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體化服裝款式結構設計
- 梁軍
- 1574字
- 2020-07-31 21:33:21
前言
服裝設計一體化教學課程訓練是工作室教學的主體教學內容。工作室教學是我國近年來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以產、學、研為一體來培養學生的一種新興教學模式。它是在工作室導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正課與課余相結合,對設計課題或設計項目進行從藝術形式到工藝技術制作的一體化設計的實踐學習。這一教學模式對于服裝設計類應用性較強的專業而言,其教學優勢極為顯著。
工作室教學以師生日常生活狀態的接觸為特征,教學環境同時也是生產制作、學術研究的場所。學生通過親自參與教師設計實踐的全過程或在教師指導下完成設計與實踐過程,了解到專業知識的整體貫穿與應用,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對于“學”的一方,既有利于縮短從書本知識到設計實踐的距離,又有利于彌補傳統教學中單向授受關系的不足,使靜態的授受教學向動態的參與教學轉化,使學生在邊學邊做中掌握專業知識。對于“教”的一方,工作室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體現出以能力論成敗,有助于將教師的利益、責任及榮譽感結為一體,同時能夠給教師較大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的空間,使其充分發揮創造性才能。更重要的是,可以形成導師即學科帶頭人為核心的教學與科研群體,培養青年教師快速成長,并且能夠促使知識不斷更新。
早在20世紀20年代,被譽為“現代設計教育先驅”的德國包豪斯教學體系,就明確強調了藝術和技術的再統一。采用藝術家與富有實踐經驗且技能、技巧高超的工匠合作的工作室教學,使其在學生身上產生“化合效應”,培養出了一批杰出的設計師和設計教育家。包豪斯所倡導的“設計為人服務”“為人創造更舒適、更便利、更理想的生活”設計理念,對當今的設計教育仍有著深遠的指導意義?,F今,世界各國的藝術設計教育都以工作室教學為主體,培養學生“從實際出發,創造新生活”的實際能力。
工作室教學能真正體現專家治學,因為他們是教學科研的主體,擔當著引領學科方向的重任。教學的責任直接落在導師身上,他們的科研、教學水平將反映在工作室的影響力和學生對工作室的選擇上,并影響到導師的地位。但同時,它也是一個發揮教師主動性及施展個人才華的平臺,教師將更注重自己實踐經驗的積累,能更廣泛關注和研究本領域的新知識、新動態,形成以項目實踐帶動教學、科研,使教學體系更完善、更貼近社會與市場的需要。而且這種教學實踐在其人才培養層面上的拓展,還能使本科教學與研究生教學建立起緊密聯系,能較好地延伸到碩士研究生的培養階段,為搞好研究生教學起到保障作用。
工作室教學模式下的服裝設計一體化教學課程訓練,最重要的是以社會生產、定向設計的課題項目來積累經驗,以具有實戰性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與技能。服裝款式造型設計、服裝結構設計、服裝工藝制作等內容本是服裝設計的一個整體,但在傳統教學中往往是三部分各自獨立講授,使專業知識體系脫節,而服裝設計一體化教學課程訓練則是將其各個方面有效地貫穿銜接起來,以設計實踐項目或課題為載體,培養學生具有服裝款式造型設計、服裝結構設計及服裝工藝設計與制作的綜合應用能力。
本書針對工作室的一體化教學課程訓練理論與實踐進行研究,是2010年吉林省教學改革研究重點課題項目,相關研究內容在省教改立項之前就已進行了多年的教學實踐,本書的撰寫正是基于這些年專業教學改革實踐中對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總結和提煉。在項目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梁軍、袁大鵬、孔祥梅、薛義等在工作室服裝設計一體化教學內容創新訓練中積累了許多實踐范例,并對這些范例進行了整理完善,正是由于有了這些豐富翔實、具有創新性的實踐范例,才構成了本書撰寫的獨特視角和別具一格的范例示圖。
希望本書對服裝設計一體化教學課程訓練在理論與實踐方面的探索,能夠給服裝設計專業師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一種新的啟迪和借鑒。
作者
2014年1月
教學內容及課時安排
注 各院校可根據自身的教學特點和教學計劃對課程時數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