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品多樣化視角下中國外貿利益評估研究
- 王明榮
- 7155字
- 2020-07-31 09:58:20
2.2 貿易利益的來源
2.2.1 靜態貿易利益的來源
2.2.1.1 傳統貿易理論中靜態貿易利益的來源
古典貿易理論和要素稟賦理論統稱為傳統貿易理論,其共同特點是假定市場處于完全競爭的狀態,生產是規模報酬不變的。完全競爭市場的核心特點之一是產品是同質的,同一個產業的產品不論在哪個國家生產都是相同的,沒有差異性。
因此,國際貿易中國家之間的競爭主要是價格競爭。同種產品,在一國內生產成本低,國際競爭中的定價就低,就能夠出口,否則就進口。
根據古典和新古典要素稟賦理論,國家之間是按照技術或稟賦決定的成本優勢進行專業化分工,一國專業化生產并出口自己有成本優勢的產品,進口自己有成本劣勢的產品。在既定資源約束下,消費者可以更低的價格消費更多的產品量,生產者由于專業生產成本較低的產品,可以用節約的勞動時間或資源稟賦生產更多的產品,貿易利益主要體現為社會資源總量不變時,消費或生產的產品量的增加。
Helpman和Krugman(1985)說明判斷一國是否獲得貿易利益的充分條件為:

(2-1)式中XA是封閉經濟中的產出向量,X是自由貿易均衡下的產出向量,P是自由貿易的世界市場價格向量。(2-1)式說明,自由貿易下的價格和收入(用P?X表示),使經濟體仍能擔負起其封閉均衡時的總消費量,貿易利益就確定獲得,即,各國根據各自技術或要素稟賦所確定的比較優勢進行專業生產分工,能夠提高生產效率,使得世界產出最大化,最終貿易雙方都會從貿易中獲利,貿易利益體現為消費者以更低的價格消費更多的產品量。
在傳統貿易理論框架下,貿易利益來源于國內交換價格與國際交換價格的差異,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在古典貿易理論中僅表現為勞動力要素,在要素稟賦理論中表現為資本、勞動、自然資源所有要素)產生的效率改進,這可以從(2-2)式和(2-3)式的分析中得到說明。


(2-2)式中,A和B分別表示國家A和B,X和Y分別表示商品X和商品Y。MRTXYA、MRTXYB分別是國家A和B生產者生產商品X和Y的邊際轉換率,MRSXYA、MRSXYB分別是國家A消費者消費商品X和Y的邊際替代率,在無貿易的封閉均衡下,各個國家內部實現了生產和交換的帕累托最優的資源配置,表現為產品間邊際替代率與邊際轉換率在各國國內相等,但在國家之間,邊際替代率和邊際轉換率卻是不相等的。如果邊際替代率與邊際轉換率不相等,仍存在帕累托改進的余地。(2-3)式說明,自由貿易開展后,國家之間的交換價格統一于世界市場價格,邊際替代率與邊際轉換率在國家之間也實現了相等,實現了世界范圍內資源的優化配置,即帕累托最優,因此,自由貿易帶來了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了世界的福利。
2.2.1.2 新貿易理論中貿易利益的來源
隨著國際分工從產業間分工向產業內分工轉變,差異化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形式,價格競爭不再為主要的競爭方式,非價格競爭成為主流。張伯倫(1933)和羅賓遜(1933)提出市場并非完全競爭的,更加一般的狀態是壟斷競爭和不完全競爭。規模經濟、壟斷是產生不完全市場競爭的重要原因,規模經濟存在時,企業生產規模越大,生產的平均成本越低,因此,規模經濟要求市場逐步集中于少數幾個企業,即,產生了不完全競爭。新貿易理論打破傳統貿易理論完全競爭市場、規模報酬不變的假設,將不完全競爭市場與規模經濟相結合,在解釋產業內貿易發生的原因的同時也“捕捉”到傳統比較優勢理論所不能展現的一些額外的貿易利益。
(1)壟斷與貿易利益
當國內市場是壟斷時,壟斷企業通過控制產品生產量來控制價格,會產生價格對其邊際成本的標高(Mark-up),價格對成本的標高會帶來社會福利的無謂損失(Deadweight Loss)。壟斷企業的價格標高程度取決于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和競爭的程度。壟斷市場中企業的數量增加時,競爭程度上升,價格標高降低,增加社會福利。國際貿易的開展,本國企業在國內和世界市場都面臨外國企業的競爭,貿易利益來源于壟斷勢力的破除帶來的效率改進,理論模型的分析表明,當國內市場是壟斷時,貿易對國內福利的影響并不是確定性的增加作用。
Markusen(1981)說明貿易的促競爭效應會提高國內福利。假定要素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初級產品食品部門也是完全競爭,但工業制成品部門只有一個生產者——壟斷市場結構。假定兩國是完全相同的,包括技術、資源稟賦等傳統貿易理論解釋的貿易發生的因素都不存在。在貿易發生前,國內制造業部門是壟斷市場結構,封閉均衡時:

εm是制造業部門的需求價格彈性。根據(2-4)式由于制造業部門存在壟斷,市場均衡的結果是MRTmf≠MRSmf,壟斷廠商通過控制生產量來提高價格,偏離了競爭性均衡的帕累托最優結果,帶來低效率。
但若制造業部門開展自由貿易,會產生的開放均衡結果為:

制造業部門開展自由貿易后,本國和外國的市場都從壟斷市場結構變成了寡頭市場結構,由于我們假定兩國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每個企業平分市場份額,各國國內邊際替代率與邊際轉換率的差異下降,這帶來的結果是產出增長以及消費者福利水平提高。
Brander和Krugman(1983)的相互傾銷模型(Reciprocal Dumping Model)通過引入運輸成本(Iceberg Cost),說明當國內市場是壟斷時,壟斷企業間的相互傾銷行為也會產生促競爭效應,但競爭對福利的影響受運輸成本的影響,并不一定會帶來國內福利的上升。在運輸成本不是很高的情況下,貿易會降低本國的價格水平,提高消費者福利,對企業而言,盡管在國內獲得的利潤因為市場份額的降低而下降,但可以由在國外銷售獲得的利潤增加來彌補,貿易的促競爭效應帶來的本國福利改善。但當運輸成本很高時,貿易成本過高,貿易量太小,貿易的結果可能會降低福利。
(2)壟斷競爭、規模經濟與貿易利益
Feenstra(2006)將壟斷競爭、規模經濟條件下的貿易利益來源歸結為三個渠道:一是價格下降;二是產品多樣化;三是企業選擇效應。
①價格下降
貿易帶來國內價格的下降會提高消費者的福利水平。新貿易理論提出了與傳統貿易理論不同的價格下降的產生機制。在傳統貿易理論中,規模報酬不變,國家間產品價格的差異來自技術或稟賦差異帶來的成本差異,國內價格水平的下降來自進口品國外低成本的產品,進口品價格低于國內均衡價格。但新貿易理論說明,生產的規模經濟直接帶來國內價格的下降。自由貿易降低關稅成本,在國內市場上一部分企業退出,成功生存的企業面臨的國內市場規模將會擴大,而外國的關稅水平降低,出口企業面臨的國外市場規模也會擴大,這會降低企業生產的平均成本,帶來價格下降。
②產品多樣化
Dixit和Stiglitz(1977)將差異化產品種類納入張伯倫(1933)和羅賓遜(1933)壟斷競爭模型,提出了CES模型,CES模型強調了產品多樣化對生產和消費的重要作用。Krugman(1979,1980)將張伯倫(1933)壟斷競爭市場環境與CES模型相結合,使得最終消費品多樣化成為貿易利益的主要來源之一;與Krugman(1979,1980)不同,Ethier(1982)主要分析了中間品種類增長的貿易利益。
A.進口消費品多樣化的福利效應
CES模型強調消費者偏好產品多樣化,即使在價格和收入都不變的情況下,能夠消費的產品種類數越多,消費者的效用越高。Krugman(1979,1980)說明最終消費品的產業內貿易利益來源之一是通過進口本國不能生產的產品種類,會滿足消費者對產品種類的偏好,提高消費者福利水平。
規模經濟要求每種產品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這帶來自身生產的產品種類數不斷下降;但社會總體存在多樣化偏好,這或體現為多樣化偏好(S-D-S類型偏好,產品種類越多越好),或體現為“情有獨鐘”式偏好(Lancaster類型偏好,每個人都有自己最偏好的產品種類“Ideal Variety”)。因此,在封閉均衡下,規模經濟與產品多樣化之間存在一個兩難的沖突。差異化產品的產業內貿易可以解決這一沖突。產業內貿易發生后,經濟體通過貿易換回經濟所需的其他產品種類,這樣貿易發生后,可獲得的差異化產品種類以及每種產品的生產規模的同時增加。差異化產品種類的增加會因為滿足消費者對多樣化的偏好提高消費者的福利水平,在規模經濟存在的情況下,產品生產規模的擴大會降低產品的價格,消費可以以更低的價格消費產品,這也會提高消費者福利水平。
假定消費者的效用函數為:

其中ρ是差異化產品種類之間的替代彈性,ρ>0確保差異化產品種類之間是替代品,ρ<1確保產品種類之間是非完全替代的。要體現產品種類的重要性,進一步假定所有的產品種類的消費量是相等的,即ci=c,?i,那么(2-6)式可以寫成:

(2-7)式說明產品種類的增加一方面帶來對實際資源的需求(Nc)上升,但由此帶來的效用增加超過Nc的增加比例,所以是產品種類增加的額外收益。
經濟體能夠生產的差異化產品種類由企業的利潤最大化生產決策獲得,假定企業的生產函數為線性,但存在規模經濟效應:

f和m分別表示企業生產的固定成本和邊際成本。內部規模經濟的存在意味著一個企業只能生產一個產品種類。
企業利潤最大化求解,可以得到封閉經濟均衡下各國生產的產品種類:

產業內貿易后,本國和外國面臨的產品種類都增加到N+N?,根據(2-5)式,這會提高消費者福利水平。Krugman(1979,1980)水平差異化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模型只討論了最終消費品種類增加對消費者福利的影響,忽略了中間品種類增長的貿易利益,其次,將貿易引發的產品種類增長的貿易利益靜態化,根據(2-9)式,各國生產的產品種類是既定的;最后,忽略了國內外產品種類對國內產品種類之間的競爭和互補效應。
B.進口中間品多樣化的福利效應
在新經濟增長理論的框架下,一國進口中間品多樣化的貿易利得包括靜態和動態貿易利益(Goldberg等,2010),前者是指進口本國不能生產的包含新知識及技術的中間品提高進口國的勞動生產率(Feenstra和Markusen,1992),后者是指進口新的中間品降低國內創新成本,以提高產品創新(Grossman和Helpman,1991)。
Ethier(1982)指出,在國際貿易中,中間品貿易比最終消費品貿易更為突出。因此與Krugman(1979,1980)不同,他主要分析了中間品種類增長的貿易利益。假定工業制成品由中間品加工組裝而成,共有n個中間品,每個中間品種類的產量為xi,任取i,工業制成品的生產函數可以表示為:

其中β表示差異化中間品種類之間的替代彈性,β值越大,中間品之間的替代程度越容易,反之,中間品之間的替代越難,產品之間差異性越大。
為了更好地體現中間品種類增長的貿易利益,我們假定每個中間品種類產量相同,即xi=x任取i,則(2-10)式可以寫成:

從(2-11)式易得,若x不變,n上升1倍,會帶來工業制成品產出增長超過1倍。由此,若本國生產的中間品種類為nH,外國生產的中間品種類為nF,那么中間品產業內貿易后本國和外國的中間品種類總量為nH+nF,均超過本國和外國封閉經濟均衡下生產的中間品種類,進一步帶來工業制成品更大規模的擴張。
③企業的選擇效應
因此貿易通過提高單個企業的生產率以及企業之間的選擇效應兩個機制來促進社會總體生產率水平的提高。Pavcnik(2002)估算了單個企業自身的生產率函數,利用智利企業層面的研究數據發現,貿易自由化在帶來社會資源從低生產率企業向高生產率企業配置的同時,也提高了單個企業自身的生產率。Meltiz(2003)將企業異質性納入Krugman(1980)的理論框架,開創了新新貿易理論。Meltiz(2003)強調了開放競爭效應,帶來企業的優勝劣汰,可以在本國企業的生產率水平沒有變化的情況下,通過淘汰低生產率的企業,會提高本國的平均生產率水平。
在封閉經濟中,行業的平均生產率由關門生產率(1)決定,本國行業生產率只能通過單個企業生產率的提高來實現,而不能通過市場份額在產業內企業間的重新分配來改變。開放后,由于貿易成本和進入國際市場沉沒成本的影響,關門生產率分解依次增大的為三部分:封閉經濟關門生產率、開放經濟關門生產率、國際市場關門生產率。對于生產率大于封閉經濟ZCP但小于開放經濟ZCP的企業會被淘汰破產,退出市場;生產率大于開放經濟ZCP小于國際市場ZCP的企業還能繼續生存,但業務范圍只能局限在國內,不能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只有生產率大于國際市場關門生產率的企業,才能在彌補貿易成本和進入國際市場沉沒成本后,仍然獲利,能夠出口,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因此在考慮企業異質性的情況下,開放本身引入的競爭機制產生的優勝劣汰是一國貿易利益的來源。貿易提高了行業關門生產率,使得那些在封閉經濟中本可以繼續生產的企業被迫退出市場,市場份額向更高生產率企業轉移,關門生產率的提高和低生產率企業的退出,使行業總體生產率水平提高。
新新貿易理論找到了一條提高生產率的新路徑,在不提高單個企業生產率水平的情況下,一國仍然可以通過貿易和開放來提高一個產業甚至全國的生產率水平。一國積極參與國際國內分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有利于提高行業生產率水平,充分發揮優勝劣汰效應。無論是作為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推動出口導向和對外開放政策都非常重要,將有利于本地的經濟發展。但該理論也給予產業基礎薄弱、競爭力不強的發展中國家警示,對外貿易本身是一把“雙刃劍”,開放在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不利的影響,這體現在:
首先,市場開放可能對落后地區某些產業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例如,一些技術含量高但對地區未來經濟發展卻頗為關鍵的產業,可能由于外部高效率企業的進入而衰退,所以在引進外部企業的同時,還應考慮這些企業對本地區相關產業的帶動效應。
其次,自由貿易導致了資源的重新配置,使利潤和市場份額向高生產率企業轉移,這可能導致壟斷。
最后,如果貿易僅發生在部分地區,這可能會拉大地區內部的差距,固化地區分工。如我國的沿海和內地,由于受區位等因素的影響,沿海企業更易獲得貿易帶來的好處,而內地企業則更傾向于滿足國內市場,這也是地區差距形成的重要原因。
2.2.2 動態貿易利益的來源
2.2.2.1 不同經濟增長理論對經濟增長來源的解釋
對經濟增長的分析最早追溯到亞當?斯密的在《國富論》中的分析,斯密將經濟增長過程描述為人均產出的增長,它來自:一是生產要素的增長;二是技術進步。斯密認為技術進步來源于分工,分工促進了新知識的創新。
20世紀30年代,面對西方的經濟大蕭條,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強調了總需求管理政策的重要性。基于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哈羅德—多馬模型說明經濟增長取決于要素積累,直接的投資就能產生持續的經濟增長。

其中σ是儲蓄率,γ是資本產出比率(K/Y)。根據哈羅德—多馬模型,對經濟增長至關重要的是投資,儲蓄不重要。這一結論是建立在:①資本產出比不變(為常數);②勞動的供給無限的假設基礎上(這些假設都來自其理論產生的背景,1929—1933年的大蕭條)。但在現實中,資本邊際產出遞減,并且勞動的供給并不是無限制的。
針對哈羅德—多馬模型的弊端,20世紀50年代末期,索洛提出了自己的經濟增長理論,成為新古典增長理論,其理論的核心觀點為:儲蓄和投資只影響穩態時的產出水平,不能對經濟增長率產生影響,長期中經濟增長率的唯一源泉是外生的技術進步率。
由于索洛模型將技術進步率外生化,并沒有說明技術進步率的來源。通過將技術進步內生化,內生經濟增長理論說明技術創新是由經濟系統內部催生的,經驗的累積(Arrow,1962)、研發資金的投入(Romer,1986)都對技術創新起到促進作用。動態貿易利益體現為貿易對技術進步的作用。
2.2.2.2 國際貿易、技術進步與動態貿易利益
從動態貿易利益的概念角度,國際貿易通過影響一國的技術進步而產生動態貿易利益。
(1)索洛模型框架下的動態貿易利益
在索洛(Solow)模型框架下,Baldwin(1992)說明貿易促進了短期和中長期產出的增長,但不會影響到經濟增長率。原因在于通過貿易的專業化分工、競爭效應會提高生產效率,表現為既定資源約束下,生產量增加,即生產函數上移,在短期內,資本量不變時,穩態的人均產出增加;中長期中,人均產出的增加又會帶來資本量上升,產生更高的穩態產出水平。由于索洛模型中技術進步率是外生給定的,一旦經濟進入穩態,經濟增長率保持不變。Krugman(1994)亦說明亞洲四小龍的增長奇跡主要是靠儲蓄以及資本積累,但技術進步很少,由此導致這些國家開放的長期利益會逐步減少。
但即使不放棄基本的索洛模型技術進步外生給定的假設,若將技術的非競爭性、外生性加入,國際貿易仍可以對一國的技術進步率產生影響,產生長期、永久性增長。國際貿易中技術的非競爭性和外生性體現在:①國際貿易品本身就包含一定的技術,技術外溢會促進一國的技術進步(Learning-by-import,Learning by export);②進口競爭效應,進口提高了競爭,促使一國企業提高創新的速度,采用新方法,應用新的降低成本的技術。
(2)國際貿易、創新與動態貿易利益
熊彼特(Schumpeter)是創新經濟學的鼻祖,他將創新定義為一個不斷打破經濟均衡的過程,創新的核心是技術創新,包括新產品、新工藝、新市場和新服務等。技術進步根本來源于本國的技術創新,即新技術不斷產生,舊技術不斷淘汰。
技術的創新取決于其成本和收益,而技術創新的成本和收益又取決于市場的規模可利用的資源以及社會如何在現期消費和未來消費上配置資源。Grossman和Helpman(1991)研究了經濟發展程度相同的國家之間貿易對創新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國際貿易擴大了市場規模,能夠讓更多國家的人接觸創新的成果,從而提高創新的預期收益,但貿易同時也提高了競爭的程度,競爭的加強會降低單個創新企業的獲利,最終,國際貿易帶來的市場規模的擴大,不會對創新國家的經濟增長率產生影響。最終國際貿易只能產生靜態的貿易利益,表現為:一是貿易使得各國的消費者獲得新產品;二是貿易使得生產者進行專業化生產獲得生產效率的改善。
(3)國際貿易、技術模仿與動態貿易利益
領導者—追隨者模型和中心—外圍模型強調國際貿易促進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技術創新—模仿,世界經濟增長的速度取決于技術領先國的創新和模仿國技術模仿,國際貿易使領導者和追隨者都獲利,領導者的獲利來自專著于創新,并從追隨者那里進口價格低的產品;追隨者的獲利來自專注于生產,并從領導者那里獲得了技術。
但Grossman和Helpman(1991)的研究結論表明國際貿易對技術創新國和模仿國經濟增長率的影響是不對稱的。創新國的創新不斷增長,但模仿國由專注于生產,一味地技術模仿,資源不斷地從研發部門轉入生產制造部門,降低其原本就很少的創新以及創新的增長速度,對長期經濟增長產生不利的影響,這一點與Krugman(1994)的研究結論也相同。不管怎樣,上節所描述的靜態貿易利益都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