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裝工業導論(第2版)
- 郭建南
- 6字
- 2020-07-31 17:12:23
緒論 時裝概論
第一節 全球時裝產業概覽
紡織時裝業是歷史悠久的傳統產業。從18世紀產業革命開始至今,紡織時裝業在各國國民經濟中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對國際貿易的貢獻也始終令人矚目。從經濟發展和工業化的角度來看,紡織時裝業通常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工業化初期的主導產業,紡織品和時裝也往往會成為該國家或地區對外貿易中最主要的產品。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各國經濟的發展,紡織時裝業正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在此過程中,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和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比較優勢都在不斷改變著世界紡織品時裝的生產和貿易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日本、西德、意大利等國開始大力發展紡織工業,這是紡織工業生產重心的第一次轉移。20世紀70年代后,紡織工業生產重心轉移到韓國、印度、中國香港及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中國內地在80年代緊跟其后,迅速崛起。1994年,中國紡織品和時裝出口總額列居世界首位,這是紡織工業生產重心的第二次轉移。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世界紡織時裝業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歐美發達國家主要出口科技含量高的紡織品和高附加值時裝,而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如時裝生產移師海外或采取離岸加工。歐美的時裝企業一方面以先進的工業技術為支撐,將大量高水平生產技術、設備應用于生產,減輕對日益增長的勞動力成本的依賴;另一方面,以研發為先導,主導著整個國際時裝的發展趨勢,并將環保、特殊功能的面料廣泛應用于時裝生產,增加時裝的附加值。
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如韓國、中國臺灣和香港等地正調整出口結構,增加高科技含量的紡織品和時裝出口;墨西哥、加勒比海國家以及中東歐國家憑借關稅、配額優惠,迅速增加時裝出口;東盟國家仍保持紡織時裝出口的強勁勢頭;南亞國家得益于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自然資源優勢,紡織時裝出口增長率很高。在高端時裝市場上,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依然并將長時期占據絕對競爭優勢,中國紡織產品在短期內難以趕上發達國家。在低端時裝市場上,隨著發達國家紡織時裝業持續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中國已經感受到來自具有相似競爭優勢的發展中國家的強勁競爭。中國紡織品時裝出口雖然占據強勢地位,但傳統出口市場穩定性減弱,出口量降低,成本優勢面臨挑戰。
從世界范圍看,紡織時裝貿易已經形成了三大消費市場和三大貿易圈格局。三大消費市場是:以歐盟為中心的歐洲,以美國、加拿大為中心的北美,以日本為中心的東亞。三大貿易圈是:歐盟及周邊國家(如土耳其、地中海沿岸國家、中東歐國家)和北美國家組成的歐洲貿易圈,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及中南美洲組成的美洲貿易圈,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及東南亞國家與日本、歐盟、美國和加拿大組成的亞洲—歐盟—北美貿易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