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典女裝紙樣設計與應用(第2版)
- 孫兆全
- 16字
- 2020-08-05 14:50:46
第一章 女裝結構與紙樣設計基本方法
第一節 女裝結構與紙樣設計基本概念
現代女裝造型呈多元化的特點,強調完美性,因此正確掌握女裝的結構特點及服裝紙樣構成基本概念非常重要。在結構設計中,要想把女性人體體積的準確性與現代女裝的造型特點結合好,除需要通過系統的理論學習之外,更重要的是結合具體的流行款式,進行實際紙樣設計方法的應用研究與練習,這樣才能較快地進入狀態,深入認識紙樣設計方法。
女裝與男裝有較大的區別,這是由女性人體的結構所決定的,另外女裝的款式造型較之男裝變化復雜,同時受時尚流行因素影響較大,其結構設計的方法也是在時時求新求變之中。因此充分理解女裝結構的科學性和相應的技術原則,才可能全面掌握女裝紙樣設計的理論和制板手段。
一、女裝結構設計
現代女裝強調要有完美的立體感,這是因為人體本身外形呈現的是既復雜又完美的一個形體,是由三維自由曲面構成的,具有復雜的體表結構,尤其在運動狀態下體表會有很大的變化。衣服包裹人體,是按照人體歸納了幾個大的主要形體部位進行理想化的設計。因此必須從人體工程的角度來科學地認識與分析人體,除了對人體結構外形狀態有了解外,還應增加對人體體積立體狀態的正確認識,才可能按照人體結構的特點展開服裝結構設計,使服裝真正符合人體體型。
在服裝結構設計中,除了通過長度測量各部位尺寸時對人體的體表曲面變化有直觀的了解外,還應采用三維計測方法,更深層次地了解人體最主要的橫截面的形狀及縱向部位的截面形狀,如頸部、胸寬部、胸圍部、腰部、臀部、大腿根部、上臂部等橫截面,及臂根部、軀干中部的臀襠部的縱向截面的形狀,通過這些截面能深入了解標準人體的體積及個體差、性別差和年齡差的特征。
從男女人體的橫截面對比圖(圖1-1)中不難看出男女人體橫截面確有不同,例如男體胸部截面呈長方形,上衣則必須按照其形狀來設計服裝的結構線,因此要想取得立體型,就要把衣片分割成前后左右幾個面來組成三維空間的立體服裝;再根據腰部的截面形狀,并通過胸腰差度關系,理解掌握縱向曲面變化規律,將多余的量準確地分散到各個邊線和角度中加以處理,獲得二維平面的結構圖,最終組成理想的上身立體型。

圖1-1 男女人體的橫截面
通過對上肢臂圍橫截面、臂根縱截面的深入了解,針對不同立體狀態的胳膊,可以利用袖山高、袖肥與袖窿設計出合理的立體感袖型。參照腰部、臀部及大腿根部的橫、縱截面形體關系,可以加強對下肢體型、形態的理解。這將對褲子結構線中的比例分配有較正確的認識。
因此在結構設計中,把握人體體積的準確到位是塑型的關鍵。無論何種裁剪方法,都必須對人體立體狀態有充分理解。只有加深對女式服裝造型的認識,才可能找到結構設計的正確途徑。
二、女性人體與服裝結構
女性體形平滑柔和,肩窄小,胸廓體積小,盆骨闊而厚,總體呈梯形。另外,女性肌肉沒有男性發達,皮下脂肪也比男性多,因而顯得光滑圓潤,整體特征起伏較大。由于生理上的原因,女性乳房隆起,背部稍向后傾斜,使頸部前伸,造成肩胛骨突出。由于骨盆厚,使臀大肌高聳,促成后腰部凹陷,腹部前挺,顯出優美的“S”形曲線。如圖1-2所示,即為標準女性人體的外形。

圖1-2 女性標準人體外形
從女體頸部、肩部、胸部、肋背、腹部和臀部的變化來看,變化最大的是肩部截面、胸部截面和臀部截面,這些部位的凸點最高,即人體穿著服裝時的支撐點,具有確定性,是結構設計的關鍵部位,是結構造型理論依據的要素位置點。這對服裝造型準確、合理、美觀的結構把握是至關重要的。
人由出生至成年有很大變化。童年時期頭大身小,下肢短上身長,其頭身的比例約為1:4;隨著年齡增長,身體不斷發育,全身的比例逐漸改變,主要是下肢在全身的比例增大,頭身比增至1:5、1:6,甚至1:7,1:7.5為成人標準體,另外胸圍、腰圍、臀圍比差均衡。符合國家號型體型標準狀態,其服裝結構制圖方法無論采用何種手段都較容易取得平衡。
(一)女裝胸部構成
女性人體乳胸部是上衣的造型基礎,為了更好地展現女性上半身完美的形體變化,必須加強乳胸的塑造,有意識地控制好上半身曲面厚度,這是因為女性人體總體曲面起伏都是圍繞這一中心展開的。因此胸部空間體量度的把握,人體與服裝之間空隙量的設計,是決定女裝基本型的關鍵。
禮服類的服裝由于對合體度有較高的要求,故胸部的造型及松量設計要非常嚴謹,必須依據特定人體形態和款式特點而制訂。例如旗袍類的禮服,造型貼體度非常高,因此胸凸省量的準確度與衣片之間的前后腰節差量關系就極其重要。對正常體而言,乳胸塑造得越高,在省量加大的同時需要加長前腰節尺寸,以保持上半身的結構平衡。相反,日常裝胸部空間量都比較寬松,乳胸塑造不要太高,在省量減少的同時,前腰節尺寸也需要減少,才可能取得結構平衡。這是因為服裝在包裹人體的時候有兩條線,一條是橫向圍度線即胸圍線,還有一條是縱向圍度線即前后腰節線。這兩條線要結合具體的款式,制訂相應的理想松量比差關系,由此產生一種完美的均衡節奏感,這一總體構成效果是女上裝結構基礎的關鍵。
(二)女裝肩背部構成
從塑造理想女性人體美的要求來看,結構設計中后背形態的完美構筑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人體肩胛骨的曲面結構復雜,但起伏節奏有序,是組成西式服裝形體美的一個主要方面。后背衣片樣板視肩胛骨為體積的中心點,由此通過肩胛省的正確處理(一般要采取分散轉省或隱藏省的工藝手段)而使后背部位產生立體、平伏、飽滿的體積感。背部的凸凹曲面變化、塑型的好壞,也是評價一件服裝款式造型是否完美的關鍵。背部牽扯運動機能的同時還決定著總肩寬的尺度,而女裝肩部的寬窄對款式外形起著控制整體造型的作用。
(三)女裝腰腹部構成
女體腰部截面呈橢圓形,是服裝上下裝結構中的關鍵結合部位,外形呈雙曲面狀態。上身結構的曲面、曲線都要圍繞腰腹部位的特點進行塑造。由于女裝款式變化復雜,腰部曲線的形態特征便成為構成款型的最重要方面。這就需要依據特定不同人體的體型進行綜合設計,而腰部省的合理設置是關鍵,其量與胸圍及臀圍的差值設計有關,要進行統籌規劃。腰腹部省由于牽扯人體的前、后、側等不同部位,因此需要有意識地根據款式特點強化、優化上下體各個不同曲面立體態勢,這也是結構設計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
女裝腰腹部結構設計一般是通過縱向十二條基礎省的分割線來實現,具體操作是根據不同款式要求,在結構設計中依據三開身或四開身的形式,將省量、省的位置、省長、省形準確分配,以便能通過結構處理將人體修飾到最佳狀態。
(四)女裝臀、胯部構成
女體骨盆相對男體寬而深,臀、胯部豐厚,女下裝根據這一結構特點與腰部結構相結合,主要圍繞臀、胯的體面關系塑造出不同的褲、裙型,另外襠部的形態特征對于褲子的外形及功能性處理非常重要,尤其是從前腰開始繞前下襠底再沿臀溝凹形線至后腰節所構成的U字形的圍襠狀態,不同的褲形有不同的變化。這條彎線中上部的橫向距離為腹臀部位的厚度,下部為橫襠的寬度,軀干下部的寬窄及大腿的粗細決定著兩橫向距離的尺寸。彎線底部的曲線前高后低、前緩后彎,這是由于坐骨低于恥骨的原因。彎線轉折深度取決于人體腰節至大腿根的深度,同時還要結合特定的褲形來決定上襠的深淺。
(五)紙樣與工藝構成
省的產生是源于將二維的布料置于三維的人體上,由于人體凹凸起伏圍度的落差比、寬松度的大小以及適體程度要求等決定了人體的許多部位呈現松余狀態,將這些松余量進行集約或分割處理,使之成為吻合人體形態的體面轉折線。省奠定了服裝設計師在服裝結構設計中,依據人體體型、服裝面料特征及服裝造型、款式設計要求,在衣片結構上設立工藝縫合部位及裁剪部位的基礎。
省不僅具有將服裝面料從平面轉化為吻合人體基本立體形態的功能,同時它也是服裝設計師實現服裝造型、款式設計以及重塑人體形態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省的構成包括省量、省形、省位、省長四個要素。其中省量是服裝為適合人體曲面、塑造人體體型輪廓所要處理的余量,省量的大小與位置的合適與否直接決定著服裝的造型輪廓與外觀特征。如腰省就是胸圍與腰圍的差量,省量的取值大小,由取省部位人體的圍度落差與服裝具體的塑型要求而定。
省的位置是服裝造型中最為活躍的因素,由省量起始點、省量消失點、省的邊緣線等要素控制。省量消失點指向人體前胸橫向力支點、乳胸凸點和后背橫向力支點、肩胛骨凸點等。考慮到人體的所有凸起部位均為尖端圓潤平和的形體,因而省終點通常會偏離體表的最高點一些。省量的起始點則可以分布在以造型部位的最高點為圓心的圓周上的廣泛區域內,通常取在衣片的外周輪廓線上,如胸省的起點可在腋下側縫線、袖窿弧線、肩縫線、領窩弧線、腰圍線、前中線上等。
省的形狀依據省所在的位置、部位、指向,根據服裝造型的需要、邊緣線的走向有不同的變化與調整,可以是丁字省、直線省、曲線形、弧線形、棗核形等。
省長依據所在起始點至凸點的距離而長短不等,但不論省的形狀與走向如何,必須確保對稱的兩條省的長度相等,這是考慮工藝制作的要求。省在工藝設計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服裝上的省或分割線是因人體的形態特征需要而設計的,其目的一是使服裝穿著適體的同時能活動自如,二是使服裝具有科學的符合人體體表的藝術結構,為工藝創造條件并與工藝結合達到實用與藝術的完美組合。設計省道或分割線時,可通過對設置的胸凸省、肩胛省及胸腰差所形成的基本省進行重新組合,方法是在新省道與原省道有交點的前提下,通過紙樣的剪開與移動而將省道設計在衣片的任何位置。正是運用了這種手法,才使得女裝在紙樣設計上有著千變萬化的藝術效果。
人體體表凹凸曲面極其復雜,僅靠紙樣難于塑造出完美的形體,很大程度上還要靠服裝結構紙樣設計中所形成的曲面破開線和省道邊緣線為工藝塑型提供相應條件,采用特定工藝手段即通過對邊緣線的熱塑處理(推、歸、拔燙工藝)或專用定型塑型機來完成,高級時裝還要經過精湛的覆襯、縫制、立體整燙等工藝技術處理手段,才能使塑型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六)成衣紙樣構成基本方法
成衣紙樣構成的方法有很多,從裁剪方式上可分為“平面裁剪”和“立體裁剪”兩大類。平面裁剪多用于批量生產的男女成衣,平面裁剪又可分為比例裁剪與原型裁剪。這也是本教材紙樣設計所采用的構成方法。
服裝結構設計經歷了原始立裁、平面比例裁剪、原型裁剪、現代立體裁剪、立體與平面相結合裁剪等過程。我國最早接觸的西式裁剪方法基本上是平面比例裁剪,至今仍被廣泛使用,所以也被稱為“傳統比例裁剪”,是一種實用的紙樣設計方法。
近十年來,隨著理論研究的深入,各種學術觀點相繼產生,表現在服裝結構設計方面認為比例裁剪太經驗化,不適應現代服裝造型的需要。其實比例裁剪、原型裁剪、立體裁剪是三種不同的服裝造型構成方法,至于哪種方法獲得的結構更理想,除了方法本身的適應性外更主要的還是看設計者對這種方法的研究深度,每一種方法都有一定的優點和不足。正確的做法是吸收各種方法的優點,避免局限性,建立一套更加科學、變化靈活的結構設計理論和實用方法。
比例裁剪的基本原則是以人體測量數據為依據,根據款式設計的整體造型狀態,首先制訂好服裝各部位的成品規格,例如上衣包括衣長、胸圍、腰圍、臀圍、總肩寬、領大、腰節、袖長、袖口等尺寸。然后根據成品規格各部位的尺寸,參照人體變化規律設計出合理的計算公式,上衣主要以胸圍的成品規格為依據,推算出前胸寬、后背寬、袖窿深、落肩等公式。領深、領寬一般也可參照成品規格尺寸進行推算,而構成人體體積的前胸省、后肩胛省,其省量根據所在位置大多采用經驗估量或參照胸圍尺寸用技術方法確定出來。
較定型的服裝像標準襯衫、西服、西褲及寬松式的夾克,特別是男士服裝中款式較規范的造型,其結構變化規律通過多年的應用,完全可以采用比較成熟的經驗公式,將立體的人體轉化成平面結構圖,再轉化為立體的服裝。在制板中構成衣片的結構線、塊面無不與人體的特征及造型的需要緊密結合,當然要真正較好地完成造型,滿足穿著的舒適性、功能性的各種條件,比例裁剪法還需要靠調整計算公式的經驗數值來完成。由于人體形態變化極為復雜,構成人體的體塊都是不規則體,所以必須尋找平面構成的規律,利用最簡潔的方法融合各部位的結構原理,通過深入理解服裝與人體之間的對應關系,如袖窿與袖山的配合關系、省和褶的構成變化規律、省的移位與變形、領子與領圍的配合關系等,反映出平面狀態下的衣片結構的準確性、結構的平衡性。
由于現代服裝較過去有著很大的不同,因此平面比例裁剪必須去除經驗裁剪的保守思想,將經驗性的感性知識上升為理論,改變比例裁剪多年來一直停留在感性與理性邊緣地帶的狀態,較好地發揮它的作用。
比例裁剪與原型法的最大區別在于樣板成型的過程。原型法是二次成型制圖,而傳統比例裁剪是一次成型制圖,故受其定型性的影響有局限性。本教材將在應用部分結合原型與立裁,力圖擴展比例裁剪的優勢,克服缺陷,最大限度地滿足現代服裝制板的需要。操作者要根據不同女時裝的特點決定不同的構成形式。
(1)服裝原型揭示了人體構造與服裝構成要素間的關系,也揭示了服裝造型與平面結構設計的關系和規律。原型制圖法是一種以人體為本的平面制圖方法,根據服裝款式的要求對原型紙樣進行結構以及放松量的調整,最終得到服裝紙樣。其特點為所需測量部位少,計算簡單并且數據可靠;制圖過程簡單,方法簡便易懂;能準確體現人體形態特征,穿著適應性強;結構變化邏輯性強,對款式的適應性強;適應成衣生產標準化、批量化的要求。
(2)原型是一種先進的制板技術,在服裝業發達的國家或地區均有相應的理論,例如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都有較成熟的原型及應用方法。尤其日本的原型流派很多,像文化式、登麗美式等原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體系。其中,文化式原型在長期教學和實際制板應用中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近期,日本文化女子大學研究出了新文化式原型理論,它建立在先進的人體測量基礎上,具有科學、精確以及與人體體型相吻合的特點,是我們可借鑒的經驗。
(3)原型是生成具體服裝紙樣的工具,可作用于單件或工業生產。中國人體體型由于地域和民族的跨度,差異性遠比日本人復雜,和西方人的差距則更大。在學習國內外的先進經驗的過程中,掌握原型的構成原理,確立適合中國人體細分化系統的各種基本紙樣,并通過分析建立起適應各類服裝結構設計所需要的簡潔、快速、準確的實用紙樣技術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服裝稱為人體的第二皮膚,因此紙樣設計的直接依據是人。人的客觀生理條件和主觀思想意識觀念因素決定了如何進行紙樣設計。客觀生理條件是指人的生理結構、運動機能等方面,這是關系紙樣設計的主要因素,原型必須以此為結構基礎;主觀思想意識觀念因素主要是指人的傳統文化習慣、個性表現、審美趣味、流行時尚等方面,原型也要最大限度地滿足這些要求。
(4)原型是通過解剖學研究影響人體外形的骨骼、肌肉、脂肪、人體體積、人體各部位的長、寬、高比例、空間及男女體型差異后結合現代流行服裝款式造型的風格、時尚要求而建立起的基本紙樣,它是靜態狀的人體基本立體結構的體現。
原型不是具體的服裝衣片,但它在研究了人體的結構、人體的動態及靜態特征、變化規律后,借助最科學簡潔的數學計算方法,將立體的人體主要部位數據化,確立出各服裝結構的關鍵部位。例如上衣的胸圍、前胸寬、后背寬、前后領寬、前后領深、肩斜度(落肩)、肩胛省、胸凸省等部位,這其中也包含對人體的基本修飾、矯正體型不足、美化外觀造型的處理。它的立足點是按服裝塑型的要求,在保持結構平衡與均衡的基礎上體現出人體的最佳立體狀態的形體美。
通過原型紙樣可以非常便利地根據服裝款式的變化需要,展開服裝結構的再設計,即通過原型所創造的塑型基礎,運用款式和造型線及胸腰差、臀腰差的省道處理,最終使服裝更完美地體現出人體體型。
因此,原型的構成及如何正確使用、利用原型是現代服裝技術研究的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