫皮冷榨綠色食用油,總投資1.19億元,年加工油菜籽15萬噸,年生產雙低菜籽脫皮冷榨綠色食用油5萬噸、高蛋白菜籽粕8萬噸,產值4.86億元,利稅3686萬元。2004年5月,更名為陜西建興農業科技有限公司。2005年10月,建成雙低菜籽脫皮冷榨食用油項目,榮獲國家發明專利,“建興”牌雙低菜籽脫皮冷榨食用油被國家認定為“綠色食品”。2005年,資產總額2.24億元,固定資產5600萬元,產值1.14億元,利稅591.7萬元,員工518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58人。

陜西建興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至2007年底,已形成年加工油菜籽15萬噸、稻谷9萬噸的生產能力,成品油儲存能力1.8萬噸,原料倉儲能力2.7萬噸,主要產品為國標菜籽油、雙低菜籽脫皮冷榨食用油、營養保健菜籽油、高蛋白菜粕、漢谷源大米、漢谷坊大米等6個系列近30個品種,建成以西北、西南市場為主的經銷網點1050個,是陜南最大的糧油加工企業。于2004年通過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先后被省科技廳評為科技企業,被省農業廳確定為首批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被國家扶貧辦公室確定為國家級扶貧龍頭企業,是國家農業部確定的第一批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示范企業。“建興”牌食油產品被國家糧食行業協會評為“放心油”, “建興”牌雙低菜籽脫皮冷榨食用油被第十一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簡稱“農高會”)組委會授予“后稷特別獎”。2007年,職工318人,產值4.09億元。
陜西春光油脂有限公司 從事食用植物油生產、經營一體化的民營企業。1998年,勉縣黃沙鎮春光村人武慶博投資258萬元創辦勉縣春光油脂化工廠,職工48人,產值400余萬元。2001年投資300萬元,對部分設備和生產工藝進行技術改造,日加工菜籽量50噸。2002年7月,更名為陜西春光油脂有限公司。2003年,投資400余萬元進行技術改造,年加工油菜籽能力達到2萬噸。2004年5月,在縣農場征地50畝,總投資5200余萬元。2005年8月,建成年產3萬噸高檔“雙低”菜籽油生產線,被國務院農業開發辦公室批準為“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至此,年加工油菜籽能力12萬噸,總資產1.2億元,職工328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72人,成為陜南自有資產規模最大的油脂企業,被省、市、縣確定為“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陜西春光油脂有限公司
從2001年起,實行“公司+農戶+科技”訂單專業利益連接機制,采取免費培訓、示范帶動、逐步推進方式,推廣“雙低”優質油菜種植,在全市六縣區建立優質油菜種植基地60萬畝,精選自建優質油菜種植基地的油菜籽,采用國際先進加工生產工藝,形成6大品種20余個規格的“定軍春”牌系列菜籽油,2004年5月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綠色食品”。2005年3月,被國務院扶貧辦公室確定為“國家扶貧龍頭企業”,9月被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授予“全國放心油”稱號,10月被陜西省政府認定為“陜西省名牌產品”,是年12月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全國農產品加工示范企業產品”。2007年,公司職工226人,產值1.33億元,銷售收入1.23億元。
錦泰實業有限公司 2001年11月,勉縣天蕩水泥廠法人代表張富全投資近億元創辦。2006年,先后同西北農業科技大學、陜西理工學院、陜西師范大學、中國園藝學會魔芋協會等7所高校、科研單位合作,解決魔芋產品加工生產中的技術問題,購進一套日加工鮮魔芋30噸的振動流化床、魔芋烘干生產和精粉生產設備。其生產的魔芋精粉經中國魔芋協會和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檢測,黏度、葡甘聚糖、二氧化硫均優于國標GB/T18104—2000特級品,取得全國薯類食品生產許可證及食品質量安全QS認證,通過ISO9001:2008質量管理認證。公司有6萬畝魔芋生產基地和年加工鮮魔芋3萬噸的生產能力,生產的“秦漢牌”魔芋精粉、魔芋膳食纖維片、纖維粉,分別榮獲2007年第十四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后稷獎”“后稷金像獎”,企業被授予“陜西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省中小企業成長工程重點企業”“漢中市科技創新型民營企業”等榮譽稱號。

勉縣錦泰實業有限公司
陜西中寶綠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2004年,寧強縣人鄒仲寶在周家山鎮境內投資3000多萬元創辦,從事生豬冷鮮肉加工,建有自動化流水生產線、自動化傳輸分割肉生產線、同步衛檢線。采用“飼料+養殖+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模式,打造放心冷鮮肉品牌,產品質量通過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HCCP(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肉食產品大多銷往上海、北京、沈陽、蘭州、西安、武漢等大中城市。2006年、2007年,連續被評為市、縣“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獲中國第七屆農業高新技術博覽會“后稷金像獎”。
漢王米業有限責任公司 專業從事精米加工、經營一體化的民營企業,1999年成立。固定資產580余萬元,有生產、加工、倉儲用房3000余平方米,高精度加工設備48臺(套),優質米生產線2條,生產工人80名,技術員15名,營銷人員20名,日產高精度大米200噸。在黃沙鎮、老道寺鎮、新街子鎮建立綠色水稻和無公害稻谷生產基地3000余畝,獲得綠色食品認證和無公害產品認證。與農技部門合作,推行訂單合同,引導農民種植優質水稻,實行公司+農戶+基地的經營模式。2006年,被漢中市政府確定為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生產的“陽安”牌漢王米、貢米、翡翠香米等不同規格、不同檔次的20多個品種,榮獲2000年中國楊凌農業科技博覽“后稷金像獎”。2005年10月,通過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陽安”牌系列6個產品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證,榮獲中國糧油協會授予的“放心米”稱號。2007年,“陽安”牌商標先后獲得“漢中市著名商標”“陜西省著名商標”認證。
第三節 釀造工業
三糧液酒廠 20世紀60年代初,建勉縣酒廠,開始生產白酒。80年代更名為勉縣三糧液酒廠,為全民所有制企業。1987年底,該酒廠(兩個分廠)共有職工778人,年產白酒4200噸(其中三糧液瓶裝酒1800噸),產值778萬元,利稅287.95萬元,固定資產280.3萬元。1990年,生產白酒2600噸,主要為“定軍山牌”濃香型三糧液系列20多個品種,年產值697.9萬元,利稅227.7萬元。產品主要銷往陜西各地(以陜南為主),少量銷往北方中小城市,部分曾出口美國。1994年分為一分廠(廠址聯盟村)、二分廠(廠址武侯街),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后因體制不順,效益下滑,虧損嚴重。2001年,一分廠破產。2003年10月,二分廠改制,由勉縣老道寺人楊鴻雁出資收購流動資產,租賃固定資產,改制為民營企業。2005年,銷售收入6875萬元,產值4547萬元,納稅1200萬元。2007年,產值2025萬元,銷售收入3818萬元,納稅950萬元。
縣果酒廠1984年從三糧液酒廠分出成立,屬全民所有制企業,主要生產葡萄酒、獼猴桃酒和刺梨酒等,產品大部分供縣內消費,少部分銷往外地,時有固定資產16.7萬元。至1987年,職工86人,產值113萬元,生產各種果酒0.1萬噸,利稅1.4萬元,固定資產81.9萬元。1987年10月,“袞雪牌”刺梨果酒產品被評為陜西省優質產品。后因生產設備落后,于1994年初破產。
瑪麗酒業有限責任公司 2005年5月成立,為私營大型葡萄酒生產企業。位于勉縣定軍山風景旅游區內,占地50畝,2005年底完成一期工程建設,固定資產建設投資1500萬元,建成全自動化生產流水線一條,經省、市、縣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審核驗收合格,達到國家食品安全生產條件質量體系認證,取得國家QS生產許可證。年產高、中、低檔葡萄酒4000噸,果醋、飲料500噸,30余個品種,年產值8000萬元,綜合利稅1029萬元。至2007年,有員工89人,經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批準注冊“強氏莊園”商標。
第四節 印刷 紡織
印刷
勉縣印刷業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規模較大的有勉縣彩印廠。90年代后,印刷企業有所衰落。至2007年,規模較大的有勉縣教育印刷廠、漢中智達彩印有限公司等。
縣彩印廠 1985年有職工50人,年總產值17.6萬元,利稅2.4萬元,固定資產21.9萬元。1987年,增加彩沖業務,職工60人,產值29.9萬元,完成利稅3.3萬元,固定資產26.6萬元。1990年職工76人,產值35萬元,利稅3.1萬元,固定資產27萬元,主要為鉛印。1995年,改為股份制,引進彩色套印,后因管理不善停產。
教育印刷廠 屬勉縣二中校辦工廠,1982年創建,1996年更為現名,集體所有制企業。初期投入資金2萬多元,購置四開鉛印機2臺,切紙機1臺及其他設備,主要承印學生作業本和部分學生試卷,員工大部分來自教育系統職工家屬子女,同時為二中學生勤工儉學基地。1988年,從漢中第三印刷廠聘請老技師3人,對青年工人進行為期一年的技術培訓,承印全市高考預選試卷和《農村掃盲課本》,承印的《勉縣農業資源調查和規劃報告集》獲省、市印刷質量優秀獎。1992年有職工20人,其中全民集體工6人,產值20萬元。2002年購置膠印設備。2006年購置對開膠印機2臺,數顯切紙機1臺。2007年實現電腦排版、膠印、膠訂等工藝,當年職工人數16人,印制作業本100萬本,試卷、資料等100萬份,產值80余萬元,利潤8萬元,上繳稅金4萬余元。1997年被教委認定為校辦印刷企業,2005年被陜西省教育廳評為“九五”期間勤工儉學先進單位,2006年被漢中市教育局評為“勤工儉學先進單位”。
漢中智達彩印有限公司 原名勉縣黃沙印刷廠,1984年創建。2001年遷入縣城后更名為勉縣智達彩色印刷廠,2005年更名為漢中智達彩印有限公司,為私營企業。廠區占地1萬平方米,職工100多人,其中技術管理人員30人,擁有對開、四開多色膠印機4臺(套),有制作復膜上光燙金、開槽壓痕裱糊等配套設備。取得陜西新聞出版局頒發的出版物、商標、包裝、裝潢、信封印刷資質許可證,被漢中市財政局確定為政府定點印刷廠,被市、縣確定為政府公務印刷定點企業,所印制的書刊、年鑒、畫冊、禮品盒深得用戶好評,被市、縣評為誠信文明企業。
此外,縣城還有10余家小型印刷廠,全縣城鄉有百余家打字復印部。
紡織、縫紉
縣針織廠 1987年有職工304人,生產襪子155萬雙、手套72萬雙、衣褲1萬件,產值212萬元,利稅27.4萬元,固定資產67.7萬元。1988年“旱蓮牌”針織滌龍襪獲省優產品,1989年獲部優產品。1990年有職工231人,生產旱蓮牌男、女棉綸絲襪36萬雙,棉線手套65萬雙,產值58萬元,虧損6.5萬元,固定資產62萬元。1995年投資120萬元,改產塑料紡織袋。2000年因虧損嚴重停產,2004年12月破產。
漢江塑料制品廠 1984年,在縣搬運公司內附設漢江塑料制品廠(集體所有制企業)。1985年有職工89人,年編織塑料袋40噸,產值31.8萬元,利潤2.6萬元,固定資產10.5萬元。1987年有職工104人,編織塑料袋70噸,年產值49.9萬元,利稅7.6萬元,固定資產12.9萬元。1995年有職工90人,年產編織袋180萬條,產值254萬元,銷售收入200萬元,利潤11.6萬元。2003年停產。
縣服裝廠 1985年有職工167人,生產服裝7.8萬件,產值54.5萬元,利稅3.8萬元,固定資產10.1萬元。1987年職工有129人,生產服裝8.5萬件,產值75.4萬元,完成利稅2.2萬元,固定資產9.5萬元。生產設備為普通縫紉機,主要生產男、女服裝,承接零活。1995年企業破產,人員下崗。
第五節 化學工業
境內化學工業主要以漢中地(市)屬企業為主,1987年有漢中地區磷肥廠、漢中地區茶店磷礦,規模較大。縣屬化學工業企業主要有1972年在茶店陳家嘴創建的勉縣磷肥廠,1986年建成的勉縣活性炭廠(周家山紅光村),1987年底建成的勉縣漢江化工廠(勉縣火車站東站處),1986年建成的勉縣制氧廠等。
漢中化肥總廠 原名漢中地區磷肥廠。1987年有職工636人,生產磷肥0.7萬噸,產值560萬元,利稅73.1萬元,年末固定資產331.3萬元。1997年1月,更名為漢中化肥總廠。1988~1990年先后進行技術改造,共投資9600萬元,建起年產工業硫酸6.5萬噸、磷肥10萬噸、顆粒磷肥2萬噸、高濃度三元彩色復合肥和專用肥3萬噸,氟硅酸納300袋,年吞吐量30萬噸的生產規模。1997年12月,經漢中經貿委批準,漢中化肥總廠與漢中茶店磷礦合并,組建陜西省漢中化肥總廠。2005年有職工850人,生產磷肥12,362萬噸,硫酸36,077噸,產值4014萬元,銷售收入3561萬元,稅金11萬元,固定資產1.53億元。2003年,復合肥生產線出租給江蘇無錫中農新肥有限公司經營。
江蘇無錫中農新肥科技有限公司 又名漢中遠東化肥有限公司。2003年,江蘇無錫中農新肥科技有限公司租賃漢中化肥總廠復合肥生產線后,成立漢中遠東化肥有限公司。2005年生產復合肥33223噸,產值6415萬元,銷售收入6139萬元,固定資產1014萬元;是年,投資420萬元,新建生產20萬噸復合肥的生產線,產品銷往省內外。2007年生產磷銨6.5噸,硫酸3.5萬噸,復合肥13萬噸,產值2.8億元,銷售收入近2億元,利稅1150萬元。
漢江化工廠 1985年縣政府投資632萬元,在原何營鄉(今勉陽鎮)賈旗村創建,1987年底建成,有職工200人,1988年6月2日試產成功。1990年產值528萬元,上繳稅金132.5萬元,利潤25.5萬元,有固定資產830萬元。1995年營業收入3668萬元,總產值4704萬元,利稅107萬元,利潤8萬元,固定資產1033萬元。2000年生產電石1.4萬噸,年產值2756萬元,銷售收入2648萬元,利稅-109萬元,職工410人,固定資產280萬元。因企業虧損嚴重,于2002年停產。
漢中茶店磷礦 1987年有職工371人,年產磷礦石4.38萬噸,產值88萬元,利稅7.6萬元,年末固定資產254.6萬元。1985~1988年,與江蘇徐州合成化工總廠合資,建成年產1萬噸黃磷生產線,后分設獨立為漢中合成化工廠,礦區占地面積329畝,建筑面積2.2萬平方米,礦區地質磷儲量1700萬噸。1989年,利用國家化肥專項經營資金2000萬元進行擴建。1993年形成南北兩個礦區,達到年產15萬噸生產能力。2000年有職工481人,各類工程技術人員35人,資產總額2060萬元。2006年有職工240人,產值1100萬元,銷售收入1097萬元。
漢中化工總廠 簡稱“地化”。1992年由國家投資130萬元建成(在今勉陽鎮境內),占地1.41萬平方米,建筑占用1.9萬平方米,屬漢中市直屬企業,主要經營燒堿、鹽酸、液氯、氯化石蠟等。1993年有職工601人,轄4個生產車間和1個汽車隊。1995年生產燒堿6518噸,鹽酸8367噸,液氯3067噸,銷售收入1709萬元,固定資產5494萬元。2000年,因提供原料的企業長期停產,該廠破產。
漢徐化工廠 1995年由國家投資500萬元建成,地址在勉縣老道寺鎮赤土嶺,為漢中市屬企業,2000年破產。
第六節 建材工業
1973年縣石灰廠改稱為縣建材廠(金泉鎮墓下村),1978年改為縣水泥廠,1987年在全省小水泥廠評比中獲第一名。20世紀70年代末,溫泉區創辦溫泉水泥廠、高潮區創辦天蕩水泥廠。80年代末,縣磚瓦廠、水泥廠和溫泉水泥廠、天蕩水泥廠為建材行業骨干企業。90年代初,各鄉鎮村陸續創辦石材廠、石灰廠、磚廠,較有名者有武侯磚廠、元墩磚廠、諸葛磚廠、柳樹營磚廠、鎮川石灰廠、老道寺石灰廠、沈寨石灰廠、老道寺石材廠、褒聯大理石制品廠、定軍白云石廠等。隨著國營和集體建材企業逐步實行民營或股份制經營,至2007年底,全縣建材業繼續發展,堯柏水泥集團在勉縣建廠,天蕩水泥廠投資新建天實商砼有限公司。
水泥制造
定軍山水泥有限公司 原勉縣水泥廠,原屬縣辦國有企業,后改制為民營企業。1987年有職工716人,年產水泥7.15萬噸,產值426萬元,利稅60.4萬元,固定資產893.9萬元。1992年有職工617人,產值1247.2萬元,銷售收入1305.3萬元,利稅114.4萬元,固定資產1164.9萬元。1998年,更名為勉縣定軍山建材工業有限責任公司。1999年,因管理不善,企業生產不正常,開始虧損。至2004年,因虧損嚴重,依法破產,由江西客商李春江等人合股收購,組建勉縣定軍山水泥有限公司,年生產普通硅酸鹽水泥15萬噸,有固定資產2100萬元,職工160余人。2005年產量10.7萬噸,產值2252萬元,稅收176萬元。2007年產值2597萬元,銷售收入2566萬元,稅金238萬元。

定軍山水泥公司
溫泉水泥有限責任公司 原名陜西勉縣溫泉水泥廠,為原溫泉區公所創辦的鄉鎮集體企業,后改制為股份制企業。1985年投資225萬元,淘汰土法蛋窯生產,建成年產2.5萬噸水泥旋窯生產線。1992年投資85萬元,建成2萬噸水泥立窯生產線。1994年投資200萬元,建成采選分廠、制備分廠、構件分廠,產值達到1500萬元,成為省市縣骨干鄉鎮企業。1998年企業進行股份制改制,由原廠長定軍山鎮人王明貴控股,當年投資1058萬元進行技改,建成10萬噸機立窯生產線。1999年水泥生產總量15萬噸,產值3600萬元,利稅210.3萬元。2003~2004年,投資2200萬元,建造年產30萬噸的3×45米干法回轉窯、五級旋風預熱設施生產線。2005年生產水泥25萬噸,產值5015萬元,上繳稅金465萬元,固定資產7600萬元,從業480人。主導產品為“西城”牌水泥5個品種系列,其中PO42.5、PO32.5水泥先后榮獲“省優”“部優”產品稱號,為陜西省名優產品和著名商標。2006年有職工390人,產值6226萬元,銷售收入6323萬元。2007年有職工390人,產值8450萬元,銷售收入8030萬元。
天蕩水泥廠 始建于1987年7月,為勉陽鎮西寨村村辦企業,總投資1040萬元,固定資產760萬元。1995年有職工240人,年產量5萬噸,銷售收入1200萬元。1998年企業改制,以每年116萬元租賃給定軍山鎮人張富全經營。先后投資1040萬元,進行以增產節能、降本增效、環保降耗為主線的技術改造。2000年12月,企業通過中國方園標志認證委員會認證中心ISO9002國際質量體系認證,獲得農業部“創名牌重點企業”“中國質量服務信譽AAA級企業”“陜西經濟明星企業”等多項榮譽。2005年年產量6.2萬噸,產值達到1329萬元。至2007年,企業職工198人,產值2250萬元,銷售收入2176萬元。
磚瓦生產
民間手工制作磚瓦較為普遍,1965年在何營公社西寨大隊(現勉陽鎮西寨村)建縣磚瓦廠,1966年投產,全縣始有機制磚瓦生產。至1987年,有職工765人,固定資產271.6萬元。1990年有職工534人,28門輪燒磚瓦窯,生產機磚5830萬塊、機瓦356萬塊,產值632萬元,完成稅金15萬元,固定資產626.5萬元。所生產的磚、瓦大部分本縣內使用,少量銷往外縣、市。后因黏土資源缺乏,磚瓦廠改建為勉縣鎂冶煉總廠,在生產金屬鎂錠的同時生產磚瓦。至2000年,因黏土缺乏停產。
此外,全縣有20余戶規模不等的磚瓦廠,主要分布在勉陽鎮、同溝寺鎮、新街子鎮、定軍山鎮、元墩鎮、溫泉鎮、阜川鎮等鄉鎮,主要生產黏土磚,各廠規模不等,產值不穩定,生產機磚主要供應勉縣。
石灰生產
石灰生產企業主要分布在定軍山鎮、同溝寺鎮、老道寺鎮、金泉鎮、溫泉鎮、鎮川鄉等鄉鎮,既有原材料產地,又有加工基地,生產的石灰主要為內銷。
老道寺石灰廠 1987年投資10萬元建窯,占地3.8畝,屬鎮辦個體私營企業,當年產值12萬元,利稅7000元。1990年,產值20萬元,利稅1萬元。之后每年產值、利稅以10%的速度遞增。2000年,投入20萬元再次擴大規模。2007年,產值100萬元,利稅6萬元。主要生產袋裝生石灰,遠銷省內外。
沈宅石灰廠 占地15畝,1992年投資30萬元建成投產,屬個體私營企業,當年產值200萬元,利稅4萬元。2002年投資擴建,解決就業140人,產值年1200萬元,利稅40萬元,產品主要供應漢江鋼鐵廠。
其余鄉鎮的石灰加工企業規模較小,生產自銷,供縣內建筑使用。
石材生產
主要分布在老道寺鎮和褒城鎮,集原料開采及石材加工于一體。20世紀80年代至2004年前,產銷兩旺,效益較好,2004年后效益開始下滑。
陜西漢江石材有限公司 原褒聯大理石制品廠,1986年8月成立褒聯大理石制品廠,屬區辦企業,占地12畝。1987年投產,年產值12萬元,利稅8000元。1988年,投資40萬元擴大規模,年產值24萬元,利稅1.6萬元。1989~1991年,企業產值、利稅、人員以每年50%的速度遞增。1992年更名勉縣石材廠,屬區辦企業,年產值200萬元,利稅12萬元,當年投資80萬元擴大規模,被陜西省政府命名為“重合同守信用企業”。1993年產值400萬元,利稅70萬元。1995年底屬鎮辦企業,被國家稅務局評為“企業稅法學習宣傳先進單位”。2000年投入150萬元創辦分廠。2003年產值560萬元,利稅44萬元,人員180余人,年加工石材3萬平方米。2004年底,成立陜西漢江石材有限公司,屬股份制企業,后企業效益開始下滑。2007年產值260萬元,利稅12萬元,職工60余人。2000年前,企業主要生產“雪花白”“牛頭紅”“大花綠”等石材產品,80%出口歐洲、東南亞等地。2000年后,主要生產“米黃”“漢白玉”等產品,主要銷售國內市場。
褒城工業園區 成立于1997年10月,1998年4月開始生產運行,有15家石材加工企業入駐園區,總占地100余畝,從業130余人,產值2800萬元。2004年后,受市場價格、資源等影響,部分加工企業開始轉產。2007年,園區占地300畝,有石材加工企業8個,職工160余人,產值1200萬元。主要生產“大花綠”“雪花白”等石材產品,銷往國內市場。
第七節 冶金工業
1987年前,冶金業處于發展階段,景況較好。縣屬企業勉縣黃金公司投資建成的李家溝脈金礦,1987年產黃金105公斤,產值168萬元;另有100升采金船1艘,在漢江河灘采金,效益顯著。創建于1958年的漢中地區鋼鐵廠(俗稱“小漢鋼”),1987年有職工2109人,年產生鐵6.03萬噸,鐵合金0.31萬噸,年產值1548萬元。始建于1969年的陜西漢江鋼鐵廠(省屬企業,俗稱“大漢鋼”),1991年第一座300立方米高爐投產,1994年第二座380立方米高爐點火;1993年,勉縣鎂冶煉總廠建成。這些企業投產后,效益較好。
至20世紀90年代,由于市場變化以及企業體制存在的問題和矛盾,部分礦產資源缺乏,企業效益開始下滑。1991年,縣黃金公司因脈金礦資源枯竭停產。1996年后,小漢鋼因管理不善,連年虧損、導致破產。2000年5月,陜西漢江鋼鐵廠因產品單一,管理粗放,加之負債16.79億元,嚴重虧損,企業宣布破產,4800多名職工全部下崗;是年10月,大漢鋼被唐山寶業集團整體租賃經營,成立陜西漢中鋼鐵有限公司。2001年,唐山寶業集團將已破產的小漢鋼收購,部分下崗職工重新上崗。1998年,勉縣鎂冶煉總廠因鎂錠價格下降,企業嚴重虧損停產,960名職工除退休職工外,其余540人全部解除勞動關系下崗。原省屬企業海紅軸承廠(鎮川鄉小河村境內),1995年遷入西安市北郊新廠,廠址被陜西八一銅礦收購。2000年9月,由于八一銅礦礦產資源缺乏,職工自發成立持股會,注冊成立國有控股有限責任公司。2004年批準成立漢中八一鋅業有限責任公司,開始鋅冶煉生產,企業逐步發展壯大。
2001年始,縣委、縣政府將“工業強縣”作為工作重點,通過外引內聯,上級扶持,創造條件,陜西漢中鋼鐵有限公司發展為集團公司,漢中八一鋅業有限責任公司迅速發展。圍繞冶金工業,一些配套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產生,全縣工業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漢中地區鋼鐵廠 1958年籌建,1987年有職工2109人。1987~1995年,經濟效益較好,時為勉縣工業支柱企業,年生產鐵6.03萬噸、鐵合金0.31萬噸,年產值1584萬元。后因管理不善,虧損破產,固定資產2200萬元。2001年被陜西漢中鋼鐵有限公司收購。
明信鋼鐵有限公司 2003年8月,由漢臺區徐保民收購漢江化工廠,投資1580萬元籌建。2005年有職工225人,固定資產220萬元。2007年,生產硅錳合金15148噸,產值7620.2萬元,上繳利稅236.6萬元。
鎂冶煉總廠 前身為勉縣磚瓦廠。1993年因土源枯竭改產,投資300萬元新建一條年產鎂500噸的生產線。1996年投資1600萬元,擴建成2000噸的鎂生產規模。1998年,因市場變化停產。全廠有職工960人,除退休420人外,其余540人全部解除勞動關系。
陜西漢中鋼鐵有限公司(陜西漢江鋼鐵廠)是國家建設的中型鋼鐵聯合企業。1969年開始籌建,1991年第一座300立方米高爐投產,1994年第二座380立方米高爐點火。由于全額貸款建設,負債經營,產品單一,管理粗放,建廠31年仍然是有鐵無鋼,企業虧損嚴重,總負債16.79億元,資產負債率249%。2000年1月28日企業全面停產,4865名職工全部下崗,靠每月205元下崗生活費維持生計。2001年12月,被確定為全國第三批政策性破產企業。2000年10月,經中央組織部扶貧辦公室牽線搭橋,由唐山寶業集團整體租賃經營,成立陜西漢中鋼鐵有限公司,吸收原廠下崗職工上崗,加大投入,恢復生產。2001年3月,租賃漢鋼楊家壩鐵礦,安排下崗職工667人;10月,先后投入1100萬元,重新啟動漢鋼楊家壩鐵礦生產,安排職工700余名;又注入資金700萬元,開始2#高爐及其他輔助設備檢修,當年11月11日點火生產,安排職工800余名。2002年7月21日1#高爐點火生產,500余名職工重新上崗。在破產法律程序尚未啟動的情況下,先期投資2億元,建設60萬噸煉鋼和鑄造工程,并于2003年5月2日順利投產。至2007年,公司有員工5500名,總資產近30億元。
2000年10月以來,斥巨資先后對大漢鋼、小漢鋼、略陽鋼鐵廠、漢中化工總廠實施全面收購,使企業達到百萬噸級規模。主要生產設施有:含量過億噸鐵礦山2座,總容積1350m3煉鐵高爐3座,45噸煉鋼轉爐2座,四機四流方坯連鑄機兩臺,6000m3/h和15000m3/h制氧機各一套,2×48孔搗固焦爐及配套化產回收、煤氣發電設施一套,熱軋帶鋼生產線一條,水泥生產設施一套。建成年產鐵礦石120萬噸、鐵精礦45萬噸,生鐵130萬噸、鐵合金5萬噸,連鑄鋼坯150萬噸、熱軋帶鋼80萬噸,二級冶金焦60萬噸,發電1.3億度,水泥30萬噸,粗苯硫氨等化工產品6000噸的生產規模,位居全國鋼鐵行業第110位、全國1000家大型工業企業第998位,產品分別取得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標準、LSO14001:2004環境管理體系標準和OHSAS18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標準認證。2004年9月,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再就業先進單位”稱號,產品銷往陜、甘、川、鄂及華東地區。2007年,全年生產合格鋼坯70.7萬噸、生鐵75.2萬噸、熱軋帶鋼38.8萬噸,鐵精礦35.1萬噸、冶金焦39.95萬噸,硅錳合金2.48萬噸,水泥24萬噸,自發電量6000萬度,實現銷售收入22.5億元,上繳稅金1.1億元。
漢中八一鋅業有限責任公司 原陜西八一銅礦資源枯竭后,職工面臨失業。2000年9月,原八一銅礦職工自發成立持股會,并在以660萬元有償收購和600余萬元無償劃撥接收原海紅軸承廠的基礎上,注冊成立國有控股有限責任公司。2004年,經上級政府部門批準,注冊資本由原2500萬元增至1億元,并分別由陜西有色金屬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代表國有)、陜西八一銅礦職工持股會(代表集體)、公司經營層以自然人,按67:20:13的比例持股。公司職工1300余人,總部駐勉縣,資產規模8.3億元,有年產12萬噸高純電解鋅、20萬噸工業硫酸、2.5萬噸電解鉛生產能力,是陜西有色金屬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骨干成員企業和鋅、鉛冶煉基地,電解鋅產量2005年度,排名全國同行業第七位。2005年,產值85,303萬元,生產電解鋅72412噸、硫酸129,259噸,銷售收入10.25億元,利稅1.04億元。2006年,工業總產值26.3億元,銷售收入25.13億元,利稅2.8億元,資產規模12億元。2007年資產規模15億元,工業總產值30億元,銷售收入32億元,利稅總額2.9億元,生產電解鋅12萬噸,工業硫酸19萬噸。
第八節 機械工業
1955年,全縣集中個體手工業者成立勉縣鐵業社,生產小型鐵制農具。1960年更名為勉縣農械廠,1969年更名為縣農機修造廠。1980年更名為縣農械廠(閥門廠),屬全民所有制企業,主要生產低壓閥門、打谷機、打米機、飼料機、小麥脫粒機和揚場機等。1955年,城關鎮和各區、鄉紛紛成立鐵業社。1979年,城關鐵業社更名為輕工機械廠,為集體所有制企業。區、鄉(公社)鐵業社先后更名為農械廠。
1987年,全縣有56個鄉(鎮)農械廠,除維修當地農具外,年生產小農具14.48萬件。此外,1956年在城關鎮創辦的鐵皮廠,1979年更名為鈑金廠,屬集體所有制企業,年產鐵皮桶1700只,年產值2500多萬元。至20世紀90年代,手工作坊式的企業先后解散。90年代末,規模較大的縣閥門廠(農械廠)、輕工機械廠、鈑金廠等先后破產倒閉。
1969年在原小河公社(現鎮川鄉境內),國家投資建成省屬海紅軸承廠。1962年起,先后在勉縣建成航空工業部所屬國營群峰機械廠(即31號信箱,在老道寺鎮境內)、國營險峰機械廠(后改稱為陜西硬質合金工具廠,即28號信箱,勉陽鎮境內),均為規模較大的機械制作(造)企業。1995年,省屬企業海紅軸承廠遷往西安市,國營群峰機械廠和陜西硬質合金工具廠重新組合。縣屬機械企業主要有:
縣閥門廠 又名勉縣農械廠,主要生產低壓閥門、打谷機、飼料機、打米機、小麥脫粒機、揚場機等。1987年有職工200人,產值104萬元,利潤8.6萬元,年末固定資產56萬元。低壓閥門運銷外地,其余所產農具供應本縣。1990年,生產普通中、低壓鑄造鐵閥門580噸,產值280萬元,利潤25萬元,職工200人。1992年,投資300萬元擴產改造,年生產能力1000噸,產值287.4萬元,稅金15.2萬元,利潤14.1萬元,職工250人。1993年投資1200萬元,在水磨灣籌建1000噸球形閥門生產線。1995年生產量1500噸,產值620萬元,銷售收入4863萬元,稅金17萬元,利潤-72萬元。1996年產值751萬元,銷售收入547萬元,稅金16萬元,利潤-68萬元。1997年停產。1999年企業產值191萬元,銷售收入77萬元,稅金3.2萬元,利潤-53.4萬元。2000年,企業因負債破產,時年職工550人,固定資產870萬元。
縣輕工機械廠 集體所有制企業,地址在縣城民主街。1987年有職工108人,產值56.8萬元,利稅3.5萬元,年末固定資產20.6萬元。1990年有職工87人,固定資產51.4萬元,年生產各種農機具0.3萬件,鑄鐵管件140噸,產值156.8萬元,銷售收入90.2萬元,利潤5.4萬元。1992年,投資987萬元進行技術改造,建成年產1000噸的鑄鍛件生產線,投產后虧損較大。1995年產值227萬元,銷售收入99萬元,稅金6萬元,利潤0.5萬元。由于連年虧損,1998年依法破產。
縣礦山機械有限公司 原系縣閥門廠生產車間,1998年分出組建勉縣礦山機械有限公司。2005年有職工50人,固定資產194萬元,銷售收入312萬元,稅金8萬元,主要生產礦山機械配件。2006年有職工75人,產值733萬元,銷售收入568萬元,利潤12萬元。2007年有職工42人,產值518萬元,銷售收入280萬元,稅金16萬元。
縣五金廠 1990年投資60萬元在繼光村籌建,職工35人,投產一年多即倒閉。
縣鈑金廠 1987年有職工43人,生產鐵皮桶0.17萬只,產值27.2萬元,利稅2.4萬元,固定資產2.3萬元。1990年,生產二次進風爐1500具,鐵桶800只,產值2.2萬元,銷售收入0.8萬元,職工24人。1995年企業倒閉。
第九節 電力工業
電力管理
1988年,縣電力局有職工75人,內設辦公室、生產技術股、財務供應股,下轄城區、紀寨、黃沙、阜川、新鋪、茶店6個供電所和校表班、修理試驗班、安裝隊,管理用電線路484.33桿公里、51965千伏安變壓器63臺。售電量425萬度,電費收入466.39萬元,線損率11.39%,設備完好率97%,安全運行最高紀錄200天。
1995年有職工76人,線損率9.2%,安全運行975天。2001年有職工90人,內設辦公室、基建辦公室、創一流辦公室、生技股、農電股、財供股、修試班、校表班,下設城區供電站、新街子供電站、綜合服務公司,有基層供電所16個。
2004年,縣城規劃區內有變電站5座,其中:220千伏變電站1座(勉縣變電站),主變容量2×120MVA,電源來自碧口電廠及略陽電廠各一回220千伏線路;110千伏變電站3座(高潮變電站),主變1臺,容量63兆伏安,由勉縣變電站出線2回供電及火車站110千伏牽引變電站;35千伏變電站1座(賈旗變電站),容量2×50兆伏安。縣城由勉縣變電站、高潮變電站和賈旗變電站出10千伏線路供電,最大用電負荷22.7兆伏安。
2007年,縣電力局有職工107人、農電職工189人,4個管理科室、15個供電所,管轄35千伏變電站4座,10千伏配變7臺總容量46.15兆伏安,10千伏線路783.01公里、0.4千伏線路2188.14公里,配電變壓器1311臺120.591兆伏安,年售電量1.64億度。
大電網供電設施
1970年起,由西北11萬伏和22萬伏大電網供電。1971~2005年,先后在紀寨、茶店、海紅、阜川、賈旗、高潮、繼光、黃沙、毛堡等地建設變電站,有10千伏線路15條、35千伏線路1條,承擔全縣縣級以下企業及25個鄉鎮242個村供電。1987年,全縣有高壓線路484.3公里、低壓線路1710.1公里,變壓器632臺,53765千伏安變電所6個,鄉(鎮)電管站29個,供37個鄉(鎮)232個村用電,年收入394.40萬元。1990年,售電4602.13萬度,產值535.58萬元。1995年,售電6147.39萬度,收入1628.3萬元。
2001年,有35千伏和10千伏線路20條737公里,1042614千伏安變壓器1215臺,0.4千伏低壓線路4803公里,35千伏變電站5座,固定資產原值6034.38萬元,售電量9452.27萬度,完成銷售收入3974.64萬元。
2002~2003年,經過農網改造,電網自動控制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縣內有330千伏輸變電站一座,220千伏變電站1座,110千伏變電站4座,35千伏和10千伏線路20條737.043公里,104261千伏安配電變壓器1215臺,0.4千伏低壓線路4803公里。
水電站
板凳堰水電站 位于新街子鎮楊家灣石山寨板凳埡南溝內,距縣城21公里。1965年籌建,歸縣水電局管理。1987年有職工60人,年發電量996萬度,產值49萬元,年末固定資產211萬元,因管理不善連年虧損。2000年,改制為員工持股的水電有限責任公司,由一、二級發電站及綜合服務公司構成,總裝機容量4750千瓦,屬沙溝河流域梯級開發電站。一級電站利用板凳堰水源,設計年發電量927萬度,年利用3241小時,多年來一直安全運行;二級電站位于板凳堰一級電站前池以上,引沙溝河水。1988年4月開工,1990年9月試機并網運行。全部工程投資594.99萬元,完成土方11.55萬立方,總裝機容量1890千瓦,設高壓輸出變壓器一臺,架設輸出高壓線0.7公里,并入電網。2007年職工109人,年發電1300萬度,實現產值502萬元,銷售產值479萬元。
勉縣板凳堰電站1987~2007年生產經營情況統計表

紅花寺水庫壩后電站 在紅花寺水庫土壩下游250米,由紅花寺水庫調節供水。1993年,由漢中供電局、軍民渠管理站將原設備更換,并入紀寨變電所10千瓦電網,設計年利用4700小時,年均發電量300萬度,總投資160萬元,其中漢中供電局投資80萬元,軍民渠管理站投資80萬元。改建工程自1995年4月動工,1996年元月竣工并網運行,年均售電量295萬度。為股份制企業,由軍民渠管理站代管經營。
魏家灣電站 位于同溝寺鎮紅花寺村魏家灣。1979年9月建成,總投資23萬元(其中軍民渠自籌8萬元),安裝水輪機2臺、發電機2臺,單機容量75千瓦,安裝180千伏安輸出變壓器1臺,年發電量80萬度,輸入紀寨變電所10千伏電網。由軍民渠管理站管理,屬原高潮區區辦企業。1995年11月,撤區并鄉建鎮后,屬軍民渠管理站。1998年,該電站產權拍賣,由個體戶經營。
西坪電站 位于同溝寺鎮西坪村。1980年6月動工,1981年12月建成,并入紀寨變電所10千伏電網,屬區辦企業。1995年11月,撤區并鄉建鎮后,屬軍民渠管理站。設計流量1.4立方米/秒,安裝水輪機2臺、發電機2臺,單機容量75千瓦,安裝180千伏安輸出變壓器1臺,年發電量66萬度。該電站利用灌溉渠道水源,灌溉季節數月發電不正常。
上壩電站 位于張家河鄉上壩村,為引水式電站,1981年3月建成投產。設計引水流量1.8立方米/秒,安裝水輪機2臺、發電機2臺(單機容量100千瓦)、240千伏安輸出變壓器1臺,設計年發電量40萬度。國家投資23萬元,地方自籌1.6萬元。1981年8月18日洪水沖毀攔河壩,引水渠遭到破壞,機組被淹。1983年,國家投資0.8萬元修復渠道。電站恢復后,安裝240千伏高壓佃出變壓器1臺,供張家河鄉金洞、地壩和金華廟鄉吊沙、樓房溝村及鄉機關用電,輸出線路3條,長約12公里;變壓器4臺,容量185千伏安,用于照明或糧食加工。因山區住戶分散,無工業用電,建站以來單機運行,負荷不足50千瓦。電站由三人承包管理,屬張家河鄉辦企業,自管自用。由于管理和維修費用困難,1996年作價4萬元賣于私人經營。
娘娘灘電站 位于二道河鄉,利用褒河支流沙溝河水源,在二道河鄉政府駐地以北約2公里。設計流量0.93立方米/秒,有水輪機1臺、發電機1臺,總裝機容量160千瓦,設計年發電量95萬度,180千伏安輸出變壓器1臺、180千伏安變壓器3臺,10千伏高壓輸出線路3條8.5公里,向全鄉8個村34個村民小組供電,同時向漢臺區馬家溝兩個村民小組供電。1998年9月,電站上游250米處娘娘灘水庫工程開工后,電站停止運行,由水庫建設指揮部付給二道河鄉政府補償費6萬元,鄉政府拆除原有設備。娘娘灘水庫建成后,建成水庫壩后建水電站,投資0.8萬元,裝機1000千瓦,年發電404萬度,2006年年底并網發電。
石峽電站 位于長溝河鄉汪家河村,引用堰河支流油柳溝水源,設計引水流量0.16立方米/秒,水輪機2臺,發電機2臺,安裝180千伏安高壓輸出變壓器1臺。設計年發電量30.2萬度,國家補助28萬元,1986年5月建成投產,屬汪家河村辦工程。有高壓主輸出線路3公里,供原鄉政府、供銷、林業等單位及附近村組照明加工用電。一臺機組運轉,負荷約50千瓦左右,利用效率較低。
堰河電站 位于長溝河鄉堰河下游,距縣城10公里,為引水式無徑流調節電站,渠首位于火神廟鄉馬家溝口上游東側。1998年9月開建,設計引水流量4.6立方米/秒,總裝機容量3×800千瓦,年發電量1010度,年利用4200小時,水輪機3臺,發電機3臺,輸電線路6公里,電壓10千伏,并入賈旗變電所10千伏電網。工程總投資1721.67萬元,資金由陜西省陽春電力投資公司和勉縣化工廠籌集,屬勉縣重點工程之一。
此外,至2007年底,全縣共有各種小型發電站563處,總裝機容量11,000千瓦,年發電量1.63億度,大部分屬山區小型水電站,受季節、水量影響較大。
第十節 建筑業
1988年前,全縣建筑力量較弱,設備較落后。1987年,建筑企業有縣建筑公司、第二建筑公司(屬鄉鎮企業局,1985年建)及鄉、村基建隊62個,其中定有級別的建筑隊32個,建筑工人2608人。20世紀90年代起,建筑業日益發展。2000年以后,建筑行業實行改制,縣建筑公司和鄉(鎮)、村基建隊(建筑隊)通過拍賣,人員安置后由私人經營,部分鄉(鎮)、村基建隊解散。
至2007年,全縣有民營建筑公司(隊)25個,其中規模較大的有10余個,涌現出一批實力雄厚、知名度較高的民營骨干企業,主要有陜西聚興建筑公司(原溫泉鄉建筑隊)、陜西正泰建筑公司、聯盟建筑公司等。
1988~2007年,全縣建筑企業在建工程782項,工程合格率100%,優良率30%。創建省級文明工地12個,市級文明工地75個,未發生質量事故和重大安全事故,其中勉縣一中教學樓、縣醫院綜合樓、田園住宅小區、三國文化廣場和平路工程、賈旗路工程、馬營大道工程等10余處工程質量優良,贏得用戶好評,受到上級主管部門的肯定。
勉縣1988~2007年民營建筑企業統計表

陜西聚興建筑公司1988~2007年建筑施工情況統計表

陜西正泰建筑公司1988~2007年建筑施工情況統計表

聯盟建筑公司1988~2007年建筑施工情況統計表

第十一節 鄉鎮企業
1987年,全縣有鄉鎮企業9880戶,從業人員33,498人,總產值9995萬元,上繳稅金395萬元。1988年后,縣政府要求鄉鎮、村組、聯戶和個體“四輪驅動”,種植養殖業、工業和建筑業、交通運輸業、商業、飲食服務業“五業并舉”,推行領導包抓責任制,利用集資、引資、貸款等辦法抓項目建設,抓重點企業發展,分期分批組織企業領導人到外地考察學習,借鑒外地經驗,完善制度,規范管理。
1995年,全縣鄉鎮企業15,384個,其中集體企業1038個,私營企業、個體企業14,346個,從業人員59,474人。1999年,針對鄉鎮企業效益下滑、發展緩慢等問題,縣委、縣政府提出“實現鄉鎮企業二次創業”要求,推行縣級領導人包抓重點鄉鎮、骨干項目、利稅大戶、重點私營企業的工作責任制。同時,縣上與各鄉鎮簽訂鄉鎮企業發展目標責任書,實行黨政一把手負總責,并把發展鄉鎮企業作為考核各級領導班子政績的重要內容。通過這些措施,扼制了鄉鎮企業的下滑趨勢。
至2007年底,全縣中小企業、非公有制企業總數達到16,413個,從業人員55,844人,實現產值39.3億元,營業收入46.9億元,實現利稅1.65億元。
勉縣1988~2007年鄉鎮企業非公有制企業生產經營情況統計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