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紡織業的發展簡史

一、紡織業的溯源

人類最早的服飾是草葉、獸皮。遠在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了利用葛麻、樹皮等韌皮纖維紡紗織布。并由此發展出編綴、截切、縫綴等原始的紡織技術。

早期的紡織業是人們以手工借助一些簡單的工具器械進行紡紗織布的,是“手工紡織”的歷史階段。手工紡織歷史階段一直延續了四五千年。當中,在四千七百多年以前,中國已經能用手工的方法織造出比較精細的錦緞絲綢。在商代,我國不僅已有一般織造技術,而且有了簡單的提花織造技術;至春秋戰國時期,已能織出比較復雜的紋錦;從漢代開始,我國的絲綢織品大量地從陸路或海路向歐亞諸國輸出,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我國由此而被世界稱之為“絲綢之國”。以棉作為紡織原料發源于我國南部和西南地區。三國時期,種植棉花開始遍及珠江、閩江流域。南宋,我國著名的棉紡織革新家黃道婆,從長江下游松江地區來到南海,學習當地人民加工棉花和棉紡織技術,并把棉紡織技術帶回到長江下游及中原地區,進行創造性的改革,為我國棉紡織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被譽為紡織業的“始祖”。

宋朝時期,棉花在中原及長江流域開始大量種植,使紡織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紡織工具也有了較大改進,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簡易“紡織機械”。在生產技術、產品藝術設計、紡織原料等方面有了質的飛躍,為機器紡織業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在18世紀中葉前后的英國,一系列紡織機械相繼被發明,并在生產中加以應用。1733年,約翰凱發明了一種能使緯紗快速來回穿越經紗的飛梭,首先改進了織布技術。1765年,紡紗工人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發明了以他女兒的名字命名的紡紗機——珍妮紡紗機。1789年,牧師埃德蒙卡特賴特發明了蒸汽驅動的動力織機。到19世紀20年代,這種動力織機在棉紡織工業中基本上取代了手工織布。新式的動力紡紗機和織布機的發明及在生產中的應用,從根本上改進了原來的手工生產方式,極大地提高了紡織生產的效率。

紡織生產的大工業化,反過來又促進了紡織機器更多的革新與創造。1825年英國R.羅伯茨制成動力走錠紡紗機,經不斷改進,逐漸被推廣使用。1828年更先進的環錠紡紗機問世,并逐漸得到廣泛使用,到20世紀60年代幾乎完全取代了走錠紡紗機。翼錠和環錠的發明,使加捻和卷繞兩個動作可以同時連續進行,這比走錠紡紗機上加捻和卷繞交替進行提高了生產率。但是加捻和卷繞工作是由同一套機構(翼錠或環錠)完成的,這就限制了成紗卷裝的尺寸。卷裝尺寸與機器運轉速度之間產生了矛盾,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把加捻和卷繞分開,各由專門機構來進行。20世紀中葉,各種新型紡紗方法相繼產生,如自由端加捻的轉杯紡紗、靜電紡紗、渦流紡紗、包纏加捻的噴氣紡紗、假捻并股的自捻紡紗等。

二、世界紡織工業發展簡史

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后,紡織工業首先登上歷史舞臺。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的棉紡工業發展到一個高峰,紡織工業的出口額占世界紡織貿易總額的58%以上,幾乎壟斷了全球的棉紡織產品市場。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1924年,英國棉紡錠數達到創記錄的6330萬錠,織機79.2萬臺,毛紡業也具全球的霸主地位,紡織品給該國流入了巨額資金。當時中國紡織工業落后英國100年,19世紀中后期東南沿海開始出現機器紡織繅絲廠。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到1895年中國已經有紡織廠79家,紗錠17.5萬臺,織布機1800臺和員工5萬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日本、西德、意大利等國如法炮制,大力發展紡織工業,這是紡織工業生產重心的第一次轉移。美國憑著棉花資源的優勢,大力發展棉紡業,棉紡錠數達3600萬錠,同時憑著工業和技術優勢,大力發展機械制造專業和化纖工業。20世紀50年代美國紡織品生產技術和紡織機械水平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在化纖工業上開啟了工業化生產的先河。1956年日本的紡織工業產值占到國內工業生產總值的一半以上,出口占全國出口總額的34.4%。1976年以前的30年間,日本花費了大量的資金從國外引進130多項紡機先進技術,并投入巨額研究開發資金生產紡織機械并用于出口,使日本紡織機械水平大幅度提高。到1976年,其生產的紡織機械出口占79.7%。西德依靠其發達的機械加工業和化學工業,大力發展紡織機械業和染料工業,對本國的紡織工業生產設備的現代化也十分重視,不斷更新紡織生產設備,很快成為紡織品和紡織機械出口大國,至今德國的紡機出口仍保持國際領先地位。意大利憑著本國在歐洲地區勞動力低廉的優勢,重點發展毛紡、棉紡、服裝工業,從20世紀70年代起很快成為歐洲的紡織、服裝工業中心。

20世紀70年代后,紡織工業生產重心轉移到韓國、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印度等地。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緊跟其后,迅速崛起,1994年中國紡織品和服裝出口總額列居世界首位,這是紡織工業生產重心的第二次轉移。紡織工業為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的發展同樣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紡織界的科技人員為改變紡織工業勞動密集狀況而不懈努力,并取得了一些進展。各國都努力把尖端技術應用到紡織上來,使紡織生產面貌不斷發生改變,紡織產品除了供御寒、裝飾之外,還越來越多地具有各種特殊功能,如衛生保健、安全防護、舒適易護理、娛樂欣賞等。紡織品也不不僅是服飾用料,而是更多地滲透到各項工程,如交通、航天、國防、農牧漁業、醫療衛生、建筑結構、文化旅游等各個領域中去。未來的紡織生產將逐步轉變成技術密集型的生產,其特點是原料超真化、設備智能化、工藝集約化、產品功能化、環境優美化、營運信息化。

實際上,在經歷了二次紡織產業轉移后,產業轉移輸出國并沒有完全退出紡織業,他們不斷開發并壟斷高附加值產品,而輸入國則占據了低附加值的生產環節。具體來說,最終會表現為發達國家專注于產業鏈的兩端:前端的原材料開發和后端的深加工和市場渠道。而發展中國家占據了附加值較低、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產業鏈中端。產業調整的最終目的在于追求更高的利潤率,發達國家自己不斷開發并壟斷高附加值產品,一些技術相對落后的低附加值產品的生產就轉移到了不發達國家。在產業價值鏈內,存在著利潤從產品的制造環節轉向銷售環節、從價值鏈的中間環節分別轉向上、下游環節的趨勢。

2011年以來,盡管國際需求疲軟,國內生產要素成本持續攀升,我國紡織服裝出口依然保持了較快增長,占全球紡織服裝出口份額逐年提高,紡織品占比份額增速快于服裝。據WTO統計,2011年至2013年,全球紡織服裝出口分別為7118億美元、7066億美元、7661億美元。我國紡織服裝出口分別為2479億美元、2549億美元、2840億美元,占全球出口比重分別為34.82%、36%、37.07%,年均提高1個多百分點。其中,2011年至2013年,我國服裝出口分別為1537億美元、1596億美元、1774億美元,占全球服裝出口比重分別為36.8%、37.8%、38.5%;我國紡織品出口分別為944億美元、954億美元、1065億美元,占全球紡織品出口比重分別為32.1%、33.6%、34.8%。2014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累計為2984.26億美元,同比增長5.08%。其中,紡織品出口額累計為1121.41億美元,同比增長4.86%;服裝出口額累計為1862.85億美元,同比增加5.22%。2015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累計2838.49億美元,同比下降4.9%,全年整體出口的降速快于全國外貿出口下降1.4%的水平。

三、中國紡織工業發展簡史

我國的近代紡織業可以認為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后開始的。由于帝國主義勢力的侵入,外國資本主義利用我國廉價原料和勞動力,在我國土地上開設機器紡織工廠,大量傾銷“洋紗”、“洋布”,獲取巨額利潤。隨著外國資本的輸入,我國原有的手工生產方式受到刺激。1873年,廣東商人陳啟源在南海創辦了繼昌隆繅絲廠,成為我國“第一家機器繅絲廠”,開始了我國機器紡織工業時代;1876年,清朝陜甘總督左宗棠在蘭州開辦了甘肅織呢局;1890年,清朝洋務派代表李鴻章在上海開辦了織布局,輸入人力織機500臺,成為我國的第一家棉紡織工廠。到1895年,全國共有紡紗機17.5萬錠,織布機1800臺。這之后,民族資本家紛紛開辦紡織工廠,掀起紡織業建設的第一個高潮。1905~1908年,爆發了大規模的“抑制洋資洋貨運動”,使得我國的紗布暢銷,紗廠利潤猛增,于是又掀起紡織業建設的第二次高潮。在近代中國歷史上的這兩次建設高潮,幾乎都發生在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的沿海地區內。從1873年在廣東建設第一家機器紡織工廠起,到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40年時間里,我國機器紡織工業發展到紡紗機48.4萬錠,織機2016臺。至此,我國的機器紡織工業獲得了初步的發展。

從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至1931年,帝國主義國家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我國的經濟侵略,民族工業由此獲得空前發展。紡紗規模達到245萬錠,織機發展到17000臺。這25年時間被稱為民族資本紡織工業發展的黃金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有大量的紡織機械被損壞,我國紡織工業受到嚴重打擊。1945年12月,成立了中國紡織建設公司,開始統一管理中國的紡織工業。至1947年,全國共有紡紗機492萬錠,織機6.6萬臺。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為盡快解決人們的穿衣問題,國家實行了重點發展紡織行業的政策,我國的紡織工業也就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時期。1970年開始,我國實行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并舉、大力發展化學纖維的方針政策,把發展紡織業的重點逐步轉移向化學纖維,化纖工業有了長足的發展。

進入20世紀80年代,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國民經濟保持持續高速增長,社會發展突飛猛進,紡織工業也處于高速擴張與高速發展階段。到1990年前后,紡織工業一度出現供過于求的形勢,導致出現產品積壓,市場競爭激烈,企業經營困難,影響和制約了紡織工業的發展。所以,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國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大力發展紡織原料,突出抓好化纖和化纖原料基地建設,加快開發新型紡織材料;以紡織面料開發為突破口,發展高附加值的“高精深”紡織品,帶動紡織工業的全面發展;加快發展差別化纖維、高技術纖維和生物質纖維技術及產業化;采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工藝、裝備和生產自動化控制水平,擴大產品的差別化比重,實現常規化纖產品的優質化。“十二五”末,化學纖維占纖維加工總量的比重達到76%,化學纖維差別化率由2010年的46%提高到60%以上。近幾年,我國主要紡織纖維生產情況見表1-1。

表1-1 我國紡織纖維生產或總消耗量

單位:萬噸

紡織工業是傳統產業,在我國有較好的基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紡織工業生產不僅規模迅速擴大,而且在加工深度和品種上都有較大變化,形成了纖維、紡紗、織造、染整、服裝以及最終制成品的門類齊全的產業體系,具有上、中、下游結合配套的生產能力,向深加工發展的條件良好。

目前,我國紡織工業雖已奠定了相當的基礎,成為世界紡織大國,但是,我們還不是紡織強國,還應當看到:我國人口多,紡織品的平均消費水平還比較低;我國紡織品的出口額在世界紡織品總貿易額中,雖然占有較大比例,但產品檔次較低,我國的紡織科技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比較還有一定的差距等。這就要求我們紡織工業部門的從業人員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努力工作,開創紡織工業的新局面,加速實現紡織工業的現代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干县| 新邵县| 天祝| 富裕县| 延长县| 合江县| 瑞安市| 青海省| 大新县| 阿鲁科尔沁旗| 敦煌市| 高淳县| 阳西县| 焉耆| 南投市| 潍坊市| 崇州市| 张家口市| 徐闻县| 商洛市| 阿巴嘎旗| 郴州市| 沾益县| 故城县| 永康市| 湾仔区| 四子王旗| 灵寿县| 昌图县| 大安市| 余干县| 砀山县| 麻城市| 邹平县| 湖南省| 光泽县| 江西省| 东辽县| 平安县| 南丰县| 大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