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讀友南《履拾典藏》有感
實踐與采風活動集專業教學、體驗生活及社會實踐于一體,將課堂與課外、學校與社會有機融合,旨在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是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東晉時期的大學問家謝赫在他的《古畫品錄》中提出中國繪畫“六法”,“六法”的基礎和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唐代畫家張藻對其思想進行最好的繼承與概括,提出藝術創作理論“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明確現實是藝術的根源,強調藝術家應當師法自然。也就是說要想學好藝術繪畫,不僅要向書本學習,更要向大自然、向社會學習。所謂“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內心的感悟,在自然界中用心、用眼、用手去體驗和探究,感悟演化,從而得到美的法則、美的規律和表達美的技能和技巧。歷史發展到今天,作為培養高等藝術設計人才的大學藝術教育,更應從歷史文化中汲取精髓,以創新的思維和方法進行研究和探索。
當前,國內高等教育的各類教材和工具書豐富多彩,而專門去研究藝術設計專業實踐和采風教學的書還不多,或許是藝術設計專業的實踐與采風教學還沒有引起教育者的注意。可喜的是,嘉興學院設計學院郭友南老師在這個方面有所思考,查閱了有關藝術實踐教學的文獻與檔案,對藝術教學與實踐進行了較長時間的探索和研究,把多年藝術設計實踐與采風教學活動的經驗、體會進行整理,收集了近十年的實踐、實習、采風的資料,對這門課程的教學、學生的專業學習和成長將產生至關重要的作用,為藝術設計專業實踐與采風教學奠定了實踐與理論基礎。本書有二十余萬字及461張圖片,圖文并茂,文風清新,既有很好的應用參考價值,又是藝術設計類專業從事實踐教學的工具書。該書用文圖詮釋了“藝術源于生活”。采風實踐教學活動是藝術設計專業基礎實踐性課程,是學生獲取知識、能力的必修課,也是教書育人、體驗生活、歷練品質和社會實踐的重要環節。學生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感受歷史文化脈絡,了解地域風土人情,是認識美、發現美,體驗美,創造美的好機會,是了解社會需求,尋求創新發展,激發學習動力的有效途徑。
總之,通過實踐與采風活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被激發調動起來,他們將在采風中獲得的設計靈感變為自己的素材,從而使設計構想更加豐富多彩,設計方法更加多樣靈活。由此來看,實踐與采風不但可以培養高層次的藝術設計人才,還能為學生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2017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