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網破
- 碧藤滿蒼梧
- 一念萬里
- 2069字
- 2020-11-08 23:02:21
已經悄悄摸上臺階的小春收到了張里偷偷遞過來的眼色,毫不猶豫地抬起手臂,袖中寒光一閃,朝李梧后心疾射而去。
李梧仿佛背后生了眼睛,頭也未回,寬大的袍袖在身后一甩,那點寒光瞬間落入袖中,無聲無息蹤影不見。
小春是張里從江湖中重金網羅來的高手,功夫極是了得,尤擅暗器,據說世間少有敵手。沒想到李梧這個養尊處優的公子哥兒竟然也能有這般出神入化的身手,張里這下真的驚了,轉身要逃,李梧哪里能容?出手如電,瞬間控制住張里,這才回身,正面其爪牙。
小春揮刀砍過來,李梧迅速側身躲過,董暉帶著幾名黑衣勁裝的人自殿頂一躍而下,將小春圍在當中,纏斗起來。
李梧看也不看一眼,拎著張里的領子一步步走下臺階,逼得天策軍那些人步步后退。李梧輕蔑地睥睨對方,對之前嚇得四散奔逃、此時見局面得到控制又漸漸鎮定下來的朝臣們朗聲道:“諸公無需驚慌,此獠已是籠中困獸,而且,玄甲軍已將宮城內外的閹豎爪牙一網打盡!”
“什么?”本還心存僥幸的張里不敢置信,難怪啊,太極殿里這么大動靜,外面埋伏好的那些天策軍竟然到這會兒還沒沖進來,可是——
“你是怎么辦到的?我在宮城內外埋伏了兩萬天策軍!”
“你手下那些廢物豈是我玄甲軍的敵手?想知道詳細,你還是下去問閻王罷!”李梧說完最后一個字,手起刀落,張里一顆碩大頭顱已經滾落在地。
天策軍人數雖達數萬,但乃是新近組建,而且多是皇城禁軍和京畿附近衛戍營中抽調,嚇唬下手無寸鐵的百姓和朝臣還可,遇上常年征戰邊境、以彪悍勇猛著稱的玄甲軍根本毫無抵抗之力。
謝四那邊基本沒什么損傷,天策軍便已或死或降,玄甲軍砍瓜切菜般將這群烏合之眾料理干凈,沒讓其掀起丁點風浪來。
張伯苓緩步走到李梧身旁,他畢竟是文官,雖然見慣了風浪,但對幾步外那顆人頭還是不敢多看。可身邊這位煞神也令他膽寒,簡直像是陰間爬出來討債的閻羅,一絲兒人氣也無。
“多謝郡王相救,若非郡王及時趕到,我大虞只怕真要落入這閹狗掌中了!”張伯苓說著,深深躬身施禮,他身后的鄭省恩、陳超、鄧桂昌以及文武百官也隨之深深拜謝。
“張相公不必如此,眾位請起?!崩钗嘧藨B謙恭,“李子鸞身為李姓子孫、大虞臣民,不過是做了份內之事,而且——”他話鋒一轉,“我衛王府勢單力孤,本也沒有把握能夠順利揭破閹黨的詭計,幸好晉王、魯王、禹王、梁王、中山王、淮南王、建平王各自率兵勤王,現正在城外五十里扎營?!?
眾人無不吃驚——這些都是李姓的旁支親王,當年祖上都曾追隨太祖征戰天下,是大虞的開國功臣,太祖準其爵位代代襲承。但自太宗繼位后,便給這些親王各自分了封地,并強令他們舉家遷往封地,無詔不得還京。
那些封地大多遠在千里之外,老晉王等當然不滿,但無論他們如何苦求,太宗就是不肯點頭。眾王無奈只得遵旨,有幾位年老或者身子不好的宗王就交代在了路上,這下他們可恨透了太宗的罔顧親情,甚至連太宗駕崩時都不肯回京奔喪。對太宗獨子李昌吉更加連面子功夫都懶得做了,熹宗這二十多年的詔令基本上到了藩地就是廢紙一張,熹宗恨得牙癢癢,卻也始終不敢動手對付這些藩王,一方面是顧及名聲,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這些藩王十分抱團兒,對李昌吉來說,不管拿哪個開刀,那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事兒。
沒想到這回竟會這么整齊的全部出動,還打著“勤王”的旗號......
不過大伙兒略微思索了下也就明白了,這自然是衛王父子的手腳,不知何時暗中聯絡了這些藩王,里應外合,不管有沒有宦官作亂,衛王府都是準備充分?。埨镏徊贿^倒霉正好撞人家刀刃上了!
眾人只覺冷汗順著脊梁往下淌——衛王父子這是想干什么?
易深自殿外匆匆而入,手捧一卷帛書,大聲道:“晉王、魯王、禹王、梁王、中山王、淮南王、建平王聯名上書,有要事奏請圣人!”
皇帝此時自然是看不了奏疏的,于是幾位宰相接過來,一目十行看完,面色大變,鄭省恩喃喃:“這......這如何使得......”
易深坦蕩蕩從張伯苓手中拿回帛書,當眾宣讀,原來是藩王聯名請求熹宗退位讓賢,擁立衛王李宗勉登基為帝,還細數了熹宗繼位以來的十大過,條條令人無法反駁。措辭激烈,態度堅決,且言明皇帝一日不允,眾王便一日不退兵。
諫議大夫荀護上前一步,怒道:“清河郡王這般行事,與閹黨又有何異?”
李梧不理,易深反唇相譏:“張里欲立吳王,好為自己所控。晉王等擁立的乃是衛王,衛王是何等樣人,荀大夫不會不知吧?如今陛下卒中難愈,但國不可一日無君——荀大夫,你以為該如何決斷?”
荀護答不上來,百官也都默然,但心中卻是明白的——天變了,大局已定。
元慶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熹宗下旨,稱病,禪位于衛王李宗勉。
李宗勉上表堅辭,言辭懇切,稱不敢領旨,且閉門不出。張伯苓、董萬啟等率文武百官齊集衛王府門前,跪求衛王以江山百姓為重,早日登基主政。李宗勉不忍,方才勉為其難答應下來。
元慶二十二年元月初五,大吉。李宗勉繼位大寶,號明宗,改年號光盛,是為光盛元年,明宗頒旨大赦天下,普天同慶。
光盛元年元月二十,熹宗李昌吉薨,明宗大慟,令輟朝七日,并親自為之舉哀。到了出殯入葬那日,明宗親自登上承武樓相送,望著柳車掩面慟哭。并親手為熹宗設祭,命百官送熹宗棺木至百里外皇家陵園入藏。明宗的哀慟悲傷之情感天動地,真是見者落淚,聞者動容,朝臣百姓無不心悅誠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