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
今日漢王羅浩收到了韓信傳回來的捷報,與蕭何和張良一樣,羅浩也沒想到戰爭會如此快就結束了。
“能如此快的結束戰爭,大王創造的“萬人敵”功不可沒。”
蕭何并非夸贊,而是實話:“有萬人敵,攻城時出其不意,快速破城,讓許多諸侯國的將領和貴胄都沒機會逃跑,全被俘虜了。”
張良說道:“大王,如今各諸侯國幾乎兵敗。接下來該布置下兵馬,如今近百萬兵馬是養不起的,還需不少兵卒解甲回鄉才是。”
這是加上俘虜和投降的兵馬,現在加起來有近百萬之數。
戰爭結束了,如何安排這些兵馬,如何收回兵權是當務之急。
處理不當,可能會引起一些人不滿,從而有叛變的可能。
漢王羅浩想了想,說道:“目前春耕時節還沒結束,我的意思是,先讓士卒們去幫助各地恢復春耕,搶種糧食。如此,百姓多少會有一些收獲,可以讓更多的人不會餓死……你們意下如何?”
讓士卒去幫助各地百姓耕種?
這種想法,蕭何和張良都是第一次聽說。
“大王仁慈,乃天下百姓之福。”
考慮之后,蕭何贊同道:“大王的兵馬是仁義之師,幫助百姓恢復耕種,提現軍民一家,肯定會受到百姓的愛戴。
除此之外,各郡國的官吏也要盡快安排,能用原來的官吏就用著,沒有的讓人去不缺,以最快的速度恢復耕種。”
張良心中已經在盤算如何進行,沒多久就有了初步的籌劃:“大王,可以讓王離,章邯各帶十五萬兵馬,前往齊地,趙地,代地,燕地……一方面維護穩定,另一方面幫助這些地方的百姓恢復耕種,同時適當的民屯和軍屯也可以進行。
命令韓信負責魏地,韓地,楚地,宋地的穩定,同時也幫助這個地方恢復耕種,施行民屯,軍屯等等事宜。”
張良說完,蕭何又補充道:“還有,新農具,新的耕種方法,要安排各地制作,推廣……大體上可以參照關中和漢中的做法。”
接下來,三人探討具體的事宜安排。
兩個時辰左右后,有了比較詳細的籌劃。
“子房,就辛苦你和曹參等人跑一趟,告知并監督各將領執行這一策略。”
羅浩對他們兩人說道:“丞相,負責統籌各地的糧食,安排各地的官吏,安撫各地民眾……盡快讓各地方恢復耕種,恢復平靜。”
他就繼續坐鎮咸陽,繼續訓練三萬禁衛軍。
蕭何和張良等人準備了半日,第二日一早便開始離開咸陽,前往函谷關外。
由橫刀營互送,輕裝簡從,快速趕路,七日后與韓信,章邯,王離等人匯合。
另一方面,戰敗被俘,或者投降的各諸侯國貴胄和一些將領被陸續押送前往咸陽,等待漢王羅浩的處置,其中包括項梁,項羽,彭越,季布,英布,虞姬,虞子期,龍且,張耳,田橫等等名將。
接到新的命令,韓信等人很意外,甚至有些抵觸情緒,但最終都選擇了執行。
本來,戰爭結束,漢王羅浩可以稱帝,將士們跟著封賞的,可是沒想到漢王羅浩不急,先讓他們前往各地幫著困難的百姓種地,或者選擇一些地方進行軍屯。
軍屯的事情主要有張良和曹參在處理,按照事先的籌劃,選擇了幾個地方進行軍屯。
第一地方是滎陽一代,由周勃領十萬兵馬駐扎在這里,幫助百姓耕種的同時進行軍屯。
第二個地方是在云中郡,雁門郡,代郡一代駐軍,進行軍屯,由章邯負責。
第三個地方是齊地,有王離負責。
第四個地方是泗水郡和九江郡一代,有韓信負責。
……
經過近兩個月時間,各地春耕結束。民屯,軍屯也告一段落。
按照計劃,章邯留守雁門郡,領十萬兵馬。王離留守齊地臨淄,領十萬兵馬。韓信駐守九江郡,領十萬兵馬。周勃駐守滎陽,領十萬兵馬。張良帶著二十萬兵馬返回咸陽。
如此一來,就是六十萬兵馬。剩下的三十多萬兵馬,其中一半多是俘虜和投降的士卒,讓他們解甲回鄉。這三十多萬兵馬,多是老,幼,傷,殘,家中獨苗,特意挑選出來,放他們回家。
也是提現漢王的仁慈,贏得不少民心。
接下來,各軍又整頓兩個月。時間到了公元前207年,農歷七月下旬。
羅浩已經年滿十八歲。
咸陽宮。
漢王羅浩,正在與蕭何,張良商量稱帝和封賞有功之臣的事情。
轉眼間,羅浩快被推上皇位了,成為大漢的開國皇帝,這個世界的華夏第三位皇帝。
“丞相,軍師,稱帝一事,寡人聽你們的安排。”
羅浩對蕭何和張良說:“不過,對有功之臣封賞,寡人不準備封王,按照秦的二十等爵進行封賞。”
蕭何和張良感到意外。
“不封王,最高封侯?”
蕭何有些擔心:“大王,恐怕難以安人心……”
張良打斷蕭何的話:“丞相,大王考慮的不僅是封侯封王之事,而是關乎國本。”
說著,他看向羅浩,恭敬道:“大王,是認同秦的郡縣制吧。怕封王,有了諸侯國,擔心將來大漢會因此而走向分裂,就像東周開始施行分封后,就已經是名存實亡了。”
張良把羅浩看得更為透徹,知道羅浩想要一個完整統一的國家。
“知我者,子房也!”
羅浩點頭道:“一旦冊封王,將大漢劃分為諸國,那我們的統一還有什么意義?
分封諸侯國,并不能安人心。相反,有了諸侯國,誰能保證他們或者他們的后代不會貪得無厭……到時候,又是春秋戰國的形勢,大漢名存實亡,各諸侯國之間征伐不斷。
寡人的打算是,不僅有功之臣不能封王,就是將來寡人的兒孫也不可封王。
要想封王,只有死后,而且不能世襲罔替。寡人打算追封大哥劉邦為關中王,大漢的第一個王,時代由大漢供奉,名垂青史。”
話雖然直白,但有道理,讓蕭何沉思。
最終,蕭何說道:“此事,還需要探探其他人的意思。從長遠來看,臣是贊同大王的,只是天下剛定,有的人可以封王而不封,恐怕會生變。”
“為了大漢的長久安定,寡人認為長痛不如短痛,相信兄弟們都能理解。”
羅浩肅然道:“寡人不想現在封王,將來又不放心,再將各王一一誅殺。”
蕭何,張良心里一寒,這種事情還真有可能發生。
“此外,不封王的事情先不要向外透露,等各將領來到咸陽后,寡人親自跟他們說。”
羅浩不介意來一次杯酒釋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