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級財務會計學習指導書
- 溫美琴 施元沖
- 2716字
- 2020-07-08 15:55:27
四、內容概要解析
(一)我國會計發展的歷史演進
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250年左右的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有了“會計”的稱謂,那時會計主要為朝廷服務,稱為“官廳會計”。到宋代,已經形成一套系統的會計方法——四柱清冊。之后,民間會計開始超越官廳會計,到明末清初,產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式簿記“龍門賬”。20世紀初,西方現代復式簿記傳入我國,這一時期形成了中式簿記與西式簿記并存的局面。
新中國成立之前,各行業、各企業的會計制度都不統一,既沒有全國性的會計準則來規范各行業的會計工作,又沒有各行業的統一會計制度規范系統內各單位的會計工作。新中國成立初的三年,主要解決會計制度不統一的問題。1978年后,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深入、外資引入、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和中國加入WTO,我國會計制度的設計出現了新的局面。1985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1992年,《股份制試點企業會計制度》《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和13個分行業會計制度相繼出臺;1997年,第一個具體準則《企業會計準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出臺;2000年,《企業會計制度》出臺;2006年,《企業會計準則》出臺,這一準則的出臺標志著我國開始全面實行會計準則模式,并全面向國家會計慣例靠攏。2014年,財政部先后又修訂了6項已經發布的會計準則,且同期間還發布了三項具體會計準則。隨著會計環境的變化,我國的會計準則也將逐漸走向完善。
(二)我國會計準則體系
會計準則又稱會計標準,是會計核算工作的基本規范,它就會計核算的原則和會計處理方法及程序做出規定,為會計制度的制定提供依據。2006年我國頒布了1項基本準則、38項具體準則。基本準則是對會計處理的一般要求所做出的原則性規定,在整個準則體系中起統馭作用。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2006)共十一章五十條,主要規范會計的目標、會計的基本假設、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和報告原則等。具體準則又稱應用性準則,它是根據基本準則的要求,規范企業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的會計處理,為企業處理會計實務問題提供具體而統一的標準。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具體準則》(2006)大致分為基本業務會計準則、特殊業務和特殊行業會計準則及會計報告準則三類。除了準則主體外,這套準則體系還包括應用指南和講解兩部分?!镀髽I會計準則——應用指南》作為會計準則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會計準則解釋,二是會計科目和主要賬務處理。
2014年1月至7月,財政部先后發布了經其修訂后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企業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企業會計準則第9號——職工薪酬》《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企業會計準則第33號——合并財務報表》《企業會計準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等,且同期間還發布了全新的《企業會計準則第39號——公允價值計量》《企業會計準則第40號——合營安排》《企業會計準則第41號——在其他主體中權益的披露》三項具體會計準則。
(三)我國現行會計規范體系
會計規范體系是會計法律、法規、制度等的總稱,是指國家權力機關或其他授權機構制定的,用于指導和約束會計實踐工作、規范會計基礎工作、規定會計主體和相關人員會計責任等規范性文件的總和。它具有三個方面的特征:一是結構性,即它是由各種會計規范構成的,各種會計規范之間具有一定的結構和內在聯系;二是功能性,即各種會計規范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指導和約束會計行為,且具有明顯的整體功能;三是互補性,即組成會計規范體系的各種規范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補充,從而保證了這一體系的嚴密性和完整性。
總體來說,我國的會計規范體系主要由會計法律制度和會計職業道德兩部分組成,如圖1-1所示。其中,會計法律制度包括會計法律、會計行政法規和會計規章制度三個層次,具有成文性、強制性等特點。會計法律制度是指國家立法機關為管理會計工作而按立法程序制定和頒布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會計法律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會計法律是指由立法機關頒發的法律;廣義的會計法律不僅指由立法機關頒發的法律,還包括由執法機關(各種政府部門)制定和頒發的會計法規。在實踐中,會計法律泛指廣義的會計法律。會計行政法規是指以《會計法》為制定依據,由國務院制定并頒布的適用于全國范圍的會計規范,其法律效力低于《會計法》但高于其他規章和規范性文件。會計規章制度主要是由國務院各部委制定并頒布實施的,包括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其中會計準則包括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會計制度包括企業、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因其具體性和可操作性,在實際中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是應用最為廣泛的。

圖1-1 我國會計規范體系
會計職業道德是會計人員在會計事務中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經濟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是一般社會道德在會計工作中的具體體現,是引導、制約會計行為,調整會計人員與社會、不同利益集團以及會計人員之間關系的社會規范。它反映了整個國家的社會道德要求,更反映了會計這個職業特殊的道德要求,其約束力來自于社會輿論、人類良知及傳統習俗,而不是國家強制力。會計職業道德存在于會計工作者的思想意識和社會輿論之中,更多地表現為習慣性和自律性,并對會計法律制度的有效施行起著明顯的保證作用。
(四)我國會計管理機構
在我國,會計職業的控制管理采用行政管理和行業自律管理兩種方式。行政管理主要是政府部門(包括財政部及各地方的財政廳、局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對會計人員和會計工作的管理,以加強政府對會計的管制,規范會計行為,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行業自律管理是由中國會計學會、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中國總會計師協會等會計專業團體在各自行業范圍內,對相關會計人員和會計工作實施的管理。
(五)我國會計職業
會計職業是指會計的專業工作領域。會計職業與經濟發展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經濟越發展,則會計工作領域越寬廣,會計工作的內容也越豐富。我國會計職業領域十分廣泛,從目前看,會計職業主要存在于三個領域,即企業會計領域、政府及非營利組織會計領域和公眾會計領域。企業會計較為復雜,既包括對外會計,如財務會計、稅務會計;又包括對內會計,如管理會計、成本會計等。政府及非營利組織會計與企業會計屬于會計學的兩個不同分支,是對政府部門和各種非營利組織各項資金的撥入和使用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政府及非營利組織會計主要包括財政總預算會計、行政單位會計和非營利組織會計等。公眾會計主要提供包括審計、咨詢與會計服務等業務,在我國主要指注冊會計師行業。注冊會計師是指通過全國注冊會計師統一考試,在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注冊登記獲得從業資格的會計人員。與企業會計不同,注冊會計師是向社會提供各類會計服務,其工作內容主要包括審計與鑒證和管理咨詢兩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