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政學
- 杜振華
- 1965字
- 2020-08-28 13:51:12
前言
從搖籃到墳墓,政府的職能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的生老病死,都同政府與財政息息相關。財政學是一門以政府經濟活動特別是中央政府部門的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作為一門與政府職能相適應的學科,其發展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而處于不斷發展和變革之中。本書力求將國內外關于財政學研究的最新理論成果,通過系統化和邏輯化的編輯整理,使其成為人類知識寶庫中最璀璨的明珠為學生所掌握,以造福于整個社會。當然,這其中也包含著編著者在浩瀚的財政學知識海洋中對于各種瑰寶的取舍以及自己對財政學的理解與探索。
一、本書主要內容
財政學是研究以國家為主體參與社會產品分配活動和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行為及其發展規律的學科。全書以公共財政理論為主線,以現代財政制度為方向,對財政基本理論和我國財政基本制度及其相應政策進行闡述和分析。
全書內容具體分為5部分。第1部分,公共財政基本理論,主要包括:第1章導論、第2章財政職能、第3章財政學基本理論。第2部分,財政支出理論,主要包括:第4章財政支出的基本理論、第5章財政經常性支出、第6章財政投資性支出與補貼及稅收支出。第3部分,財政收入理論,主要包括:第7章財政收入理論、第8章稅收基本理論、第9章稅收制度、第10章公債。第4部分,國家預算與財政管理體制,主要包括:第11章國家預算和財政管理體制。第5部分,開放經濟下的財政以及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主要包括:第12章開放經濟下的財政。
二、本書主要特點
執教生涯中,每當給新的學生上“財政學”這門課時,總為學生在這方面知識的欠缺而吃驚。本來財政學是關系到每個人切身利益和福祉的最一般的知識的科學,但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幾乎是空白,甚至連最基本的稅收知識都知之甚少。大學生尚且如此,整個社會其他社會成員又該如何呢?如何在全社會樹立納稅人意識,形成對政府的監督?因此,希望“財政學”不僅是經濟類、管理類學生的必修課,最好能成為所有大學生的必修課。但在目前還不可能實行的情況下,希望寫一本有特色的教科書來彌補缺憾。不僅經濟類、管理類本科生學起來方便易于掌握,而且對于那些對“財政學”感興趣的無論什么專業的大學生都可以學習和掌握。
本書主要特色:
(1)以公共財政理論為線索,以中國財政制度為內容,以案例分析為應用,集目前主要財政學教學成果之精華,體現財政學的核心與精髓;
(2)每章附有案例分析,啟發學生深入分析和思考現實問題。同時每章附有小結、關鍵術語和思考題,以便學生對每一章知識的整體把握和深入思考;
(3)與大學不斷縮減的學時相適應,全書章節安排緊湊,在最短的學時中將最主要的財政理論、財政思想的核心內容傳授給學生。
三、課程輔助材料
為使學生了解到最新的財政研究前沿問題,把握我國政府職能與財政改革、發展的脈絡和動向,這里介紹一些相關期刊和網站,作為學生課后輔助學習資料。
1.相關學術期刊
(1)《財政研究》
(2)《中國財政》
(3)《稅務研究》
(4)《中國稅務》
(5)《財貿經濟》
(6)《財經問題研究》
(7)《財經科學》
(8)《當代財經》
(9)《中央財經大學學報》
2.相關網站
(1)www.fec.com.cn(中國財經網);
(2)www.cei.gov.cn(中國經濟信息網);
(3)國家發展機改革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稅務總局、國家統計局等官方網站。
3.養成關注兩會習慣
學習財政學,必須關注一年一度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學習政府總理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注意研讀當年的國家預算和上一年度的預算執行情況或決算。對國家總體財政狀況及相應的管理制度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養成關注兩會習慣,對于政府所做的事和即將做的事有一個總體了解,并形成對政府的監督。
四、致謝
本書的完成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很多人都給了我以很大的幫助,以期能為學生提供更好的資源,我非常感謝他們每個人對此付出的努力。
本書在寫作和編寫過程中,得到了我的同事陳巖教授的支持和鼎力相助;同時還得到了茶洪旺教授的悉心指導和方向性建議,在此特別表示感謝!此外,我的丈夫焦玉良博士以其財經管理方面的實踐經驗在我寫作的過程中給予了一些中肯的建議,對此也表示感謝!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參閱了大量的已經出版的同類教科書和許多學者的著作、講義、研究成果,并從諸多官方網站中獲取了大量有價值的數據和資料,這些在本書的參考文獻中也已體現,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除了第1章、第3章、第4章、第7章、第10章、第11章由本人撰寫外,第2章由陳雷撰寫,第5章由張偉撰寫,第6章由劉智穎撰寫,第8章由李瑋、周家欣撰寫,第9章由和佩珊撰寫,第12章由姜夢靜撰寫。對他們的認真和專注以及全力投入表示真誠的感謝!全書最后由杜振華教授進行了統一修改、編輯并定稿。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可能存在一些缺點和錯誤,不當之處,懇請廣大讀者給予批評指正,我們將進一步修改和完善。
杜振華
2015年6月20日于北京郵電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