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后記(二):創作的初心
- 義渠國
- 嚨行天下
- 1859字
- 2022-11-05 19:00:00
這部長篇小說《義渠國》,歷時兩年零四個月,我的創作終于完成了。最初下定決心寫這本書,多半是出于對家鄉歷史古跡和人文傳說的一種好奇。閑暇之余淘來一本《寧縣志》,反反復復讀了好幾遍,后來又讀了《慶陽通史》心中立刻就明朗起來了,仿佛歷史長河中的人物在我的心中逐漸復活。埋藏在家鄉廣袤的土地之下神秘的古義渠國逐漸浮出,向世人展示一段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其中義渠王與羋太后的凄美愛情故事,家喻戶曉,流傳千年。
隨著閱歷的日漸豐富,《史記》、《春秋》、《詩經》、《東周列國志》等書籍全部飽覽一遍。后來在西安圖書館意外地發現一本蘭州大學出版的《西戎研究》,這本書是我到目前為止,能找到的一本專門研究春秋戰國時期,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歷史的文獻。書中詳細記載了義渠人的起源、發展和生活的地域,與周邊戎狄民族及各個諸侯國的邦交、戰爭和貿易往來。有了如此多的史料作為理論和主線,我的創作初具雛形。后來家鄉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因地制宜搞起了以古義渠國為主題的旅游景點。歷史文化的熏陶,我創作的靈感一下子就來了。
前些年,央視熱播《大秦帝國》三部、《羋月傳》等這些影視作品無一例外被我拿來做參考。時間長了,感覺這些故事太過俗套,千篇一律,牽強歷史、演義人物故事,注重人物個性的張揚和主線的穿插,卻沒有能完整地表述義渠國的人文歷史。
于是,我就有了新的創作構想,好的故事不需要刻意去模仿別人,緊貼歷史發展的主線,把古老的義渠國從起源、發展壯大到衰敗,將近八百年的發展史通過有記載的歷史事件和著名的歷史人物表現出來,再貫穿以感情的糾葛和權力的爭斗,讓故事回味悠長且耐人尋味。如若搬上銀幕那也是不錯的影視劇,定能贏得觀眾喜愛。
創作的過程極其艱辛,我沒有多少積蓄,為了生活每天要按部就班,準時打卡上班,疲憊于日常工作的辛勞,時常勉勵自己,勤于學習,筆耕不輟。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再苦再累也要堅持下去,任何難事都得有人去做,成功了就是生活的強者。
有時候我的創作遭遇前所未有的瓶頸,徘徊在某個故事情節和人物思想的死胡同,迷失了自我。這時就得靜下心來向路遙、陳忠實等這些老前輩學習,他們都是我寫作時的精神老師。有時候實在困乏,心煩意亂,沒有創作的動力和激情,看看他們的作品,無疑是最能勵志的精神食糧。路遙為了創作《平凡的世界》,在辛勞與病魔的雙重打擊下,年僅42歲就早早地離開了人世,其創作過程的艱難和辛苦是常人體會不到的。陳忠實在極其貧困的情況下,獨自一人在老家閉門創作三年,終于完成了長篇巨著《白鹿原》。每一位作家取得巨大成功的背后,都付出了百倍的努力和艱辛的勞動,其難易程度只有寫作經歷的人,才能感同身受。
時至今日,我深有體會寫作是一項極其繁重而又艱辛的勞動過程,如同馬拉松比賽需要信心和耐力的長時間堅持。有時候我的心情隨著書中人物的情感和命運跌宕起伏,有時候為構思一個唯美的邂逅而冥思苦想好幾日;有時候為書中一段絕妙的伏筆而自我陶醉,沾沾自喜。
一部小說的創作幾乎占用了我所有的業余時間。每天下班后,吃過飯顧不上別的事情,爭分奪秒地投入寫作中。總想著讓我的故事更新奇,讓人物更鮮活,有血有肉,只要有人讀過就能記住它的形象與特點。其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每逢疫情管控,所有的人禁止出行,班也不用上了,也不用操心手頭的工作,安心在家寫作,用文學創作充實自己,打發無聊的時光。
前些年在西安上班,接觸的人多,時常去聽一些講座和新書的發布會,受益匪淺。那時有位老師建議我不光是一味地寫作,要及時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反饋,這樣才能及時把握小說的文路脈絡,不妥之處多加修改,畢竟我們生活在信息非常發達的網絡時代。在老師推薦的眾多網站中我選擇了“起點中文網”,將自己最初僅存的五萬多字書稿發上去。起點的要求非常高,對作家及其作品審核相當嚴格,每期都要審查。有幾次剛掛到網上就被屏蔽掉了,萬般無奈只好重新審閱、修改。
那段時光無疑是辛苦并快樂著,在網友的催促下定期更新作品,然后期待著每一個讀者的反饋,說好聽的,說壞話的,什么樣的人都有?什么樣的話都說?說句實在話,有時候很生氣,有時候不免為自己的一點小成就,怡然自樂。或許生活就是這樣,酸甜苦辣都嘗個遍,這也是我寫作過程中相對平穩安逸的一段時光。
后來工作變動,我不得不去新的地方上班。生活還是那樣,感覺大相徑庭。生活中無時無刻充滿了意外與驚喜,打你一巴掌然后給個糖吃。我總是在尋覓創作的靈感,一抹夕陽,一個可怕的消息都能帶給我對人世間萬事萬物的不同感受。閑談散步時,總在構思著下一章的精彩故事,把唯美的故事和積極的思想奮獻給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