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佐證
- 作證
- 福慧花開
- 1963字
- 2020-08-18 16:19:28
四月六日一大早,天空下起了蒙蒙細雨,合著風,卷著房頂上的爛樹葉子,一會斜著飄,一會直著落。
地奶奶一直盼有一場春雨,來滋潤它干渴的軀體,讓萬物的種子孕育,生發。
“下雨了!老天爺都在為咱爺叫冤。”母親說。
以前,在尋找爺爺的事情上,父母親一直瞞著孩子,現在爺爺當兵的事實已無可厚非,當父親把趙志科說的軍大衣講與母親聽,母親禁不住哭了起來。
“娘,梁鵬飛說俺爺爺早死了。”丹云看著母親,小聲說。
這若在以前,父母會為這個消息感到震驚。
今天的一切都變了,只要生者把一切歸于死者,結果就是四字,不了了之。
但,還不是最終的結果,民政部門還要材料,也已經知道爺爺戰友的家了。
一切都在希望著。
大伯來了,喊父親去梁萬利家。
“不可能,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怎么會這樣,都是我造的孽啊,我那苦命的三哥啊、、、、、、。”
梁萬利放聲大哭、、、、、、。
弄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為了不讓爺爺的鮮血白流,為了爺爺的榮譽,叔侄三人的手第一次緊緊地握在了一起。
梁萬利的意思是先找馬中富,問他當年拿走爺爺的相片和功勞證的事。
馬中富躺在床上,頭部的疾病,讓他的記憶也變的模糊起來。
他知道叔侄三人來的原因,他不去偽裝,尤其在今天這個社會,全民動員尋找英烈的足跡,他也是其中的一分子。
“相片和功勞證是我問三嫂要的。”馬中富從床上坐起來,低著頭,腦子里回憶著去要相片和功勞證的那個下午。
“記不清是哪一天了,就是他被舉報的那一年,梁萬山讓我去問三嫂要相片和功勞證,他說他要用。我找到三嫂,可是,三嫂說啥也不給我。后來,村里來了一位我不認識的人,梁萬山說是上邊的工作組派來的的,來統計當兵的名錄,讓我和那個人再去找三嫂。當時三嫂正在老宅后邊的香椿樹園子里摘香椿,那個工作組的人和三嫂說了來意,還承諾以后不會派增福外出出伕,三嫂才把相片和功勞證交出來。”
“那沈傳孝家中的軍大衣是俺三哥那一件嗎?”
“這我真不清楚,三哥的遺物在大隊辦公室里放了好幾年,沈傳孝的確穿過,后來有人說,他那件是陳廣田的,那個年代,不敢過問,就怕說錯了話。”
從馬中富家走出來,雨下的更大了。
父親和大伯沒有停止去找郎樹理的腳步。
郎家亭子村,在句月縣的東北邊,這幾年,因為城中村改造,郎樹理的老家也拆了,他住在他的四兒子家。
聽說父親是爺爺的養子,郎樹理就吃了一驚。
“唉,不好證明了,八四年,郭玉斌在江蘇去世了,要評定烈士,必須有兩個以上戰友作證。”郎樹理嘆息著說。
“七四年,為你爺評定烈士的事,你娘也來找過我,我給郭玉斌寫了信,囑咐他回來時,一定來家里一趟,但,一直沒收到他的回信,我就去問他兒子,郭玉斌啥時回?他兒子說,他們老家的鄰居跳井死了一事,組織上去他家調查郭玉斌,因此給郭玉斌寫的信他未必能收到,也不知他啥時回來。”
“我就去和你娘說了,你娘原本想在她死前,把你爺的事和你說清楚,但是沒有了物證,她已經說不清楚了。”
“大伯,那我爺的事情是不是就永無天日了?”
“難說,現在,廣播里經常播報找烈士,找老兵,不知評定的政策變了沒有?”
“我去民政部門咨詢過,還是要有兩個以上的戰友來作證。”
“我們原先的戰友只知道是哪個省,具體家庭的詳細地址都不知道,部隊整編,原先的番號都不存在了,找起來,有難度了。”
“既然民政部門讓你報材料,你就把材料整理好,報上去,越詳細越好。”郎樹理握著父親的手,久久沒有松開。
“你爺是英雄吶,解放上海時,他就是排長了。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為了掩護部隊撤退,他最后一個離開,不料,就被機槍掃射,尸首都、、、、、、。”
郎樹理說著,老淚縱橫,父親也跟著哭起來。
父親整理了尋找爺爺的材料,里面有梁京文和王老師描述的書信內容,趙志科講述的包裹,沈傳孝家中的軍大衣,以及爺爺同縣的兩個戰友的家庭住址。
民政部門的人熱情地接待了叔侄三人,詳細的聽叔侄三人尋找爺爺的經過。
叔侄三人立場很明確,因為梁萬民并沒有后代,雖說父親是他的繼子,所以優撫這塊叔侄三人啥要求也沒有,唯一的愿望就是找到爺爺的名字,到底在哪兒?烈士名錄里沒有,縣志里也沒有記載,武裝部更沒有登記,那他的名字到底在哪兒?
“你整理的這些材料都不是直接的證據。”民政部門的人粗略地翻看了一下父親寫的材料。
“啥意思?”父親疑惑地問。
“就是你準備的的這些材料都是聽來的,沒有直接的物證做支撐。他的來信,功勞證和相片你們拿不出來,你說的那個包裹也沒了,軍大衣也是猜測是梁萬民的。所以這些材料只能算是佐證。”民政部門的工作人員平靜的說。
“佐證?”父親驚訝地重復了一句。
“你是說,我們準備的這些材料是假的?”梁萬利猛地從椅子上站起來,顯然很是生氣。
“不是說你們的材料是假的,而是,你們準備的這些東西沒有直接的證據來證明。按照你們的表述,是有這么個人,有這樣的事,但你們提供不出切實的拿得出來的證據,這就不好來評定。”民政部門的人委婉地說。
“佐證。”父親重復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