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城林天下文樞:歷屆導游大賽南京優秀講解詞拾萃
- 張駿 李國平
- 2058字
- 2020-07-31 22:03:09
美齡宮的鳳凰傳奇

賽項:2012年江蘇省第二屆導游大賽
選手:王熠芳(優秀獎)
選送:江寧區旅游局
美齡宮是蔣介石以謁陵過境休憇為由,建造的一處別墅。因此,它最早叫“國家主席公邸”,后來又被稱作“主席小紅山官邸”、“國民主席官邸”,從來沒有“美齡宮”的正式稱謂。蔣介石當年十分看重這塊風水寶地,其中就有個小秘密:南京的鐘山,也就是紫金山,曾經叫蔣山。在蔣山建蔣氏別墅,可謂是天巧地合。

美齡宮全景
各位游客,請您仔細觀賞:這座蔣氏別墅的外型是典型的皇家宮殿樣式,琉璃瓦頂,雕梁畫棟,挑角飛檐,十分精致華貴。難怪當年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先生來此作客,忍不住贊它為“遠東第一別墅”。
那么,這樣一座蔣氏別墅,民間為什么叫它“美齡宮”呢?
首先,它有宮殿的外型,稱它為“宮”,是很自然的。當然,最主要的還是這個“宮殿”,與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有著特殊的關系。
事實上,建設小紅山官邸,本身就是宋美齡的主意。你們看,在屋頂的瓦檐上排列的瓦當,每片瓦當都刻有鳳凰,足足有1000只。這就是專門為她設計的。現在我們拾階而上,來到這個叫觀鳳臺的陽臺。為什么叫觀鳳臺呢?你們再看:陽臺的漢白玉欄桿有34根立柱。每根立柱上都雕有1只鳳凰。這座建筑是在1931年破土動工的。而這一年宋美齡正好34歲。
如果這些還不足以說明問題的話,那么,更有說服力的,應該是抗戰期間她在國內國際掀起的“宋美齡旋風”,得到了社會普遍的尊敬和擁戴。這樣,才有了“美齡宮”的愛稱。
要知道,就在這座官邸里,宋美齡曾召集過一次維系國家命運的絕密會議。那是在1936年12月,突發西安事變。軍政部長何應欽代表一方主張出兵討伐、蕩平所謂的叛亂。宋美齡得知后,連夜在官邸召開十七人緊急會議,參加的有宋子文、孔祥熙、陳果夫、戴笠等要人。會議達成了和平解決事變危機的共識。會后,宋女士親赴西安調解,最終促成了國共建立抗日統一戰線的協議。僅憑這一點,這座官邸就可以理所當然地稱作“美齡宮”。
游客朋友們,每當我站在觀鳳臺上,思緒就會跟隨鳳凰展趐,穿越到1943年2月18日這一天,穿越到大洋彼岸的美國國會演講臺。這一天,在美國最神圣的講壇走上來一位中國女性。這也是第一次有中國人來到這個講壇。她就是宋美齡。
她用流利悅耳的英語即興演講:“美國”,中國話的意思是“美麗的國家”。有位美國軍人參戰跳傘到了中國。中國人民聽到“美國”二字,熱情地擁抱了他。他也感覺自己像回到了家一樣安心和溫暖。中美兩國雖然語言不同,但都在為共同的信念而戰。這個信念就是自由。自由女神正擁抱著美國,而侵略者聽到的將是死亡的喪鐘。

美齡宮主樓
宋美齡講了短短二十分鐘,先后8次被雷鳴般的掌聲打斷。“宋美齡旋風”迅速席卷全美,從而使中國抗戰得到更多的國際援助。
游客們,那個響徹美國國會的中國女性的聲音,已經消逝了70個春秋。然而今天在美齡宮,我們仿佛依舊在聆聽。
這就是來自美齡宮的鳳凰傳奇。
關鍵詞點擊
宋美齡
宋美齡,蔣介石的第四任妻子,中國近現代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中國國民黨和中華民國的卓越領導人,在1943年6月至1949年1月期間擔任中華民國第一夫人。
宋美齡1897年生于上海。幼年在家學英文。1910年去美國,后在威斯理女子大學就讀。1927年12月在上海同蔣介石結婚,后廣泛參加各類社交、政治活動。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后,親赴西安,支持和平解決。抗日戰爭時期,曾任航空委員會秘書長。1948年代表蔣介石去美國求援。1975年蔣介石病逝后不久即去美國就醫、定居。1986年10月,回中國臺灣參加蔣介石百年冥壽紀念活動。宋美齡晚年長期定居美國,于北京時間2003年10月24日在美國紐約逝世,享年106歲。
宋美齡與宋藹齡、宋慶齡并稱為宋氏三姐妹,父親為富商宋嘉澍。憑借孔、宋家族的強力支援與美國留學背景,活躍于政治、外交等領域,對近代中國歷史與中美關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宋美齡逝世后,時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主席賈慶林給其親屬發唁電,對宋美齡女士逝世表示深切哀悼。賈慶林發表談話說,宋美齡女士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有影響的知名人士,她曾致力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反對國家分裂,期盼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中華民族興盛。
知識拓展
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1962),美國基督教長老會傳教士、外交官、教育家。
1876年6月,司徒雷登出生于杭州,父母均為美國在華傳教士。1904年開始在中國傳教,曾參加建立杭州育英書院(即后來的之江大學)。1908年任南京金陵神學院希臘文教授,1919年起任燕京大學校長、校務長,1946年任美國駐華大使,1949年8月離開中國。
1962年9月19日,司徒雷登逝于美國華盛頓,終年86歲。
越過歷史的滄桑,越過戰爭、離亂,客觀而言,司徒雷登無論是在中美關系史上還是在更廣泛的中國對外關系史上都具有影響力。他的“大使”歲月只有短短兩年時間,而在此之前的48年,他一直在中國從事傳教以及教育工作,并因此獲得尊敬。司徒雷登終其一生對中國有很深的感情。作為燕京大學的首任校長,主持燕大校務達27年之久,他騎著毛驢為燕大籌款的逸事至今仍在學林流傳。應該說,司徒雷登在華50年絕大部分時間都在為中國社會做一些建設性的工作,直至被杜魯門任命為駐華大使,他生活的重心以及命運才悄然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