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心理的產生過程
第一節 認知過程
人類從出生開始逐步了解和掌握有關周圍世界的知識,并逐漸地適應環境,這是一個認知過程,具體包括注意、感知覺、記憶、想象以及思維,連同構成認知活動基礎的智力,它們究竟是如何發展的?發展的動因又有哪些?這些都是認知發展研究所要回答的問題。
一、注意的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對象既可以是外部客觀世界中的事物或現象,也可以是內部的行為或觀念。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在眾多事物中只挑選某些特定對象進行反映,而不管其他事物。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動停留在特定對象上的緊張度和強度。
(二)注意的種類
人對事物的注意,有時是自然而然地發生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有時是有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根據引起、維持注意時有無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為無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種。
1.無意注意 無意注意也稱不隨意注意,它是一種沒有預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一群人正在開會,忽然有人推門進來,大家會不由自主地轉過頭去看,這就是無意注意。
2.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也稱隨意注意,它是有預定目的、必要時還需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一個學生正在寫作業,這時旁邊有人在談論一個突發事件,若他被吸引去聽人家講述,這是無意注意。當他突然的意識到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就控制自己不聽別人的談話,聚精會神地寫作業,這種服從于預定目的,而且經過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稱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受意識調節和支配的。
3.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又稱隨意后注意或繼有意注意。它是有預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之后產生的。例如,一個人在開始做某種工作時,由于對它不熟悉,困難很大,用的精力也較多,往往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把自己的注意保持在這種工作上,這是有意注意。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對所從事的工作已能應付自如,就不需要意志努力繼續保持注意,從而使有意注意發展為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兼有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特點,但和無意注意、有意注意又有區別。它不同于無意注意之處在于:有意后注意有預定的目的。它不同于有意注意之處在于:有意后注意的保持不需要意志努力。因此,有意后注意是一種更為高級的注意形態。如果在我們的工作、學習活動中,力求將有意注意發展成為有意后注意,那將使我們以極少的精力取得很大的成效。
二、感覺與知覺的概述
(一)感覺
1.什么是感覺 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陀^事物往往具有諸如顏色、形狀、溫度、聲音、氣味等多種屬性,當其中某種個別屬性作用于人的相應的感覺器官時,人腦中就會產生相應的主觀映像,這就是感覺。
感覺是一種最簡單的、低級的心理現象。通過感覺,我們只能知道事物的個別屬性,還不知道事物的意義,然而一切較高級的、較復雜的心理現象都是在感覺的基礎上產生的,感覺是人認識客觀世界的開端,是知識的源泉。對于每一個正常的人來講,沒有感覺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2.感覺的種類 人們常常根據感覺器官的不同而相應地對感覺進行分類。感覺器官按其所在身體部位的不同而分成三大類,即外部感覺器官、內部感覺器官和本體感覺器官。
(1)外部感覺器官:外部感覺器官位于身體的表面(外感受器),對各種外部事物的屬性和情況做出反應。由外部感覺器官產生的感覺有視覺、聽覺、膚覺(觸壓覺、溫度覺等)、味覺和嗅覺。視覺是將光作用于視覺器官,使其感受細胞興奮,然后信息經視覺神經系統加工后產生的。人通過視覺感知外界物體的大小、明暗、顏色、動靜,獲得對機體生存具有重要意義的各種信息,至少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經視覺獲得,視覺是人最重要的感覺。聽覺是指聲波作用于聽覺器官,使其感受細胞興奮并引起聽神經的沖動發放傳入信息,經各級聽覺中樞分析后引起的感覺。聽覺適應所需時間很短,恢復也很快。膚覺是皮膚受到刺激而產生的多種感覺。皮膚感覺按照其性質可分為:觸覺、壓覺和振動覺,溫度覺和冷覺,痛覺和癢覺。大腦皮層中央后回是皮膚感覺的主要代表區。味覺的感覺器是味蕾,分布于口腔黏膜內,主要分布于舌的表面,特別是舌尖和舌的兩側。嗅覺的外周感受器就是位于鼻腔最上端的嗅上皮里的嗅細胞。
(2)內部感覺器官:內部感覺器官位于身體內臟器官中(內感受器),對身體各內臟的情況變化做出反應。由內部感覺器官產生的感覺有機體覺和痛覺。機體覺是機體內部器官受到刺激而產生的感覺,又稱內臟感覺,其屬于第六感覺范疇。當各種內臟器官工作正常時,各種感覺融合為一種感覺,被稱為自我感覺。痛覺的感受器遍及全身,痛覺能反映關于身體各部分受到的損害或產生病變的情況。
(3)本體感覺器官:本體感覺器官則處于肌肉、肌腱和關節中,對整個身體或各部分的運動和平衡情況做出反應。由本體感覺器官產生的感覺有運動覺和平衡覺。運動覺是最基本的感覺之一,它為我們提供有關身體運動的情報。平衡覺是由人體位置的變化和運動速度的變化所引起的。人體在進行直線運動或旋轉運動時,其速度的加快或減慢就會引起前庭器官中的感受器的興奮而產生平衡覺。
(二)知覺
1.什么是知覺 知覺與感覺一樣,也是人對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直接反映,但不是對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而是對事物各種屬性、各個部分的整體反映。通過感覺,我們只知道事物的屬性;通過知覺,我們才對事物有一個完整的印象,從而知道它的意義和屬性。知覺作為事物的綜合、整體反映,一方面是由于事物的各種屬性與各組成部分在客觀上就是相互聯系著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人的知識、經驗。
2.知覺的種類
(1)根據知覺過程分類:知覺是多種感官聯合活動的結果,在多種感官的聯合活動中,總有一種或兩種感官的活動起主導作用。根據知覺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感官活動,可以把知覺分為視知覺、聽知覺、味知覺、嗅知覺、觸知覺等。
(2)根據知覺對象的不同分類:根據知覺對象的不同,可以把知覺分為物體知覺和社會知覺。
物體知覺是人對客觀事物屬性的知覺。它包括空間知覺、時間知覺和運動知覺。空間知覺是反映物體的形狀、大小、深度、方位等空間特性的知覺;時間知覺是反映客觀現象的持續性、速度和順序性的知覺;運動知覺是反映物體的空間位移和位移快慢的知覺。
社會知覺是指對人的知覺,它包括對他人的知覺、人際的知覺和自我知覺三部分。對他人的知覺是指通過一個人的外表、語言和行動來認識這個人的心理特點和品質,即“聽其言、觀其行而知其人”;人際知覺是指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知覺,這類知覺有明顯的感情成分參與;自我知覺則是指通過對自己言行的觀察來認識自己。
(3)根據知覺映像分類:根據知覺映像是否符合客觀實際,可以把知覺分為正確的知覺和錯誤的知覺(即錯覺)兩類。正確的知覺是指符合客觀實際,正確地反映了事物本來面目的知覺。錯覺則是指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歪曲的、錯誤的知覺。錯覺的種類很多,幾乎在各種知覺中都有錯覺發生,如視覺錯覺、聲音定位錯覺、時間錯覺、方位錯覺、運動錯覺和對人的錯覺等,其中表現最為明顯的是視覺錯覺。一般情況下,在對事物進行大小、高低、胖瘦的估計時,往往由于環境的影響而發生知覺錯誤。錯覺不同于幻覺,錯覺是在外界事物作用于感覺器官時所產生的不正確的知覺,而幻覺則是在沒有外界事物作用于感覺器官時所產生的一種虛幻的知覺。幻覺在一定時間內能夠消失,錯覺一般是不會消失的,只有通過實踐的驗證,才能識別其真偽。錯覺是人們知覺事物的特殊情況,不能因此而認為人不能正確地認識客觀事物。人不僅可以通過實踐檢驗來糾正錯覺,而且還可以運用錯覺的規律來為人服務。如在服裝設計、商業廣告、布景的制作以及軍事偽裝等實踐活動領域中,都會廣泛地應用錯覺規律。
(三)感覺、知覺的區別和聯系
感覺和知覺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1.感覺、知覺的區別 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內容不同,感覺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通過感覺,人只能獲得事物個別屬性的認識。而知覺是對事物整體屬性的反映,通過知覺,人可以了解事物作為整體的意義,因而其內容要遠比感覺豐富生動。其次,產生過程不同,感覺只是單一的感覺器官進行簡單信息加工的結果,而知覺則是大腦對不同感官通道的信息進行綜合加工的結果。最后,產生的因素不同,感覺的產生更多的是由刺激物的性質決定的,而知覺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主體的知識經驗和態度系統。
2.感覺、知覺的聯系 也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感覺是知覺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知覺產生的前提和基礎。對事物的感覺越豐富、越精確,對事物的知覺也就越全面、越正確;其次,感覺和知覺密不可分。人在和客觀事物接觸時,事物的個別屬性總是作為一個方面和事物的整體一同被反映出來。因此,感覺和知覺被統稱為感知;最后,它們都是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事物的反映,客觀事物一旦在感官所及范圍內消失,感覺和知覺也就隨之消失,而且感覺和知覺的主觀映像都是具體的感性形象,它們同屬于認識的感性階段。
三、記憶的概述
(一)什么是記憶
記憶是過去經驗在人腦中的反映,是經驗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過程。按照信息加工理論的說法,記憶是指人腦對外界輸入的信息進行編碼、儲存和提取的過程。記憶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心理過程,是人們積累和形成經驗、促進心理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最重要途徑之一。記憶在現實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人的知識經驗的積累和行為的逐漸復雜化都是靠記憶來實現的。一方面,記憶是人類知識經驗的寶庫,既能積累個人由實踐得來的直接經驗,又能積累個人由學習得來的間接經驗,進而在此基礎上推動智力的發展;另一方面,記憶是人的心理活動得以延續和發展的前提,因為記憶聯結著心理活動的過去和現在,沒有記憶的這種聯結功能,心理的全部復雜性也就無法實現。所以說記憶是人的一種非常重要的心理機能。
(二)記憶的種類
根據記憶的內容,可把記憶分成下列四種。
1.形象記憶 以感知過的事物形象為內容的記憶,稱為形象記憶。例如,我們去觀看一場時裝秀時,對一件服裝的記憶,就是形象記憶。
2.邏輯記憶 以概念、判斷、推理等為內容的記憶,稱為邏輯記憶。例如,我們對法則、定理或數學公式的記憶,就是邏輯記憶。
3.情緒記憶 以體驗過的某種情緒或情感為內容的記憶,稱為情緒記憶。例如,模特對第一次上臺表演時愉快心情的記憶,就是情緒記憶。
4.運動記憶 以做過的運動或動作為內容的記憶,稱為運動記憶。例如,模特對學習表演技巧時一個接一個的動作的記憶,就是運動記憶。
在生活實踐中,上述四種記憶是相互聯系著的,只是為了研究的需要,才做這樣的分類。另外,根據記憶保持時間長短的不同,也可將記憶分成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兩種類型。
四、想象的概述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人對頭腦中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是思維活動的一種特殊形式。人的頭腦不僅能夠產生過去感知過的事物的形象,而且能夠產生過去從未感知過的事物的形象。例如,人們在聽音樂、看小說時,頭腦中呈現出來的自己并未見過的情景、人物形象。作家根據生活經驗,創造出各種各樣的劇中人的形象,這些根據別人的介紹,或者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在頭腦中所形成的新形象,都是想象活動的結果。想象作為人所特有的心理現象,是與記憶、思維、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想象是人的科學研究、文學與藝術等創造性活動所不可缺少的。
(二)想象的種類
1.有意想象和無意想象 根據產生想象時有無目的,可把想象劃分為有意想象和無意想象。有意想象也稱“不隨意想象”,指有預定目的和自覺進行的想象,有時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無意想象又稱“隨意想象”,是指沒有預定目的的、不自覺進行的想象。它是當人們的意志減弱時,在某種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種事物的過程。
2.再造想象與創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據言語描述或圖形等提示形成相應的新形象的過程,有一定的創造性,但其創造性的水平較低。再造想象在人們的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它能幫助人們形象地掌握不曾感知或無法感知的事物;創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務,使用自己以往積累的表象,在頭腦中獨立地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它需要對已有的感性材料進行深入的分析、綜合、加工、改造,在頭腦中進行創造性的構思。
3.幻想 幻想是創造想象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一種指向未來、并與個人的愿望相聯系的想象,例如科幻影片。幻想不能立即體現在人們的實際活動中,而是帶有向往的性質,幻想含有人們寄托的希望。積極的幻想是創造力實現的必要條件,是科學預見的一部分,對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都有積極意義?;孟胧窃谌祟惿鐣钪挟a生的,是激勵人們創造的重要精神力量,促使人們為更美好的未來而努力。當舊的幻想實現之后,人們又可能產生新的幻想,并為實現這些新的幻想而努力。
4.夢 夢是在睡眠狀態下所產生的想象活動。人在清醒時感知客觀事物,并在頭腦中加工形成經驗和表象。在睡眠狀態下,這些經驗和表象中的一部分重新呈現出來,就成了夢的內容。夢是無意想象的典型形式,它具有離奇性和逼真性的特點。
五、思維的概述
(一)什么是思維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本質屬性與規律的概括的間接反映。思維與感知覺一樣,均屬于人的認識活動。感知覺是對事物的感性認識,反映事物的外部屬性、整體以及事物之間的外部聯系。思維屬于認識過程的高級階段,即理性認識階段,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屬性以及事物的內部聯系。思維與感知覺的區別還在于感知覺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直接反映,思維則是對事物概括的間接反映。
(二)思維的種類
根據思維過程中的憑借物或思維形態的不同,可將思維分為動作思維、形象思維、抽象思維三種。
1.動作思維 就是在思維過程中以實際動作為支柱的思維,也稱實踐思維。其特點是直觀的、以具體形式給予的,其解決方式是實際動作。
2.形象思維 是用表象來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過程。形象思維中的基本單位是表象,這種思維在幼兒期(3~7歲)有明顯的表現。
3.抽象思維 是以概念、判斷、推理的形式來反映客觀事物的運動規律,達到對事物本質特征和內在聯系的認識過程。
六、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人一生的認知發展不是一個穩定漸進的線性發展過程,而是經歷了認知結構的不斷再建構。可以按照認知結構的性質把認知發展劃分為幾個按不變順序相繼出現的階段。每一階段較上一階段都發生了質的飛躍,標志著人適應環境的新方式。
(一)感知運動智力階段(出生至2歲)
這一階段兒童的智慧只停留于動作水平,不具備表象和運算的智慧。他們僅靠感知動作的手段來適應環境。
(二)前運算思維階段(2~7歲)
前運算階段與感知運動階段相比有了質的飛躍。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符號功能的大發展。由于符號功能的出現,兒童開始從具體的動作中擺脫出來,在頭腦里形成“表象性思維”。但此階段兒童的心理表象還只是外物的圖像,并不是動作格式的內化。其次,此階段的兒童在認知上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以為世界都是按他的思維在行事,同時也不會置身于別人的位置來進行思考。前運算階段的兒童邏輯發展還處于只能發現事物之間共變或依存關系的“半邏輯”水平。
(三)具體運算思維階段(8~12歲)
這一階段的過渡和發展在皮亞杰看來是最為重要的。因為此時個體的思維實現了動作向運算的轉變。運算來源于動作,它保留了動作的基本屬性。但運算又高于動作,具有動作所不具備的新屬性。在具體運算階段,兒童的思維還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支持,思維對象限于現實所提供的范圍。其次,此階段兒童的思維具有了靈活與平衡的特性。而且,具體運算達到了“可逆性”,這些發展最終導致了各種守恒的出現,兒童對世界的認識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四)形式運算思維階段(13歲以后)
形式運算最為顯著的特點便是思維已能擺脫具體事物的束縛,將內容和形式區分開來,開始相信形式推理的必然效力。其次,形式思維能進行假設到演繹的推理,以確定多種因素之間的復雜因果關系。
皮亞杰認為,認知階段出現的先后次序是不變的,具有普遍性,但對應的具體年齡段卻不是一成不變的,存在個體差異。每一階段都有其獨特的認知結構,這些相對穩定的結構決定了兒童行為的一般特點。而且,認知結構的發展是一個連續構造的過程,每一階段都是前一階段的延伸,是在新的水平上對前一階段進行改組而形成的新系統。
皮亞杰認為,人類智慧的發展在傳統上存在三個經典的因素:首先是成熟的因素,人的認知發展可以看作是受遺傳程序控制的主體逐漸發育成熟的過程,機體的成熟無疑是智慧發展的必要條件,它為發展開辟了新的可能性。第二個經典因素就是經驗,通過經驗的簡單累積就能形成認識是機械唯物主義的思想。第三個經典因素是社會環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