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勉縣志:1987-2007
- 勉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 1677字
- 2020-12-10 10:07:09
第二章 氣候
勉縣屬亞熱帶北部,位于中國南北氣候分界線。北部秦嶺,南部大巴山,對氣流的運行有抬升阻滯作用,寒潮暑氣不易侵入,對氣候因素影響較為強烈,使勉縣氣候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點,四季分明,春秋略短而冬夏較長。每年10月至次年4月,干寒的冬季風從西北吹向東南,造成寒冷而干燥;春末至9月,從太平洋上向大陸吹來的暖濕氣流,使氣候高溫而多雨。雨熱同季,為動植物提供了優越的滋育條件,有利于生態系統的孕育和發展。
勉縣氣候溫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稻麥兩熟,自古即有“魚米之鄉”的美譽。
勉縣2004~2007年氣象情況統計表

第一節 氣溫
勉縣四季分明,各季時間長短不一。冬春升溫早,波動大,穩定遲;秋季降溫快,低溫到來早。平川區四季劃分大致為冬季最長,夏季次之,秋季最短。春季3月16日~5月31日,77天;夏季6月1日~8月31日,92天;秋季9月1日~11月10日,71天;冬季11月11日~翌年3月15日,125天。平川區霜凍,每年約始于10月中、下旬,終于翌年3月中、下旬,偶爾延遲至4月上旬。無霜期237天。
據觀測,春季穩定通過10℃界溫,最早年在3月7日,最遲年在4月15日,變輻39天。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一般趨勢是海拔公里以下,每升高100米遞減0.6℃;海拔公里以上,每升高100米遞減0.5℃。由于西北冷空氣在春季的多次侵入,春季溫度多數年份為波動形回升,每升高1℃約需7.9天。秋季因受連陰雨影響降低很快,平均每降低1℃需5.7天,有“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得穿棉”或“一雨成冬”的民諺。
每年1月份氣溫最低,月平均3~4℃;7月份氣溫最高,月平均24~26℃。極端最低氣溫-10.2℃(1991年1月),極端最高氣溫38℃(1995年7月)。
勉縣1988~2007年平均氣溫和極端氣溫統計表

勉縣1996~2003年月平均氣溫統計表

第二節 日照
勉縣日照屬全國低值區之一,夏多冬少,春秋差異大;日照不均,平川、山地、陽坡、陰坡差別則更大。據1996~2007年觀測,年平均日照數1506.4小時。春季日照時數427.9小時,夏季574.1小時,秋季327.1小時,冬季318小時。一年中,由于伏期雨量相對減少,且多陣性降雨,故8月日照總時數最多;2月,干旱多風,大氣透明度減少,加之太陽位置偏南,故日照總時數為全年低值的轉折月。
勉縣1988~2007年日照時數統計表

第三節 地溫 降水
據測定,勉縣平川地面多年平均溫度16.5℃,最高出現在7月,月平均值29.2℃;最低出現在1月,月平均值3.0℃。地面極端最高溫度68.1℃,最低溫度為-14.5℃。一般把地下5厘米的地溫作為農作物播種的適宜溫度。地下5厘米深處,3月份平均地溫為10.6℃,4月份平均地溫為16.3℃。冬季冷凍不大,凍土一般夜凍晝消。
勉縣雨量充沛,時空分布不均,雖處豐水地區,卻時有冬、春、初夏干旱與伏旱發生。平川區多年降水量598.6~1522.7毫米,年度異系數0.24。一年中降水的時段分布趨勢是冬、春少雨,盛夏多陣雨,秋季多連陰雨,有“十秋九霖”的規律。
勉縣1988~2007年降水量統計表

第四節 氣壓 風向 風速
勉縣處于東亞季風環流控制內,復雜的地形、地勢導致多樣化的小氣候類型,尤其是縣境北部秦嶺對氣候影響很大。
冬季,北方冷空氣在秦嶺受阻,移速變緩,被小氣候肢解,在梁峁谷盆中迂回,風向零亂,山谷風效應突出,風速大小懸殊。若遇風口地帶,則山高風急。寒流漫過秦嶺,受南北大地形夾持,構成短時的偏北或偏西風。
春季,北方冷空氣逐漸減弱,如遇西伯利亞寒流侵入,就會出現乍暖乍寒天氣,風力比其他時節略強,伴隨強風,卷起地面塵沙,稱之為“下黃沙”。
夏季,大陸高壓不斷向極地收縮,海洋溫熱氣流易沿漢江谷地由兩翼縱深向西北推進,盛行偏東風和山谷風。遇有北方冷空氣楔入時,偶有局部狂風與雷陣雨,有時在局地高溫誘導下,狂風、暴雨、冰雹天氣常釀成局部災害。
秋季,大陸高壓逐漸加強,海洋氣團被迫南退,氣候鋒相對穩定在華西地區,盛行偏東風,導致秋雨連綿。若冷高壓迅速南下,則出現秋高氣爽天氣,多靜風。
風力總體較小,年平均風速1.3米/秒。每年春夏,均有幾次七八級的大風出現。10級以上狂風,雖曾有之,但概率極小,瞬間最大風速26米/秒,如遇此狂風則損失慘重。
第五節 節氣與物候
按照農歷和民間習慣,勉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之始。境內動植物及農事物候明顯。
勉縣四季物候情況一覽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