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鞋楦設計與制作(第2版)
- 丘理等
- 1884字
- 2020-07-31 21:07:46
五、我國鞋楦的發展
東方文明主要是東亞文明,而東亞文明的代表又是中華文明。以下主要講述我國鞋楦的發展歷史。我國早在唐代就開始使用鞋楦,然而一千多年來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其間雖然歷朝歷代都有鞋靴制作的能工巧匠涌現,但至今沒有流傳下來一只接近現代特征的鞋楦。我國第一雙現代鞋楦誕生于何時何地?答案已經無從查考,一般認為大體在鴉片戰爭前后。我國首批鞋楦師傅應該誕生于海外華僑和外商在華開辦的楦廠之中。鴉片戰爭之前,廣州作為清朝政府唯一允許對外開放口岸,大批廣東人到海外謀生。早期珠江三角洲和廣東沿海地區的華僑大部分從事貿易和手工藝行業,在小手工藝行業中又以理發、裁縫和制鞋居多。廣東沿海的江門、臺山、香山(今中山市)的海外華僑歸國后又將技藝傳授于當地后人。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者孫中山先生就出生于一個制鞋家庭。中山先生之父孫達成早年在澳門一家葡萄牙人開辦的高檔皮鞋店中學得一手精湛的制鞋技藝,在澳門省吃儉用地工作,幾年之后存得一筆資金,回鄉娶妻生子、買田置地,生活從此才得以好轉。1842年香港開埠以后,英國先進的制鞋技術傳入香港,之后,再由香港傳入廣州,廣州大新路一些百年鞋楦老作坊便誕生在此時。那時,廣州皮鞋作坊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外國領事館區(今沙面白天鵝賓館附近)的外國僑民,鞋楦主要供應一些外國洋行開辦的皮鞋店。在黑龍江,一些早期在俄羅斯海參崴(現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遠東鞋楦廠工作的華僑歸國后,將鞋楦制作技藝傳入了東北地區。
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的門戶被打開,外國人紛紛進入各通商口岸設立皮鞋店。1851年上海雕刻木匠王阿容因不滿當時上海縣令的壓迫改行轉制鞋楦,創立了王記鞋楦作坊并且成功制作出第一雙現代鞋楦,之后,其第二代傳人顧三生于1876年指導浦東人申炳根自刻鞋楦制成第一雙現代皮鞋。王記鞋楦具備相當高的鞋楦制作水平,當時上海的大部分外商皮鞋店,如捷商的拔佳、日商的高岡、德商的美最時、英商的華革等都是由王記鞋楦供貨。當時,上海鞋楦行業分工較細:浦東幫專業制作皮鞋楦,紹興幫專業制作布鞋楦,常州幫專業制作女式翻鞋楦,蘇北幫專業制作童鞋楦和后跟。新中國成立后王記鞋楦于1958年和其他幾個鞋楦合作社轉為地方國營上海鞋楦廠。
除廣州和上海外,我國其他通商口岸鞋楦制作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天津、漢口、廈門、沈陽、大連、福州、青島等地鞋楦制作業蓬勃興起。五四運動之后,蔡元培先生組織了一批赴法勤工儉學的中國留學生,其中一部分也進入了制鞋行業。鄧小平和王若飛同志當時就在法國蒙塔日市的哈金森鞋廠工作(哈金森鞋廠是當時法國最大的膠鞋廠,車間廠房全部由巴黎埃菲爾鐵塔設計師古斯塔夫·埃菲爾設計,這些廠房如今保存完好)。
據了解,當時也有部分人從事制楦工作,不過后來大部分人都投身于革命事業或改行。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的軍需制鞋實驗工廠開始采用機器刻楦,這是我國首家機械化生產鞋楦的廠家。日軍侵華期間,在沈陽、天津、漢口、廣州等地開設了一批軍需制鞋廠,基本上采用機器刻楦,這也是我國新中國成立前大部分軍鞋采用日本鞋號的原因。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鞋楦業已經造就了一批技術精湛的制楦名師,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又借鑒捷克斯洛伐克和蘇聯的設計方法,繼續提升我國鞋楦設計技術。1965年,輕工業部對全國300萬人次進行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腳型測量及數據采集,這次測量采集的數據為后來中國鞋號及鞋楦標準的制定奠定了基礎。1982年輕工業部制鞋研究所(現中國皮革和制鞋工業研究院前身)根據第一次全國腳型測量數據專門制定了國家標準GB3293—1982《中國鞋號及鞋楦尺寸系列》,2001~2004年,國家科技部又委托中國皮革和制鞋工業研究院進行了全國第二次腳型測量,利用采集的腳型數據對《中國鞋號及鞋楦尺寸系列》標準進行了修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鞋楦業煥發出勃勃生機。廣東憑借歷史悠久的海外關系,最早開始與國外合作。改革開放伊始,在我國投資的眾多外資企業中,首家外資企業就是深圳的一家港資手袋廠,該廠隨之又增加了制鞋業務。此后,一些港資制鞋企業紛紛落戶珠江三角洲,采用“三來一補”的加工方式,使廣東鞋楦業面貌一新,許多款式新穎、造型前衛的外銷楦型被內地廠家爭相仿效。進入20世紀90年代,一些外資、合資和私營鞋楦制造企業取得快速發展,全國四大制鞋區域(廣東、溫州、晉江、成都)的鞋楦生產廠家總數超過千家,年產各類鞋楦達20億雙。時至今日,我國鞋楦設計在造型方面已經與世界接軌,但是在楦體的機理性,如功能性、舒適性、健康性等方面仍與國外有較大差距,生物力學、人體工效學等高科技在鞋楦上的應用還亟待研究。希望在廣大制鞋科研工作者的勤奮努力下,中國的鞋楦設計技術能夠走向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