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裝工業導論(第2版)
- 郭建南
- 7707字
- 2020-07-31 17:12:24
第四節 中國時裝產業
一、中國時裝產業概述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已發展成為最大的時裝生產、出口和消費國,具備世界上最完整的產業鏈,最高的加工配套水平,在世界時裝市場中發揮著顯著作用。
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國內消費需求不斷擴大,是中國時裝業發展的根本動力。高素質的勞動力資源、完整的產業鏈、良好的投資環境以及不斷完善的各項配套改革,是中國時裝業發展的先決條件。市場化改革為中國時裝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中國迅速成為世界時裝領域最有活力的消費市場、最有吸引力的投資市場以及人才和設備等要素市場。同時,中國時裝業的國際化進程加快,資本多元化不僅吸收了大量海外投資,更帶來先進技術、管理、營銷方式和國際化經營經驗,國際一體化也促進了中國時裝原創品牌的提升和現代企業文化的發展。
目前,中國具有一定規模的時裝生產企業超過10萬家,時裝從業人員1000余萬人,其中70%以上為熟練工和技術工人,優秀的整體素質是強大時裝加工能力的基石。中國時裝產業集聚地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和東南沿海地區。目前,我國已形成以產品分類為特征的上規模的時裝產業集群50余個,產業集群的產品產量占全國時裝總產量的70%以上。廣東、浙江、江蘇、山東、福建是中國主要的時裝生產大省,五省產量占全國時裝總產量的80%。河南、江西、湖南等省份時裝產業近年來也發展迅猛。產業集群通過資源優化配置使用,實現了成本節約型的區域規模效應,時裝的集群化對行業的整體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中國時裝產業強大的競爭優勢還來自完整、貫通的產業鏈的支持,比如上游有強大的棉、麻、毛、絲等各類面料和各種輔料、配件的加工能力,下游有日臻完善的金融、物流體系等配套服務的保障,更有廣泛應用的信息化技術貫穿始終。
目前,中國時裝業正在進行新一輪的產業升級,全行業推行以“質量、創新、快速反應、社會責任”為核心的新型工業化戰略和品牌發展戰略,致力于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原創品牌,并著力培育國際型跨國集團。全行業正以創新為主導,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和吸收再創新能力,通過加快科技進步,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積極轉變增長模式,促進產業升級。
同時,中國時裝業也是一個開放型行業,是中國外資進入最早、運用外資最成功的產業之一。在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國際雙邊和多邊合作共贏已成為未來時裝業的主流趨勢。
目前,我國時裝行業總體形勢是產業面臨著結構調整和升級,內銷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并將成為發展重點。如何提高產品價值的品牌貢獻率和科技貢獻率,建設以質量為基礎、以創新為靈魂、以快速反應為活力、以社會責任為實現過程的“四位一體”的有良好品牌生態優勢的時裝品牌,將是未來時裝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二、中國時裝專業市場發展階段分析
中國時裝專業市場發展分為核心式、集群式、軸圈式和多級式四個階段。
(一)生產尋找市場階段(1979~1989年)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原有的“三級站”配給體制開始變革。小企業生產的產品通過集貿市場開展銷售,形成了時裝的馬路市場、集貿市場。這一階段是核心式,以一個核心市場為典型代表。
(二)產業支撐市場階段(1990~1999年)
隨著批發市場的發展,一些時裝生產企業開始進行時裝產業鏈式的合作,形成了時裝產業集群,并通過代理商、經銷商的模式推動了時裝市場的建立和完善,形成了時裝批發市場。這一階段是集群式,以幾個同類市場為典型代表。
(三)產業互動市場階段(2000~2009年)
由于時裝產業與時裝市場的同步提升,品牌商品和品牌時裝市場形成,時裝市場的集聚作用拉動時裝產業集群的規模不斷壯大,反過來,也促進了時裝市場的發展,形成了時裝專業市場。這一階段是軸圈式,以若干分區市場為典型代表。
(四)市場引領產業階段(2010~2019年)
中國時裝市場已進入新的十年,由于時裝市場產業鏈的形成、體驗經濟和網絡經濟的發展,時裝專業市場已不再是單純的物業提供商,而是轉變為綜合服務運營商,未來將逐步形成展貿市場和網貿市場。這一階段是多級式,以主體和分散融合為典型代表。近年來,中國時裝專業市場圍繞多級式商圈的形成,呈現出“雙重突圍”的景象。一方面,老牌時裝專業市場及商圈圍繞展貿和網貿市場的建設展開了一系列的轉型,尋找新的發展路徑;另一方面,新建時裝專業市場在產業新城和商貿綜合體領域進行了大膽拓展。以往單純的時裝批發類市場逐步成為傳統時裝商圈業態的補充,而時裝綜合體則伴隨著中國城市化和商業地產的快速發展,大多以幾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平方米的綜合體建筑形式,在業態上更加綜合,在功能上更加復合,成為時裝專業市場投資建設和創新發展的新趨勢。
中國時裝專業市場區域布局分為四級市場區域。第一級市場區域以產地型市場為主導,包括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上海五省一市,市場占有率為56%。第二級市場區域以集散型市場為主導,包括遼寧、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川、重慶、江西、安徽等,市場占有率為28%。第三級市場區域包括黑龍江、吉林、山西、陜西、內蒙古、甘肅、新疆。第四級市場區域包括寧夏、青海、西藏、廣西、云南、貴州、海南等。
三、科技創新支撐和推動中國時裝產業發展
2010年年底,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正式發布的《紡織工業“十二五”科技進步綱要》明確指出,“十二五”期間要“加強時裝企業信息化集成制造系統、大規模定制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加快高檔時裝原輔材料和制造技術的研發及產業化應用”,開展“中國服飾文化與時裝品牌戰略研究”,重點“推廣時裝企業自動化、數字化、信息化生產工藝技術”,包括“時裝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CAD)應用”、“計算機輔助制造系統(CAM)應用”、“計算機控制自動吊掛系統(FMS)”、“智能倉儲配送系統”和“射頻識別技術(RFID)應用”五項細分技術。
四、中國時裝產業國際競爭優勢的發展脈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紡織時裝工業一直是政府重點關注的領域。特別是1987年我國紡織工業進行戰略調整,從以國內市場為主轉為保證國內市場供給的同時,著重抓出口創匯。中國抓住了國際紡織時裝產業轉移的機遇,大力發展紡織時裝加工業,為日后世界紡織品時裝出口大國地位的確立創造了條件。此后,以出口創匯為目標,紡織品時裝出口貿易得到了快速發展。
1993年,我國紡織品時裝出口額較1986年增長了2.17倍。我國紡織品時裝生產能力和出口能力不斷增強,并成為我國第一大類出口創匯產品,為我國國民經濟建設提供了大量的外匯資金。
1994年,我國紡織品時裝出口額達355.5億美元,占全球紡織品時裝比例為13.2%,成為世界紡織品時裝第一大出口國。1995年1月1日,伴隨著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成立,WTO項下的《紡織品與時裝協定》(ATC)也隨即生效,長達30多年的進口配額制在10年內逐步取消,全球紡織品時裝貿易進入一體化發展階段。
2005年1月1日WTO《紡織品與時裝協定》的終止,更讓全球紡織品時裝貿易進入一體化發展階段,配額取消給中國紡織品時裝出口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產能得到充分釋放。
五、中國時裝業面臨的三大歷史機遇
(1)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加快了中國時裝業的國際化進程。
(2)新科技革命深入發展,加快了中國時裝業以采用高新技術為主要標志、以提高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產業升級進程。
(3)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又好又快發展,為中國從時裝大國變成時裝強國提供了最重要的內需支撐體系和內生動力。
六、中國時裝產業轉移的基本特征
(一)省內轉移
省內轉移仍是主流。比如蘇南企業到蘇北開發,粵南地區產業慢慢向粵北和東西兩翼發展,福建、浙江一些產業集群也向周邊擴散,省內的“內陸”地區成為我國時裝產業梯度轉移的第一站。
(二)東南沿海向中西部轉移
時裝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符合國家產業調整政策,得到中西部地區各級政府的大力扶持,在當前政策環境條件下能享受許多優惠政策。而且與海外轉移等其他轉移方式相比,有著文化環境優勢和市場優勢。
(三)向海外轉移
我國一部分紡織時裝企業把生產基地轉到東南亞地區。目前到越南、柬埔寨等地投資建廠的中國紡織時裝企業已近千家,到孟加拉國投資的也有百余家。這些企業通過加快國際化布局和跨國資源配置來規避貿易壁壘和降低生產成本。
(四)珠三角向長三角轉移
長三角地區已經成為目前我國時裝產業的核心區域。這一作為梯度轉移推行過程中的過渡形態將在未來幾年中保持其發展勢頭,發揮優勢企業進一步積蓄能量的作用。
(五)“反方向”轉移
一些時裝企業將自己的研發中心、營銷中心、公司總部從不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甚至是向發達國家轉移。國內承接這種轉移比較集中的大型城市有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廈門等。
七、中國時裝業的發展趨勢
(一)國際時裝產業從傳統產業向時尚產業嬗變
時裝產業由于其特有的人文價值,已經逐漸突破其原有的定義,而有了更多時尚產業的內涵和特征。時尚產業是典型的都市產業,跨越高附加值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產業界限,是多種傳統產業的組合。時尚產業涵蓋品牌、文化、設計、技術、傳播、服務等諸多要素,是文化與經濟、藝術與技術、品牌與服務的有效結合,主要體現在時裝與配飾產品上,包括時裝、鞋帽、箱包、首飾珠寶、眼鏡、手表等產品,這是傳統意義上的“時尚產品”,是狹義的時尚。而廣義的時尚產品遠遠超越時裝及配飾,還延伸到香水、化妝品、電子產品、汽車、家居用品、工藝品等各類消費品。對于狹義的、傳統的時尚產業來說,按當下的市場定位,國際時尚可分為頂級奢華時尚、中高檔成衣時尚與大眾快速時尚三大類。
十多年來,以颯拉(Zara)、H&M、優衣庫(Uniqlo)為代表的量販式快速時尚品牌在國際時尚界異軍突起??焖贂r尚主要針對年輕消費群,因此也被稱為年輕時尚??焖贂r尚品牌往往在繁華時尚商業街區開設超大品牌店,以快速反應一線品牌尤其是國際設計大師T臺流行要素為特點,以低廉實惠的價格讓廣大年輕消費者輕松購物,以頻繁更換新貨品、新款式來吸引消費者經常光顧,從而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商業神話。
國際時尚產業目前總的趨勢是,時尚市場金字塔上下兩端的頂級奢華時尚與大眾快速時尚火爆,而中間層的中高檔成衣時尚卻相對艱難。歐美的二線中高檔成衣品牌正紛紛到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等新興經濟體尋求發展機會。
(二)中國的時裝行業即將進入下一個黃金十年
比較美國、英國、日本和我國的紡織時裝行業生命周期,大致都會經歷“制造企業大規模生產→生產外移、制造業萎縮、零售商居主導→零售商以服務和快速反應參與市場競爭”的過程,而我國已經處于第二階段。
從2001年起,中國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根據世界各國經驗,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是紡織消費較快增長的新起點。就人均纖維消費量來說,我國在1980年是人均4千克,到2000年是人均8.2千克,人均消費量翻番用了20年時間,而從2000年到2007年,只用了7年時間就達到人均15千克。衣著消費不僅在數量上不斷增加,而且在質量上也不斷升級,這將為中國時裝工業轉型發展提供廣闊的國內市場。據測算,到2030年,我國的時裝市場容量將以平均每年至少10%的速度增長。因此,從中長期看,我國品牌時裝企業生存的環境非常有利,在零售終端環節有較高市場地位和話語權的企業將更值得關注。
時裝網上銷售規模繼續快速增長,已經發展成為時裝市場的重要銷售渠道。時裝網購遠遠領先于其他商品類別網上消費數量,時裝網購的市場規模也超越數碼/電器類產品,成為網上交易額最大的商品類別。網上銷售將對實體店特別是對低端實體店的銷售產生巨大沖擊,同時網上銷售的品牌增長迅速,使得實體店的低端時裝消費需求減少,從而導致時裝市場品牌結構產生較大變化。
量體裁衣、手工縫制等時裝定制正在逐漸盛行,定制正成為身份的象征,因滿足個性需求正日益受到消費者青睞。時裝定制多興起在一些男裝品牌的專賣店,目前,在女裝、內衣等領域也有所發展。
近幾年中國時裝業的發展與成熟以及消費領域日新月異的變化,不斷引發時裝商業流通渠道的深層變革。一方面,傳統的流通渠道,比如批發市場和百貨商場,謀求轉型升級;另一方面,連鎖超市、專賣店、購物中心、機場酒店、多媒體平臺等新型流通渠道的發展如火如荼,形成時裝流通渠道的新格局。
典型的時裝商業模式有四種類型:潮流領導者、基本時尚、快速時尚和賣場時尚。中國的時裝商業模式是以潮流領導者為主的,基本時尚和快速時尚還很少,而賣場時尚剛剛起步。從整體的發展趨勢來看,作為中國傳統時裝企業的主流模式,潮流領導者定位于獨特的風格和個性化的設計,為小眾的細分群體所鐘愛,預計未來將會涌現出能夠與國際大牌媲美的、更優秀的品牌,但是總量發展平穩?;緯r尚模式在中國已經存在,隨著優秀供應商的增多、供應鏈運營能力的提升,整體規模將有較大的發展,預計未來能夠成為時裝行業的主流。緊跟時尚風潮、深獲消費者喜愛的快速時尚模式,目前在中國還沒有真正的實踐者,但它將成為積極效仿實踐的模式,也因此帶動提升中國的供應鏈管理能力。而賣場時尚,隨著連鎖大賣場在中國的市場滲透以及時裝供應的趨優發展,它的市場規模將有很大的發展,也將成為市場的主流力量。
(三)中國時裝產業發展的基本趨勢
1.產業出現梯度轉移
我國時裝生產前五大省產量增幅平穩,且略有下降,中部地區產量提高,產業開始由東部向中西部轉移。
2.產業資本流向大企業
大企業通過資源重組、品牌創新、渠道多元化、擴大融資等手段提高競爭力,增強自身抗風險能力,使中小企業生存環境更加嚴峻。
3.國內市場成為爭奪重點
出口形勢日漸嚴峻,時裝出口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眾多企業開始轉向國內市場,產業從“外貿拉動型”轉軌到“內貿推動型”的發展新階段。
4.商業創新與資本創新精彩紛呈
會員俱樂部、網上快速銷售、奧特萊斯(Outlets)、尾貨市場等新模式快速發展,國內知名企業擺脫了以往資本單一模式,紛紛上市融資獲取發展資金。我國時裝企業正快速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與金融資本一體化之中。
(四)中國時裝業發展的關鍵詞:產業調整、資源整合、資本運作、國際合作、品牌戰略
隨著我國東南沿海、中心城市、內陸各地區的產業功能分工、規劃逐漸清晰,時裝產業加速全國范圍內的布局調整,梯度轉移步伐加快。時裝產業集群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期,集群功能分化催生新的產能聚集,部分原來的加工型集群向貿易、研發、信息、人才、資本集聚方向轉型,沿海發達地區、中心城市則將強化市場、服務和資源配置調動功能。
國際訂單在全球范圍內重新分配,東南沿海加工向精品化、服務化方向發展,力求取得較高附加值訂單。附加值較低的訂單開始轉移,部分訂單轉向東南亞等新崛起的時裝加工競爭國,部分訂單則轉向我國內陸省份。在新一輪訂單爭奪競爭中,將有一批內陸省份企業和產業集群異軍突起,也將有一批掌控國際訂單和采購貿易權的占據國際產業價值鏈較高端的貿易類企業誕生。
經過全球金融危機沖擊,我國時裝產業人士已深刻意識到轉變增長方式是未來我國時裝產業保持并發展國際競爭優勢、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的唯一道路。唯有走以價值為核心的集約化發展道路,對有效資源加以節約、高效利用,資源才能產生最大效能,產業才能健康發展。
未來的競爭必將是企業資本實力的競爭。資本的大量進入,使得中國時裝產業發生了顯著變化,上市和擬上市企業首先通過股份制改造實現了資本構架與管理構架的變革,將傳統的家族企業、民營企業轉變為嚴格的股份制公眾企業,引入的現代管理制度與激勵機制,給企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機制優勢和發展后勁。
隨著內銷市場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和中國品牌國際化步伐加快,國際行業合作、企業合作越發普遍,有生產合作、產品合作、設計合作、營銷合作乃至品牌合作、資本合作,國際化時裝企業將越來越多,中國時裝行業國際化程度將越來越高。
隨著中國時裝業龍頭企業的國際收購與合作的深入,國際資源整合進入實操階段,行業對國際人才、技術和服務的利用更為普遍和務實。先進的理念、便捷的信息和技術分析手段、雄厚的資金實力,良好的行業口碑和社會信譽等軟性、硬性資源,成為企業未來參與國際競爭的核心優勢。
隨著品牌戰略的推進,中國時裝品牌將加速國內市場布局,并進一步促進內需市場一體化進程。品牌發展社會環境逐步得到改善,品牌消費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接受,品牌的個性化競爭逐步取代同質化競爭,品牌價值競爭逐步取代價格競爭。國家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指出,要以時裝、家用等終端產品自主品牌建設為突破口,加強技術進步,提高質量水平,建設和完善設計創意中心、技術研發中心、品牌推廣中心,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市場快速反應能力。
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時裝家紡自主品牌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在紡織工業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重要時期,以時裝、家紡等紡織終端產品為重點加快推進紡織行業自主品牌建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重要舉措,是實現由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邁進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推進我國自主品牌建設的有益探索。
中國時裝協會發布的《創建中國時裝強國發展綱要導向意見(討論稿)》指出,時裝強國從五個方面得以表現:擁有渠道覆蓋全球的采購商團隊;擁有具國際影響力和市場控制力的品牌集團;擁有國際領先的科技研發能力、標準和不斷創新的產品和技術;擁有國際合作、國際貿易等領域的強勢話語權和議價能力;擁有服飾文化全球影響力和時裝時尚引導力。應該清醒地看到,由傳統制造業向現代時尚業轉變后,紡織時裝業不僅是技術型產業,也是知識型產業,更是時尚型產業。
中國在20世紀中期就確立了制造環節的全球價格優勢,即能夠生產任何類型、任何質量和層次上具有足夠價格競爭優勢的產品。但我們一直處于全球產業鏈的加工環節,在與世界發達國家的競爭中始終處于弱勢。在全球時裝產業鏈當中,高附加值和最大的利潤份額都流向了發達國家的設計和銷售環節。我國時裝業在跨國產業鏈上獲得的市場價值只有15%~20%,處于國際產業鏈的主流外循環,不掌握主動權和定價權,對主流循環的依賴性較大。
總的來講,國際環境對中國時裝業發展非常有利。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特別是我國在2001年加入WTO,打破了世界主要市場長期對我國歧視性貿易政策的束縛,為時裝工業提供了更大的國際發展空間。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有助于加速中國時裝業的國際化進程,有利于我國縱向、橫向深度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增強后發優勢。另外,發軔于20世紀中后期的新科技革命的深入發展,為傳統時裝工業競爭力的提升以及生產方式、交換方式和消費方式的改變提供了強大動力。
中國時裝產業正全面走上以品牌為主體,以價值為核心,以產業質量和效益增長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文化和人才為支撐,以低碳節能和社會責任為契機,以創新為動力的轉型升級發展道路。從14~15世紀開始,時尚中心就從來未遠離過歐美地區,20世紀中后期,隨著財富結構的演變與新興中產階級的崛起,大眾曾經被禁錮的需求成為巨大的驅動力,美國利用這個機會,以工業化大規模生產成衣打破了高級時裝一統天下的格局;與此同時,日本時尚業兀然崛起,名師闖巴黎,讓具有東方民族風韻的時裝風格受到西方的青睞,東京時裝周的創辦使之成為新興的世界時尚之都,從而改變了國際時尚版圖。中國正面臨成為新興國際時尚中心的歷史機遇,抓住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提升比較優勢,增強創新能力,突破國際產業鏈低端的路徑依賴,是中國時裝業面臨的最大考驗,也是由時裝大國向時裝強國邁進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