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衣錦還鄉,眾生百態
- 萬界之大漢崛起
- 玩不壞的王
- 2016字
- 2020-09-12 21:12:06
回到皇宮的劉辯,坐在書房里。筆墨紙硯,墨香透紙。靜下心,回想三國歷史所有涌現過的賢才,仔細記下他們可能出現的地方,生活的地方。這些賢臣猛將便是眾位將士接下來的任務。
三國作為歷史上人才最多,最優秀的年代,比起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也絲毫不遜。若是能夠收服天下所有賢臣猛將,對于大漢未來征戰諸天來說,是不可缺少的。未來大漢征戰諸天萬界,打的可不是幾萬幾十萬幾百萬的仗,隨便一場戰爭動輒上百世界參戰,少著數十億士兵對決。一兩個頂尖謀士猛將對未來的大漢來說真的太過于微薄。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但是,百萬士兵對戰與千萬士兵對戰不一樣,上億士兵對戰與上億士兵對戰又不一樣……僅僅是氣勢與殺氣,就足以摧毀你的信仰。
文臣需要的是什么?不過建功立業、高官厚祿、夢想輔佐英明圣主建立永恒帝國。猛將需要的是什么?封侯拜相、名成身就、上陣殺敵、武道修為。還是為了自己的夢想、為了自己的不弱于人、為了名聲、威望……不管是什么,只要你想要的,我都可以給你。只要你有能力,我便給你平臺。劉辯相信,就算身為21世紀985的高材生,當一切平臺、根基都為你鋪好,你只需要盡情表演,那么誰都不會拒絕。因此,劉辯才敢說大漢英才99都會成為大漢最忠心的扈從。不僅如此,華夏五千年,英才猛將都將會成為大漢的扈從。
只有收服華夏歷史上的所有人才,不管是政治人才、軍事人才、管理人才、經濟人才、農業人才……只要對大漢有用的,劉辯一個都不想放過。只有這樣,劉辯才勉強有與萬界爭霸諸天的勇氣。
“嘣、嘣、嘣……”皇宮特有鐘聲響起。劉辯,扭了扭脖子,站起身來伸了個懶腰。
“經過一夜的時間,終于完成了!”想必將士們也要啟程了。劉辯喃喃到。
“小玄子!”劉辯溫和的語氣傳來。
“皇子殿下,小玄子在呢!”小玄子夾這舌頭到。
你馬上把這些,送到皇家護衛隊的軍營去,交給曹操屯長。劉辯用手指了指書案。
“小玄子省的!”殿下,你一夜沒休息,還是去注意一會兒吧!小玄子哀求到。
“我知道了,你去吧,路上小心。”劉辯回應道。
……
在收到劉辯的東西,將士們也各自收拾好了自己的東西。各自道別,轉身大步向洛陽城外走去。有的卻是沒有離開洛陽,因為他們是洛陽城本地人。劉辯給眾位將士放假,有兩個目的,一是讓大家沉浸一下,畢竟經過兩年的廝殺,若是不沉浸一下難保不會對未來造成影響,。二是方便大家完成任務,畢竟那些人才分部在大漢個個地方,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尋到的,再者一個個殺氣騰騰的去請別人,還不把別人嚇死。
往并州方向的一條路上,一位虎背熊腰,身高九尺的壯漢和一位身軀修長,長著國子臉的壯漢并肩而驅。
“大哥!”你說,我們算不算衣錦還鄉,好想馬上就看到父母啊!
“怎么了,二弟!”你兜里揣著可是40金呢,這可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有了這些錢,家里也不用再挨餓了,買上幾畝田足夠活的滋潤。林羽安慰到。
“二弟!”你的任務是什么?林羽好奇的道。
信上說,是一位叫呂布的猛將,現在在并州刺史丁原手下當賬簿。還說什么,有不下霸王之勇。讓我小心應對。我倒是覺得不怎么樣,若是真有這么厲害何必屈居人下為一個小小的賬簿。楊凱傲氣的說到。
“哈哈!”林羽微微一笑,也不反駁,自己這個二弟不栽跟頭不投降,若是自己說了,反而不好。
接下來二人便全力狂奔,往家鄉的方向而去。
并州相傳大禹治洪水,劃分域內為九州。山西太原古稱并州,漢武帝元封中年置并州刺史部,為十三州部之一,領太原、上黨、西河、云中、定襄、雁門、朔方、五原、上郡等九郡。東漢時,并州始治晉陽(今TY市晉源區,隋改太原,在今山西TY市西南),建安十八年(213年)并入冀州。而楊凱的家就在并州上黨郡,上黨地高勢險,自古為戰略要地,狄子奇曰“地極高,與天為黨,故曰上黨”,其意即此上黨地區地高勢險。
在上黨郡一個叫作古浪鄉中生活著一戶姓楊的普通村名,他們像大漢普通百姓一樣過著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粗活。從紳士那里租取土地,一年的收獲在交取巨額租金后剩下的勉強能養活一家五口,若是碰上天公不作美或者少數民族入侵,那么不得不進山打獵謀取生計。由于并州地處北方,經常遭受匈奴、烏丸等少數民族侵虐。因此,北方自古名風彪悍、豪爽熱情。
楊凱一路走來,所看到的讓他憤恨不已。百姓大多面色枯黃、骨瘦如柴,凹陷的雙眼中充滿灰色、悲涼,賣子求生、賣身葬父、逼良為娼數不勝數。在這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時代,就算有丁原鎮守并州,但匈奴、烏丸的的強盜行為并沒有的道有效的防治。隨著見到的悲涼、慘狀越來越多,楊凱眼中的嗜血慢慢褪去,但是在他心中一股熾熱的怒火正在熊熊燃燒。望著那燈火通明猶如白晝的豪門、紳士,楊凱默默緊了緊手中的黑玄虎戟。深深的看了一眼北方,楊凱轉身朝家的方向走去。想起年邁的父母,年幼的弟弟和小妹,內心涌現一股溫暖。這是屬于他的牽掛也是他的弱點,更是他難以割舍的存在……
看著眼前熟悉的一切,往日的種種浮現眼前,楊凱心如雷擊,他任然清楚的記得自己與父親是怎樣完成屬于的獨立小院,后院里的良田在那一年顆粒無收自己與父親被迫進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