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裝紙樣設計(第3版)
- 劉東
- 8756字
- 2020-07-24 18:19:31
第三節 人體測量與號型標準
一、測量要領和方法
服裝紙樣設計通常根據所需的服裝標準來獲得必要尺寸,它是理想化的,工業化生產更無須進行個別的人體測量。但是,作為服裝設計人員,人體測量是必不可少的知識和技術,而且要懂得服裝標準中規格和參考尺寸的來源、測量的技術要領和方法,這對一個設計者認識人體—結構—服裝的構成過程是十分重要的。這里所講的測量是針對服裝設計要求的人體測量,一方面這種測量標準要和國際服裝測量標準一致;另一方面它必須符合紙樣設計原理的基本要求,只是這種測量工作是由紙樣設計者完成并使用測量尺寸的。作為定制服裝的紙樣設計,就更顯出它的優越性,但需要對被測者進行認真細致的形體觀察和測量,獲得與標準體型的差異尺寸。
1.測量要領
(1)凈尺寸測量。凈尺寸是確立紙樣基本結構的主要參數。為了使凈尺寸測量準確,被測量者要穿緊身的衣服。凈尺寸的另一種解釋叫內限尺寸,即各尺寸的最小極限或基本尺寸,如胸圍、腰圍、臀圍等圍度測量都不加放松量;袖長、褲長等長度原則上并非指實際成衣的長度,而是這些長度的基本尺寸,設計者可以依據內限尺寸進行設計(或加、或減)。凈尺寸的測量還需要結合款式造型的要求,重點部位尺寸要多測量幾次。
(2)定點測量。定點測量是為了保證各部位測量的尺寸盡量準確,避免憑借經驗猜測。例如,圍度測量先確定測位的凸凹點,然后作水平測量;長度測量是有關各測點的總和,如袖長是肩點、肘點和尺骨點的連線之和。
(3)厘米制測量。測量者所采用的軟尺必須是厘米制,以求得標準單位的規范和統一。切忌使用市尺制,國際上還有英寸單位被普遍使用,通常使用于外單生產。英寸和厘米(cm)之間的轉換是:1英寸=2.54cm。
2.測量方法
在測量圍度時,左手持軟尺的零起點一端緊貼測點,右手持軟尺水平繞測位一周,記下讀數。其軟尺在測位緊貼時,其狀態既不脫落,也不使被測者有明顯扎緊的感覺為佳。長度測量一般隨人體起伏,并通過中間定位的測點進行測量。
二、人體主要基準點和基準線
1.人體的主要基準點
在測量人體尺寸前,必須對人體與服裝結構相關的點與線有深入的了解。圖1-6為人體的主要基準點。
圖1-6
(1)頸側點:是頸側線與頸根圍的交點。
(2)肩點:位于人體的肩關節處。
(3)前頸點:位于人體前中線的頸、胸交界處。
(4)前腋點:位于胸部與手臂的交界處。
(5)腋下點:位于腋下最低處。
(6)胸高點:乳頭所在的位置。
(7)腰側點:位于腰側部中央。
(8)前肘點:位于手臂肘關節前中央。
(9)前腰點:位于前腰部中央。
(10)臀側點:是臀圍線與體側線的交點。
(11)前手腕點:位于手腕部的前端中點。
(12)后手腕點:位于手腕部的后端中點。
(13)會陰點:位于兩腿的交界處。
(14)膝蓋點:位于膝關節的前端中央。
(15)后頸點(頸椎點):位于后中線的頸、背交界處(第七頸椎骨)。
(16)肩胛點(背高點):位于背胛骨最高點處。
(17)后腋點:位于背部與手臂的交界處。
(18)后腰點:位于后腰部中央。
(19)后肘點:位于手臂肘關節后中央。
(20)臀高點:位于臀部最高處。
(21)踝骨點:位于踝骨外部最高點。
2.人體的主要基準線
人體體表的基準線是人體各曲面的交界線,反映體表的起伏狀況,是確定紙樣結構線條的主要依據。圖1-7是人體的主要基準線示意圖。
(1)小肩線:頸側點至肩點的線條。
(2)臂根圍線:繞手臂根部一周的線條。
(3)胸寬線:左右前腋點之間的直線距離。
(4)胸圍線:經胸高點水平繞人體一周的線條。
(5)前中線:從前頸點起,經前胸中點、前腰中點至會陰點的線條。
(6)上身長線(腰節線):從小肩線中點開始,經胸高點至腰圍線的線條。
(7)腰圍線:水平繞腰部最細部位一周的線條。
(8)腰長線:腰圍線與臀圍線之間的直線距離。
(9)手腕圍線:繞手腕一周的線條。
(10)臀圍線:水平繞臀部最豐滿處一周的線條。
(11)襠深線:經過會陰點的水平線。
(12)大腿圍線(髀圍):繞大腿最粗位置一周的線條。
(13)腰至膝線:腰圍線至膝圍線之間的直線距離。
(14)膝圍線:水平繞膝蓋部位一周的線條。
(15)踝圍線:水平繞腳踝部位一周的線條。
(16)頭圍線:水平繞頭部最寬部位一周的線條。
(17)頸圍線:繞頸部喉結處一周的線條。
(18)頸根圍線:繞頸根底部一周的線條。
圖1-7
(19)肩寬線:在背部連接兩肩點的直線。
(20)袖窿深線:頸根圍線與經腋下點下方2cm處水平線間的直線。
(21)背寬線:在背部連接兩臂根圍線中點的水平直線。
(22)上臂圍線:在腋下點處,繞上臂最粗部位一周的線條。
(23)背長線:連接后頸點與后腰點的直線。
(24)肘圍線:手臂自然下垂時,繞手臂肘關節處一周的線條。
(25)后中線:從后頸點起,經后腰中點至會陰點止的線條。
(26)體側線:從腋下點起,經腰側點、臀側點至腳踝點的人體側面中央線條。
(27)中腰圍線(上臀圍線):在腰圍線和臀圍線中間位置水平繞一周的線條。
(28)腰圍高:腰圍線至地面的線條。
(29)頸椎點高:頸椎點至地面的線條。
(30)身高:頭頂至地面的線條。
三、女裝尺寸測量
對人體進行尺寸測量時,測量者應站在被測者的側面,被測者要自然站立。
1.圍度尺寸測量
(1)領圍:在喉結下2cm處繞脖頸一周的尺寸,如圖1-8所示。
圖1-8
圖1-9
(2)頸根圍:經過后頸點(第七頸椎骨)、左右頸側點和前頸點圍量一周的尺寸,如圖1-9所示。
(3)胸圍:在胸部經過胸高點水平量取一周的尺寸,軟尺要保持水平狀態,如圖1-9所示。
(4)上胸圍:在胸高點上方約4cm處圍量一周。由于受雙臂的影響,軟尺不必處于水平狀態,如圖1-9所示。
(5)前后胸線:是指將胸圍在左右側縫處分為前后兩部分尺寸,側縫的具體位置由款式決定。這兩個尺寸也可以在確定側縫位置后直接量度。
(6)高腰圍:在胸圍稍下部位水平圍量一周的尺寸。具體位置可由款式決定,如圖1-10所示。
(7)腰圍:在腰部最細位置水平圍量一周的尺寸,如圖1-10所示。
(8)上臂圍:在手臂最粗位置圍量一周的尺寸,如圖1-10所示。
(9)手腕圍:在手腕關節處圍量一周的尺寸,如圖1-10所示。
(10)手掌圍:五指自然并攏,軟尺繞手掌最寬位置量一周的尺寸,如圖1-10所示。
(11)臀圍(坐圍):在臀部最豐滿位置水平圍量一周的尺寸,如圖1-10所示。
(12)大腿圍(髀圍):水平圍量大腿最粗位置一周的尺寸,如圖1-10所示。
(13)膝圍:經膝蓋點水平圍量膝部一周的尺寸,如圖1-10所示。
圖1-10
(14)踝圍:經踝骨點水平圍量腳踝一周的尺寸。
2.長度尺寸測量
(1)胸距:水平量取兩胸高點之間的距離,如圖1-10所示。
(2)全身長:由前頸點分別過高腰圍線、腰圍線、膝圍線至地面的垂直距離,也是前中線的位置,如圖1-11所示。
(3)肩點至胸高點:測量肩點至胸高點之間的直線距離,如圖1-11所示。
(4)前身長(腰節長):由小肩線中點起,經胸高點至腰圍線的垂直距離,如圖1-11所示。
(5)后身長(后腰節長):由側頸點至后身腰圍線的直線距離,如圖1-12所示。
(6)肩點至后腰中點:測量肩點至后腰中點間的直線距離。
(7)背長:后頸點至腰圍線的垂直距離,如圖1-12所示。
(8)后長:后頸點至服裝(上衣或裙子)下擺的長度。
(9)總肩寬:左右肩點之間的距離,如圖1-12所示。測量時,軟尺應保持水平。
(10)背寬:左右后腋點間的距離,如圖1-12所示。后腋點指雙臂自然下垂時與軀干在腋部所形成的夾縫后頂點。
(11)肩點至后腰中點:測量肩點至后腰中點間的直線距離,如圖1-12所示。
(12)側縫長(脅下長):由腋下點至腰線的距離,可借助直尺量,如圖1-12所示。
(13)袖長:由肩點量至手腕處的尺寸,量度時將手臂彎曲至90°角,軟尺繞過后肘點,如圖1-12所示。
(14)袖山高:雙手自然下垂,用橡皮圈水平套住上臂最高處,在手臂側面量度肩點至橡皮圈的距離,如圖1-12所示。
(15)腰長:量度腰圍至臀圍的垂直距離,如圖1-12所示。
(16)股上長:腰圍線至臀股溝的距離。被量度者需端坐在椅子上,量取腰側點至椅面的垂直距離。
(17)褲長:腰側點至膝部、踝骨外側凸點的垂直距離,如圖1-12所示。
圖1-11
圖1-12
四、男裝和童裝尺寸測量
1.男裝尺寸測量
男裝尺寸的量度比女裝要簡單一些,主要量度部位如圖1-13所示。
(1)身高:頭頂至地面的垂直距離。
(2)全身長:后頸點至地面的垂直距離。
(3)背長:被測量者端坐在椅子上,量后頸點至椅面的垂直距離。
(4)袖長:從肩點經后肘點至手腕的距離。
(5)外側縫:腰圍線至地面在體側位置的垂直距離。
(6)胸圍:在胸部經胸高點水平圍量一周的尺寸。
(7)領圍:在喉結下方2cm處,經后頸點圍量一周的尺寸。
(8)總肩寬:左右兩肩點之間的水平距離。
(9)腰圍:在腰部最細處水平圍量一周的尺寸。
圖1-13
(10)臀圍:在臀部向后最凸出部位水平圍量一周的尺寸。
2.童裝尺寸測量
測量兒童尺寸時,在腰圍線的位置上用一條細繩作標記,然后量度各部位的尺寸,量度時必須在自然站立的狀態下進行,如圖1-14所示。
(1)身高:從頭頂部直至腳底的垂直尺寸。
(2)胸圍:由腋下點經過胸部最厚處水平量度一周的尺寸。
圖1-14
(3)腰圍:水平圍量腰部一周的尺寸。
(4)臀圍:臀部最豐滿處水平圍量一周的尺寸。
(5)后背寬:在背部水平量度左、右腋下點的距離。
(6)領圍:量度頸根圍的尺寸。
(7)小肩寬:頸側點至肩點的距離。
(8)上臂圍:從肩點至肘點的中間處圍量一周的尺寸。
(9)手腕圍:圍量手腕一周的尺寸。
(10)袖窿深:后頸點至胸圍線的垂直距離。
(11)背長:后頸點至腰圍線的垂直距離。
(12)腰長:腰圍線至臀圍線在后中線的垂直距離。
(13)全身長:后頸點至地面的后中線的垂直距離。
(14)腰至膝圍:腰圍至膝圍在后中線的垂直距離。
(15)股上長:被量度者需端坐在椅子上,量取腰側點至椅面的垂直距離。
(16)內側縫:褲襠底部至地面的距離。
(17)袖長:量度時手臂叉腰,由肩點經后肘點至手腕的長度。
(18)頭圍:圍量頭部最大部位一周的尺寸。
(19)垂直軀干圍:從肩的中部向人體后背量度,繞過褲襠底部,經腹部、胸部回至肩部中點的尺寸。
五、服裝規格及參考尺寸
我國第一部《服裝號型》國家標準誕生于1981年,由國家技術監督局正式批準發布實施。為研制我國首部《服裝號型》標準,國家輕工業部于1974年組織全國服裝專業技術人員,在我國21省市進行了40萬人體的體型調查,其對象包括農民、輕、重工礦企業及商業、機關、文藝、衛生、街道居民、大專院校、中小學生、幼兒園、托兒所等的各類人員。其年齡對象為:1~7歲的幼兒占10%,8~12歲的兒童占15%,13~17歲的少年占15%,成人占60%。調研測量了人體的17個部位,測量數據以人體凈體的高度、圍度數為準。調研所得的數據由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匯總,從17個部位數據中男子選擇12個,即上體長、手臂長、胸圍、頸圍、總肩寬、后背寬、前胸寬、總體高、身高、下體長、腰圍、臀圍;女子增加腰節高和后腰節高,為14個部位的數據。這些數據經整理、計算,求出各部位的平均值、標準差及相關數據,制定了符合我國體型的服裝號型標準。
第一部《服裝號型系列》標準經過十年的宣傳和應用,又增加了體型數據,于1991年批準發布,標準代號為:GB1335.1—1991《服裝號型》國家標準。1991年發布的《服裝號型》使用7年以后又作了修改,這就是GB/T1335.1—1997《服裝號型男子》,GB/T1335.2—1997《服裝號型女子》和GB/T1335.3—1997《服裝號型兒童》三個服裝號型標準。服裝號型國家標準自實施以來對規范和指導我國服裝生產和銷售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我國批量生產的服裝的適體性有了明顯改善。十余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國人口的社會結構、年齡結構在不斷變化,消費者的平均身高、體重、體態都與過去有了很大區別,人們的消費行為和穿著觀念也在發生轉變,原有的服裝號型已不能完全滿足服裝工業生產和廣大消費者對服裝適體性的要求,必須加以改進和完善。修訂服裝號型國家標準并完善相關應用技術將對我國的服裝貿易起到了積極地推動和保護作用。
1.我國的服裝尺寸規格我國最新修訂的“服裝號型國家標準”日前已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發布。GB/T1335.1—2008《服裝號型男子》和GB/T1335.2—2008《服裝號型女子》于2009年8月1日起實施。GB/T1335.3—2009《服裝號型兒童》于2010年1月1日起實施。
現代服裝工業生產中,必須使用標準統一的服裝尺寸規格。尺寸規格不僅是批量生產服裝時規格設定的依據;也是消費者選購合體服裝的標識;同時還是服裝質量檢驗的重要項目之一。尺寸規格表按其用途通常分為兩類,即實際尺寸表和成衣尺寸表。實際尺寸表由測量人體后所得數據匯總而成,如國家頒布的統一號型標準就屬于這一類,它是紙樣設計的尺寸來源依據;成衣尺寸表是測量成衣主要控制部位尺寸所得的尺寸表,如服裝質量檢驗尺寸表等,是衡量成衣尺寸是否符合要求的依據。
服裝號型系列是服裝在設計、生產和選購時的依據,并以國際通用凈尺寸表示。號表示人體總高度,表示服裝長度的參數;型表示凈體胸圍或腰圍,表示服裝圍度的參數,均取厘米數。根據人體胸圍與腰圍之間的差數大小,將人體劃分為Y、A、B、C四種類型(Y——寬肩細腰,屬扁圓形體態、A——正常,屬扁圓形體態、B——偏胖,屬圓柱形體態、C——胖,屬圓柱形體態)。兒童服裝號型無體型之分。有關體型分類的代號及其胸腰差范圍見表1-3。
表1-3 體型分類代號及范圍
(1)號型標志:服裝成品上必須要有號型標志,其表示方法為號的數值寫在前面,型的數值寫在后面,中間用斜線分隔。型的后面再加標示體型分類代號。例如,男子上裝:170/88A,表示服裝適合于身高在168~172cm之間,凈胸圍在86~89cm之間的人穿著,“A”表示胸圍與腰圍的差在12~16cm之間的體型。又如,女子下裝:160/68A,表示該號型的褲子適合于身高在158~162cm,凈腰圍在67~69cm之間的人穿著,“A”表示胸圍與腰圍之差在12~16cm之間的體型。兒童沒有體型分類,兒童上裝:145/68,表示:號(身高)/型(凈胸圍);兒童下裝:145/60,表示:號(身高)/型(凈腰圍)。
(2)成人號型系列:把人體的號和型進行有規則的分檔排列,即為號型系列。號的分檔為5cm(130cm以下兒童分檔為10cm),型的分檔為4cm、2cm。把號的分檔和型的分檔結合起來,分別有5·4系列和5·2系列,其寫法為號的分檔數寫在前面,型的分檔數寫在后面,中間用圓點分開,不能寫成5—4系列或5/4系列。號的分檔是指人體身高的分檔,不是服裝規格中衣長或褲長的分檔。以5·4系列為例:表示號的分檔為5cm,型的分檔為4cm,即:號(人體高):160、165、170、175、180等,型(人體的圍):80、84、88、92、96等。
(3)兒童的號型系列:兒童服裝中的7·4與7·3系列,用于身高52~80cm的嬰兒,指身高以7cm分檔,胸圍以4cm分檔,腰圍以3cm分檔。兒童服裝中的10·4與10·3系列,用于身高80~130cm的兒童,指身高以10cm分檔,胸圍以4cm分檔,腰圍以3cm分檔。兒童服裝中的5·3與5·4系列,用于身高在135cm以上的男童和女童,指身高以5cm分檔,胸圍與腰圍分別以4cm和3cm分檔。
(4)控制部位:控制部位數值是“標準”的主要內容之一,它和“號型系列”組成一個整體,是設計服裝規格的依據。在長度方面的控制部位有:身高、頸椎點高、全臂長、腰節高。在圍度方面的控制部位有胸圍、腰圍、頸圍、臂圍、總肩寬。“服裝規格”中的衣長、袖長、胸圍、領圍、總肩寬、褲長、腰圍、臀圍等,就是用控制部位的數值加上不同放松量而制定的。為了方便使用,一般可用“號型”中號的百分率加減放松量來確定衣長、袖長、褲長規格。用“型”加放松量來確定胸圍、腰圍規格。而領圍、總肩寬、臀圍的數值再加上放松量為服裝圍度規格。表1-4~表1-14是成年男女和兒童多種體型控制部位的數值(選自GB/T1335.1—2008《服裝號型男子》、GB/T1335.2—2008《服裝號型女子》和GB/T1335.3—2009《服裝號型兒童》)。
2.日本的服裝規格尺寸
日本的服裝規格尺寸是參照日本工業規格(JIS)制定的,它的特點是以標準人體測量的凈尺寸為基礎。在女裝規格中分普通、特殊和少女三種規格(表1-15),男裝以胸腰落差作為劃分體型的依據,分為Y、YA、A、AB、B、BE、E七種體型,其中Y型胸腰落差定為16cm,以后每種體型落差依次減少,到E型則是指胸腰落差為零。在此章節男裝規格只列出常規體型A型的系列號型(表1-16),其他系列需要時可查詢相關書籍。
然而,在日本眾多的服裝企業和設計部門,為了樹立各自的“形象和風格”,都不愿束縛于統一的規格。往往是在參考JIS的基礎上制訂出自己的標準和規格尺寸,較成熟和具代表性的有文化式和登麗美式(表1-17)。文化式的規格以S、M、ML、L、LL表示小、中、中大、大、特大的系列號型,這種規格系列同國際成衣標準相吻合。登麗美式規格只用大、中、小表示。從表中可以發現,文化式的三圍比例的差數小,而登麗美式的差數大。這說明文化式適合于大眾化的標準,首先是規格較全,其次是尺寸比例接近實體。而登麗美式發揮了個性表現的優勢,規格尺寸的比例更為理想化。可見利用規格本身也有個性發揮的余地,這對設計者來說,在尺寸設計上是很有啟發性的。
3.英國的服裝規格尺寸
英國的服裝規格尺寸由英國標準研究所提供,與日本的文化式女裝規格相似,但它的規格等級更全、更多,用數字表示。規格號所對應的關鍵尺寸靈活,提高了選購的機會。在英國女裝規格中,除了表示圍度的等級和浮動范圍外,它還對身高的等級進行了概括的劃分。一是身高不超過160cm的婦女,在規格號后面標出“S”;二是身高超過170cm的婦女,在規格號后面標出“T”;一般身高則不作任何標記。在英國常用的傳統女裝規格是12號、14號及16號三種。英國標準研究所建議把16號作為適合服裝廠生產的中等規格,其臀圍是100~104cm,胸圍是95~99cm,取其中尺寸的平均值,就得出中等規格,上下分別推出等級系列,就完成了作為任何一種服裝紙樣設計的參考尺寸(表1-18)。這個女裝系列規格表屬于英國標準尺寸亦符合歐洲標準,更確切地說,它更適合體型發育成熟的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婦女。
英國男子標準人體服裝規格是指35歲以下,身高在170~178cm之間的尺寸,身高分檔數值為2cm,胸圍分檔數值為4cm,腰圍、臀圍分檔數值為4cm(表1-19)。
4.美國的服裝規格尺寸
美國的服裝規格尺寸表中,女裝規格分類詳細,主要分為四個系列:一是女青年規格系列,它適于年輕苗條的體型;二是成熟女青年規格系列,這個規格屬于女青年中較豐滿而身高較矮的體型;三是婦女規格系列,是中年婦女的體型標準;四是少女規格系列,它與青年規格相比屬于小比例,適合于年輕、矮小、肩較窄但胸部較高、腰較細、發育良好的女性。男女服裝規格見表1-20、表1-21。
表1-20、表1-21中胸圍的基本尺寸為凈胸圍加6.4cm的放松量;腰圍的基本尺寸為凈腰圍加2.5cm的放松量,胸腰的兩個基本尺寸之差就是基本紙樣胸乳省量。臀圍的基本尺寸為凈臀圍加5.1cm的放松量。根據這種尺寸特點,在制作基本紙樣時,無須考慮三圍的基本放松量。
總之,無論是日本、英國,還是美國的服裝規格和標準尺寸,不管采用什么形式和表達方式,其基本原則是一致的,即規則表不對單一成品進行任何尺寸規定。國際成衣標準規格也正是依據這一基本要求制定的,因此,上述的規格表和參考尺寸對任何一種服裝設計都適用。同時,與國際成衣標準規格配合使用,就可以設計出國際范圍流通的成衣制品。要順利和有效地進行紙樣設計,必須正確運用上述尺寸表中的主要部位尺寸制作出基本紙樣,其他部位尺寸可作為參考尺寸用。
表1-4男子5·4、5·2Y號型系列控制部位數值單位:cm
表1-5男子5·4、5·2A號型系列控制部位數值單位:cm
表1-6男子5·4、5·2B號型系列控制部位數值單位:cm
表1-7男子5·4、5·2C號型系列控制部位數值單位:cm
表1-8女子5·4、5·2Y號型系列控制部位數值單位:cm
表1-9女子5·4、5·2A號型系列控制部位數值單位:cm
表1-10女子5·4、5·2B號型系列控制部位數值
表1-11女子5·4、5·2C號型系列控制部位數值單位:cm
表1-12身高80~130cm兒童控制部位數值單位:cm
表1-13身高135~160cm男童控制部位數值單位:cm
表1-14身高135~155cm女童控制部位數值單位:cm
表1-15日本女裝規格表單位:cm
表1-16日本男裝規格表單位:cm
表1-17日本新女裝規格和參考尺寸表單位:cm
表1-18英國女子標準人體服裝規格表單位:cm
續表
表1-19英國男子標準人體服裝規格表單位:cm
表1-20美國女裝規格及參考尺寸單位:cm
續表
表1-21美國男裝規格和尺寸參考表單位:英寸
本章要點
服裝紙樣設計也就是服裝的結構設計。服裝紙樣設計是根據人的體型特征,分析服裝結構的立體構成和平面裁剪的科學。它涉及的知識面很廣,包括人體解剖學、人體測量學、服裝設計學、服裝材料學、服裝衛生學、服裝工藝學和美學等相關學科的內容。它與服裝款式設計、工藝制造共同構成了現代服裝工程,是服裝制造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一方面,紙樣設計是款式設計的延伸和完善,是將款式設計的思想及形象思維結果轉化成服裝平面結構圖的工作過程,它將服裝的立體造型分解成平面的衣片形狀,揭示服裝各個部位之間的關系,并可以對款式設計中不合理的部分進行科學修改,使服裝的造型趨于完美,是款式設計的再創作、再設計;另一方面,紙樣設計又是服裝工藝制作的前提和準備,為服裝的工藝制作提供了全面、科學的裁片、數據和制作指引。因此,服裝的紙樣設計在整個服裝生產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服裝紙樣的設計方法很多,主要有平面裁剪法和立體裁剪法兩大類。
服裝紙樣設計基礎主要了解繪圖工具及其在繪圖中的規范要求,同時了解工業樣板的類型,熟悉紙樣設計的結構設計依據、尺寸規格依據、面料依據等,掌握制板設計過程。
服裝紙樣設計通常根據所需的服裝標準來獲得必要尺寸,它是理想化的,工業化生產更無須進行個別的人體測量。作為服裝設計人員,人體測量是必不可少的知識和技術,而且要懂得服裝標準中規格和參考尺寸的來源、測量的技術要領和方法,這對一個設計者認識人體—結構—服裝的構成過程是十分重要的。
本章習題
1.從實用角度比較紙樣設計的平面裁剪法和立體裁剪法。
2.簡述點數法和原型法兩者的關系。
3.如何區別紙樣制圖符號中的細實線和粗實線?
4.經向號和順向號的符號如何畫,并指出其差異。
5.定形樣板的作用是什么?
6.解釋服裝號型的標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