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城林天下文樞:歷屆導(dǎo)游大賽南京優(yōu)秀講解詞拾萃
- 張駿 李國平
- 1996字
- 2020-07-31 22:03:10
供養(yǎng)長廊

賽項:2017年江蘇省第四屆導(dǎo)游大賽
選手:單瀅瀅(江蘇省金牌導(dǎo)游)
選送:江寧區(qū)旅游局、牛首山文化旅游區(qū)
方山頂上一沖田,小小吉山五個尖,祖堂有座無梁殿,牛首山上出神仙。游客朋友們,吉祥!歡迎您來到江寧牛首山文化旅游區(qū),開啟一段不同尋常的佛禪文化之旅。

牛首山
唐代貞觀年間,一代宗師法融在牛首山創(chuàng)立牛頭禪宗,千百年來,這里佛法鼎盛,香火連綿。而現(xiàn)在牛首山更是佛教至寶釋迦摩尼佛頂骨舍利的長期供奉地,牛首山也成為了全世界佛教徒朝拜的圣地。
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牛首山佛頂宮的地下六層——佛寶層,距離地面有44米,以暗色調(diào)為主,營造了莊嚴神圣的氛圍,因為這里供奉著佛頂骨舍利,為了表達對佛祖的敬意,請各位朋友止于輕行。
前方是一條供養(yǎng)長廊,有香供廳、燈供廳、水供廳和花供長廊。
首先我們來到的是香供廳,您看,周圍有八個香爐,香氣隨著空氣的流動彌漫整個空間,就像佛祖的功德遍布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熏香燃燒自己,把芬芳留給別人,這也象征了佛教無我利他的精神。
香供廳的中間擺放的是金絲楠烏木,金絲楠木號稱“千年不腐”,本就極為少見,又在地下或水中,經(jīng)過上萬年的炭化過程,形成烏木,就更為難得了,俗話說:“財寶一箱,不如烏木半方”,足見其珍貴。您再看,它的形狀未經(jīng)人工雕琢,自然形成了船型,因此,被命名為“慈舟”,代表了佛法的慈航普渡。
慈舟渡人,光明在前。我們現(xiàn)在來到了燈供廳。這里供奉了200盞摩尼寶燈,熠熠生輝,耀眼奪目。您可以手捧寶燈一盞去供養(yǎng)佛祖。《壇經(jīng)》中說“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給佛陀供燈,是希望當我們身處困境時,也能給自己的內(nèi)心點燃一盞明燈,照亮所有的黑暗和愚昧,無私無畏,大步前行,也便是佛教給我們的大智慧。
燈光指路,潤澤萬物。各位現(xiàn)在來到的是水供廳。廳中質(zhì)樸的水缸里盛滿了清澈的供水,供水的目的是讓我們保持清凈心、平等心和虔誠心,“人性之善,猶水之就下”保持本真,不要喪失自我,使內(nèi)心蒙塵。
水流不息,繁花盛開。最后我們來到的是花供長廊,長廊頂部垂吊的是銅制的蓮花,用清凈、圣潔和象征福德的蓮花來供養(yǎng)佛祖,也來凈化我們的心靈。花開見佛性,當我們有了蓮花的心境,就便有了佛性,正如《四十二章經(jīng)》中所說:“我為沙門,處于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污染。”精美的菩薩像分列長廊兩旁,每尊菩薩身后都有一方蓮蓬,飽滿的蓮子象征著因果,也象征著善良的心靈之花,必將結(jié)出豐碩的幸福之果!
朋友們,也許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隱藏著心魔,它是寂寞,是自私,是貪婪,是無邊的欲望。而走過長長的供養(yǎng)長廊,您的內(nèi)心是否安靜平和下來了呢?其實不管是香供、水供、燈供還是花供,歸根到底都要回歸內(nèi)心,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就是最簡單,但也是最虔誠的心的供養(yǎng)。這供養(yǎng)長廊所蘊含的深意,您悟到了嗎?
關(guān)鍵詞點擊
牛首山文化旅游區(qū)
牛首山位于南京南郊,屬于江寧區(qū)谷里街道,因為山地中部有東西兩座山峰形似牛頭雙角而得名,民間稱之為“牛頭山”。歷史上的牛首山不僅是文化名山,還是佛教名山。南朝梁代,牛首山上修建了大量的寺廟,其中第一座叫佛窟寺,后來更名為弘覺寺,明朝時期成為了八大國寺之一。唐朝時期,在牛首山一帶修行的法融禪師創(chuàng)立了牛頭禪宗。近代著名高僧印順法師認為牛頭禪是中華禪的根源。2010年佛頂骨舍利盛世重光,經(jīng)文物界的專家學者、宗教界的高僧大德以及市委市政府的一致同意,在牛首山建地宮長期安奉佛頂骨舍利。

禪境大觀—臥佛
2012年9月16日,牛首山項目正式開工建設(shè),一期核心區(qū)面積9.51平方公里,包括佛頂寺、佛頂塔和佛頂宮等核心建筑。牛首山文化旅游區(qū)以“補天闕、藏地宮、修圣道、現(xiàn)雙塔、興佛寺、弘五葉”為核心設(shè)計理念,全面保護牛首山歷史文化遺存,修復(fù)牛首山自然生態(tài)景觀,利用原有礦坑建地宮,長期供奉佛頂骨舍利。整個文化旅游區(qū)涵蓋佛頂圣境、寶相獻花、隱龍禪谷、謐境禪林、天闕小鎮(zhèn)五大功能區(qū),致力于打造融佛禪文化、金陵文化、生態(tài)景觀為一體的生態(tài)勝景、文化圣境、休閑勝地。
知識拓展
牛頭禪宗
唐貞觀十七年(643年),法融出禪關(guān),開始在今南京西南的牛頭山幽棲寺北巖下創(chuàng)立茅茨禪室,授徒傳法。“數(shù)年之中,息心之眾百有余人。”法門逐漸興盛,其禪法系統(tǒng)被稱為牛頭禪。法融的禪學思想主要見于他所著的《絕觀論》和《心銘》兩部著述。其思想是建立在般若空觀和玄學的基礎(chǔ)上,具有明顯的空宗和玄學的特色。在《絕觀論》中,他主張“大道沖虛幽寂”,故立“虛空為道本”。在《心銘》中,法融提出“心性不生,何須知見?本無一法,誰論熏煉?”,在他看來,“境隨心滅,心隨境無”,無心無境,心鏡本寂,這便是世界的本來面目。基于這一理論,所以他在禪修上認為“無心可守,無境可觀”,應(yīng)該“絕觀忘守”。絕觀忘守的方式就是“一切莫作”,“一切莫執(zhí)”的“無心用功”。
牛頭宗法脈依《景德傳燈錄》及《五燈會元》、《禪宗法系譜》三書的記載,可查者在80人左右,較知名者,除法融外,還有其后的五祖:智巖、慧方、法持、智威、慧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