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赤壁之戰,劉備、孫權結成鞏固的聯盟,挫敗了曹操向南推進。曹操也認識到北方不具備一舉征服南方的力量,于是掉轉矛頭肅清北方邊遠的割據勢力。當時遼東有公孫康集團,地處偏遠,斬二袁首級敬獻,表示臣服,曹操把他放過一邊。關西馬騰、韓遂集團,力量強大,關中形勢居高臨下,又是進兵漢中、益州的通道,這是必須掃除的。曹操取關隴,南下漢中,窺視益州,可以對孫權聯盟集團取戰略迂回包圍之勢;孫劉聯盟集團,也把戰略目標指向西方,奪取益州全據長江,成南北對峙。也就是說,赤壁之戰后,孫劉集團指向益州,曹操指向關隴,雙方都向西推進,看誰能搶先占領戰略要地,形成時間的賽跑。

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荊州,為了穩固后方,他以漢獻帝名義征召馬騰入許都,表為衛尉,以馬騰之子馬超統其眾,拜偏將軍。公元211年春,曹操進兵關中,聲言討伐漢中張魯。討漢中,要經過關中,韓馬就范,則是曹操效法晉獻公伐虢滅虞之計,如果韓馬不借道則是公開反叛朝廷,曹操就可以明正討伐了。韓馬集團沒有遠略,雖然只是乘亂割據的地方軍閥,但面臨生存抉擇,自然不允許曹操兵臨關中。韓遂、馬超集合關中諸將侯選、程銀、楊秋、李堪、成宜、張橫、梁興、馬玩等10部人馬集結潼關,攔阻曹操入關。曹操派曹仁督軍西征,兵臨潼關堅壁不出戰。七月,曹操親臨前線。八月,曹軍與關西兵在潼關夾關對陣。曹操抓住馬超急于求戰的心理,故意設置疑兵,擺出決戰姿態,暗中用舟船在渭水搭浮橋,出敵不意,夜間渡河,結陣于渭南。馬超得知曹軍渡河,親自領兵偷營,曹操早有防備,設伏襲擊,大敗馬超。九月,曹軍全部渡過渭水,在渭南逼近韓馬聯軍。

016-01

▲赤壁之戰火燒連營圖

韓遂、馬超集重兵于第一線,阻擊不成,速戰不得,連吃敗仗,深知不是曹操對手,重兵集結,后防空虛,于是向曹操提出割地求和的要求。曹操采納了賈詡的離間計,離間馬超和韓遂,使二人心生疑隙。這時曹操突然發起總攻。由于韓遂、馬超有了隔閡,互相防范,不能并兵形成拳頭作戰,結果被打得大敗。成宜、李堪等被殺,馬超、韓遂逃奔涼州,關中大部被曹操占領。這一仗便是曹操有名的渭南大捷。

渭南大捷后,曹操留夏侯淵鎮守關中,大軍撤回。公元213年馬超糾集羌、胡等部反攻關中,曾一度攻陷漢陽郡治所冀縣(在今甘肅甘谷南),殺涼州刺史韋康。不久,韋康部下楊阜、姜敘起兵攻馬超,夏侯淵、張郃率步騎來援,冀縣城中吏民殺馬超妻子,閉門不納。馬超四面受敵,走投無路,率殘部投漢中張魯去了。接著夏侯淵掃蕩隴右殘敵,又打敗韓遂,韓遂逃入西平(今青海西寧),為部下所殺。公元214年,夏侯淵拔掉割據罕(今甘肅臨夏)的一個小軍閥宋建,自此關西為曹操平定。公元219年,盤踞河西四郡,即敦煌、酒泉、張掖、武威的軍事頭目向曹操納“質”。

公元220年,曹操卒,其子丕逼獻帝退位,自稱帝,建魏,用兵將河西四郡并曹魏版圖。

赤壁之戰后,大規模的戰爭已結束,但各政權之間小規模的沖突卻接連不斷。一直沒有固定地盤的劉備乘勝攻下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占據荊州南部。孫權為加強雙方聯盟,將自己的妹妹嫁給劉備,并將荊州的南郡(今湖北江陵)借給劉備,并約定劉備奪取益州后,將此地歸還,這就是所謂的“借荊州”。而這也埋下了禍根,孫、劉之間圍繞荊州,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劉備占據荊州后,自任荊州牧。但荊州東有孫權、北有曹操,且戰爭已使荊州經濟凋敝,難以長久立足。劉備急需把勢力擴大到益州。益州刺史劉璋是漢宗室后代,軟弱無能,統治無方,政權內部矛盾很大。一些官員希望找一個有作為的人,作為他們政治上的代表,維護他們的利益,他們的代表張松和法正,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投靠劉備的。他們私下將益州的地理形勢和府庫錢糧、人馬兵器等情況,詳細地告訴了劉備,并給劉備繪制了益州詳細的地圖。他們二人返回益州,向劉璋大夸劉備的才能,準備伺機把劉備迎到益州。經過三年奮戰,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占領了益州,領益州牧。

016-01

▲劉備

劉備占領益州后,孫權派人向劉備索還荊州,劉備以奪得涼州后再還為借口,拒絕了。孫權欲出兵進攻劉備,劉備主動向孫權請和,雙方商定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湘水以東的江夏、長沙、桂陽歸孫權;湘水以西的南郡、零陵、武陵歸劉備。公元217年,孫、劉終因荊州之爭而爆發戰爭,蜀名將關羽被殺,荊州完全被孫權奪取。

赤壁戰后,孫權重點向西南的嶺南地區(今五嶺以南的廣東、廣西一帶)發展,消滅了嶺南地區的割據勢力,控制了嶺南七郡的交州地區。同時,孫權還加強長江北岸防務,將都城從京口(今江蘇鎮江)遷到建業(今江蘇南京),并在通往巢湖的濡須水口夾水作塢,以控制從巢湖到長江的通道,北防曹操,進一步爭奪淮南。

淮南這條防線對曹操來講,也很重要。如果合肥(今安徽合肥)、廬江(今安徽廬江西南)一線失守,自己將喪失淮南,退回到淮水以北去,所以必須固守。他在譙縣(今安徽亳縣)制造戰船,訓練水軍。并在淮南屯田,儲備軍糧。公元213年,曹操率大軍南下,進攻濡須口,結果無功而返。曹操怕孫權再騷擾濱江諸縣,下令將淮南的老百姓遷往淮北,引起淮南老百姓的恐慌。結果江北廬江、九江等地10多萬戶百姓,渡江歸服孫權,長江西面一帶便空虛起來。公元214年,孫權又親自率兵攻下曹操淮南重鎮皖城(今安徽潛山)。曹操大怒,率軍南征,屯兵合肥。不久,曹操率兵去爭奪漢中,留張遼、樂進等守合肥。公元215年,孫權進攻合肥,戰敗而返。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再次進攻淮南,在濡須大敗孫權,孫權派使求和。曹操引軍北還,留夏侯惇守居巢(今安徽巢縣東北),孫權留周泰守濡須,雙方在這里相持,兩個政權在淮南地區的疆界劃定。這樣,曹魏國土西至隴西,東到大海,南至長江,北有幽州,成為三國中疆域最廣的政權。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漢政權,據有巴蜀之地。

公元222年,孫權在建業建立吳,擁有荊、揚、交三州之地。

至此,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華夏大地在歷經數年軍閥混戰后,暫時獲得了局部的安定。

016-01

▲孫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义县| 永年县| 贵德县| 湘潭市| 江西省| 丹棱县| 内江市| 乡城县| 乐至县| 张家界市| 来宾市| 卫辉市| 武夷山市| 长海县| 巴林左旗| 乐都县| 富民县| 仪征市| 澜沧| 苏尼特左旗| 根河市| 石棉县| 曲沃县| 弥勒县| 巨鹿县| 武穴市| 民丰县| 古田县| 扶风县| 锡林郭勒盟| 沂水县| 黔南| 峨眉山市| 武定县| 崇义县| 囊谦县| 恩施市| 天柱县| 山丹县| 藁城市| 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