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孩子的8堂高效閱讀課
- 郭亮
- 1845字
- 2020-08-21 15:56:48
你的大腦愛閱讀嗎
說到閱讀,很多人都會有類似這樣的體驗:
1.別人可以在書桌前安靜地看書一整天,好像跟世界隔絕了一樣,而自己剛把書翻開,就有“度日如年”的感覺;

2.別人可以輕松地獲取書中的信息和知識,而自己卻很難讀懂一本書;
3.別人可以在車上、餐桌前、廁所里看書,而自己在哪兒都不想看書;
4.別人一看書就忘記喝水、吃飯、上廁所,而自己一看書就想睡覺、吃東西,想各種好玩兒的。
也許上面說得有點夸張,你可能會說:“我才不是那樣的,我還是挺愛看書的,很享受書中那淡淡的油墨味,也沉浸于那字里行間的意境,非常享受閱讀時的體驗。”如果真的是這樣,你已經是一位非常出色的閱讀者了。
實際上,大多數人還是不愛閱讀、不善閱讀的,接下來我們就從大腦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我們對閱讀提不起興趣。
三層腦理論
美國神經生理學家麥克林博士提出“三層腦理論”,他指出人類大腦從開始發育到基本發育成熟大概要經過三個階段,或者說一共有三層大腦(如圖1-1)。

圖1-1
原始的爬蟲腦
第一層被稱為爬蟲腦(也叫作原始腦或本能腦),主要負責人類的本能和基本的生理功能,比如身體發育、新陳代謝、生命維持等。還會負責一些條件反射,比如,嬰兒剛剛出生的時候,就知道餓了會哭,渴了會哭,身體不舒服了也會哭。
爬蟲腦是不具備思考或者學習能力的,它是大腦中預先設置的調節器,主要控制一些固定的行為,確保身體能夠維持生存所必需的動作與反應,屬于無條件執行人類意志的腦。
感性的哺乳腦
第二層被稱為哺乳腦(也叫作舊腦或感性腦),哺乳腦包圍并覆蓋著爬蟲腦。大腦發育到這層,就開始有了“人”的感覺。哺乳腦是情緒和自主神經系統的掌控中樞,主要掌管情緒(高興、憤怒、喜悅、悲傷、恐懼等)、感性記憶(以情感主導的記憶)與注意力,控制人的正向(回饋性)和負向(懲罰性)行為。
理性的大腦皮層
第三層是最上層的大腦皮層(也叫作新腦或理性腦),這部分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大腦。大腦皮層分為左腦和右腦,是掌管人類一切心智、行為的思考中樞。它主管著語言表達、文字寫作、計劃推理、學習適應、抽象思考等功能,主要負責①收集及處理感官接收的訊息,進行神經認知分析;②對肌肉運動進行控制;③分析與解決問題、使用語言與數字、生成理性記憶和思維記憶、發展復雜推理思維智力的能力及創造能力;④生成有意識的思想活動、形成非語言性的意念和控制、對“觀念、藝術、符號、想象”產生感覺等,也是整個大腦內最后做分析、規劃、整合、協調、決策判斷與發號施令最重要的指揮所。
我們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障礙”和“問題”,都可以用“三層腦”理論來進行解釋。
比如,當我們在看書時,覺得餓了或是渴了,以往可能會覺得是自己讀書不夠投入,但也許并不是這樣的,其實就是肚子餓了或者口渴了,然后爬蟲腦給我們發出了相應的刺激信號,我們接收到了而已。
再比如,當我們在看書時,突然聽到一些聲音在說“這本書好無聊”“看書真沒意思”“還是出去玩吧”,這只不過是我們的哺乳腦在起作用,它在傳達身體真實的需求而已,所以不必過分緊張。
大腦是我們閱讀的工具
閱讀活動是由大腦主管的,所有我們表現出來的對書的態度,都是大腦最真實的反應。那么請大家仔細思考一下,我們平時的閱讀方式和閱讀習慣是否能夠讓大腦接受呢?我們在閱讀時,大腦的體驗感好不好呢?
道理很簡單,如果我們把大腦比作工具,那么閱讀就是在使用這個工具去達成我們的目的。打個比方,當我們需要在墻上釘一個釘子時,我們會去找一把錘子,沒有人會拿一個螺絲刀去釘釘子,因為工具用錯了。
所以,如果發現自己不善于閱讀,就一定要改變閱讀方式,通過改變去配合我們的大腦,也就是用大腦喜歡的、習慣的、符合大腦工作模式的方法去閱讀,這樣我們自然就會愛上閱讀。
我在孩子1歲左右時,就開始給他買一些書來看,那時候主要是“布書”和可以觸摸的“感統訓練”的書。這樣做當然不是為了讓孩子理解書中的內容,最主要的目的是讓他對書有初步的認識,習慣“翻書”這個動作,讓他的大腦,尤其是“哺乳腦”,接受“閱讀”的過程。隨著他慢慢長大,我開始給他買一些紙質書籍。他現在3歲,已經有幾十本書了,大多是認知數字、形狀、顏色和字母的書,還有一些“找物品”的書。我慢慢發現,他真的喜歡上了看書,甚至很多次早晨剛剛起床,就說“書,書”,主動要求看書,這得益于他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翻書、看書。在他看書的過程中,我和他的媽媽一直陪伴他,跟他一起看書,有時候我們還會根據書中的內容發散去做一些游戲,講一些其他好玩兒的內容。就這樣,孩子慢慢喜歡上看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