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星光之盟
- 重生之晚明風云
- 笨腦殼
- 3623字
- 2020-07-01 12:14:13
宋應星是一個科技癡,如果不是癡迷于科技,他也就不會放棄科舉,專心寫《天工開物》了,名利雙失。
對于他來說,周羽有著強大的吸引力,或者說魔力,周羽腦袋里的那些現代科技,是一個明代科技迷無法想象的,聽著周羽所描述的現代科技,就像一個小孩走進了玩具店,欣喜、震驚、愛不釋手、流連忘返,那種感覺無法用語言描述。
“從哪兒說起呢?”周母出去后,周羽看著宋應星,思索著如何開始他們的談話,“一切科學的開端,都是從三個字開始的,那就是:為什么。也就是我們每個人都天生具有的品質,好奇心。”
宋應星像一個小學生一樣,坐在周羽面前,靜靜地聽著。
“我們會對各種各樣的事物和現象問個為什么:我們人從何而來?鳥蟲魚獸又從何而來?猴子為什么那么像人,它們和我們有什么關系嗎?五谷是天生就那樣結糧食嗎,還是人干預的結果?水遇熱為什么會化為汽,遇冷又會結為冰?山上的石頭為什么會落向地面,怎么不飛向空中呢?風能吹滅燈燭,為什么炭火卻越吹越旺呢?天上的星星是什么做的,又是誰做的,它們永恒存在嗎?”周羽一連串問了幾個問題。
“這樣的問題我可以問上三天三夜,因為我們的世界,有太多未知的東西,等著我們去探索,好奇心就是科學的開端。”周羽接著道。
“天覆地載,物數號萬,萬事萬物又相互作用,隨機變化,此間的復雜,應是表象,其間必有規律可循。”宋應星說道。
“你說的很對,但那只是你猜測。我們要的是實證。要有確鑿的證據,要可重復驗證,要有預見性。在得到問題的答案過程中,會用到實驗、歸納和演繹幾種方法。比如,上面的一個問題,高處的石頭為什么會落到地面而不飛向空中呢?我們要做實驗來驗證,實驗表明:同一塊石頭,從二尺、四尺、六尺、八尺、一丈的高度落下,速度是不同的,越高落到地面的速度越快;不同的石頭,一斤和兩斤的,同樣從一丈高落下,落到地面的速度一樣,也就是兩者同時撒手、同時落地。這說明什么?我們得到三個結論:一、有一只隱形的手在拉著石塊落向地面,我們稱之為引力,引力作用下物體只會落向地面而不會飛向空中;二、引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越重的物體,受到的引力越大,否則,重的物體與輕的物體引力一樣大的話,重的石塊會后著地;三、速度增加的快慢與質量無關,不同重量石塊下落實驗表明,兩個不同重量的石塊的速度在同一時間都是一樣的,否則二者不會同時落地。引力是無處不在的,你在大同扔石塊和在北京扔石塊都一樣,于是我們預見到,在北京,從一丈高的高處落下的石塊比一尺高落下,到達地面的速度要更快。”周羽扎實的數理素質應對這種科普式談話還是很輕松的。
只是宋應星短時間內理解起來,有些難度,“兩個石塊會同時落地嗎?不應該是重的先落地嗎?”
“我們不妨做個思想實驗,假設有三個石塊,一斤、兩斤和三斤的,把一斤和兩斤兩塊石塊綁起來,與三斤石塊再做一次實驗,結果是什么?會有兩個結果:一是一起落地,因為一斤和兩斤綁起來是三斤,另一個也是三斤;二是綁起來的后落地,因為一斤石塊會拖慢兩斤石塊的下落速度,因此綁起來的三斤石塊速度要比是一個整體的三斤石塊慢。同一個實驗怎么會有兩個結果?不會的,一定是我們的假設前提錯了:重的石塊和輕的石塊同時落地。”這個著名的思想實驗實在巧妙,周羽說起來感到舒爽無比。
“對對對,這下我就明白了!”宋應星如釋重負。
“我說這些只是說明科學結論的重要特征,確鑿的證據,可重復驗證和預見性,以及綜合運用實驗、歸納和演繹幾種方法。這是我們以后搞科學研究的基本原則。”周羽強調。
“科學可不止扔幾個石塊而已,雖然扔石塊并不像我們看起來那么簡單。比如我提到的關于人和猴子的問題,五谷生長的問題,這些關于生命的科學,稱之為生物學。我們人雖然看起來是那么與眾不同,但最初我們和一切動物甚至植物一樣,都是從一種最簡單的生物祖先演化而來,更明白一點說,我們和小麥有共同的祖先。那么我們為什么變得那么不同了呢,有一句話可以概括: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我們都從父母那里遺傳了相同的特征,因此子女會長的像父母,遺傳物質來自父親的精子和母親的卵子;小麥也會從父本那里遺傳相同的特征,那些遺傳物質就裝在小小的種子里。當環境改變時,具有某些特征的生物會變得不適宜生存,就被淘汰掉了。有些人天生殘疾、瘋傻,不能自食其力生存,自然沒人與之婚配,這種特征的后代就少了;有些麥子天生結子少,被農夫拔掉了,也是被淘汰了。而那些能夠適應環境的遺傳特征就保留了下來,經過數億年的演化,不斷有新的遺傳特征出現、不適應的特征又被淘汰。人和猴子分道揚鑣,猴子變的更適合山林攀爬跳躍,人變得更聰明和爾虞我詐;麥子和野草各奔東西,野草變得耐旱、頑強,麥子變得結子更多。就這樣逐漸演變成了現在這樣一個五彩斑斕的生物世界。”
周羽侃侃而談,從生物學聊到化學,再到物理學,再到工程技術,宋應星聽得如醉如癡,二人一直聊到晚飯時間,簡單吃過晚飯后,接著聊。因為家里沒有蠟燭,為了節省燈油,二人坐在院門口的石頭上,仰望著星空,仿佛話題無窮無盡。
“你為什么不去考取功名呢?”周羽好奇地問。
“非我所愿。”宋應星答道。
“如果有那么一個政府,所有從事生產、科學研究的人可以憑借自己的一技之長在官府謀得職位,可以和官員一樣受人尊敬,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才華,可以自由選擇職業,可以把自己的知識和研究成果發揚光大,職業不分尊卑,人人平等,你可愿意為這樣的官府效力?”周羽問道。
“當然愿意,只是自古以來沒有這樣朝廷。”宋應星嘆道。
“是沒有,但我們可以開創出一個來!幾千年來,眾先賢未竟的事業,我們去實現。孔子天下大同的夢想,我們來達成;屈原發出的天問,我們來一一解答;韓非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的制度,我們來建立;陳湯犯我強漢雖遠必誅的榮光,我們來恢復!只要我們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豪氣,為什么不試一試呢?來吧兄弟,咱們干票大的!”周羽終于把穿越以來的不爽拋諸九霄云外,對宋應星敞開了心扉。
宋應星沉默了,通過與周羽的兩次接觸,他發現此人的學識深不可測,為人又爽快開朗,日后絕非池中之物,如今對他說出這樣的話,顯然是對自己全然信任了,把身家性命托付于他。
想到朝廷的黨爭,邊事的糜爛,百姓的凄苦,宋應星做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擇:“好,兄弟,我們干票大的!我對著這漫天的星宿盟誓,從此以后,我宋應星跟著周羽,風里來火里去,為了天下黎庶、萬世太平,不惜此身!”
“我周羽,向星空盟誓,與宋應星并肩作戰,不惜此身,唯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周羽也嚴肅地說道。
說完,周羽又給了宋應星一個熊抱。
“兄弟,你這禮節哥哥我可有點受不了,以后你能否不抱了?你知道你多大力氣嗎?”宋應星抱怨道。
“現在我們有兩個緊急任務,第一個是錢,我現在是保安隊長,手下有八九十人,練兵不能沒錢,雖然我二爺爺答應出錢,但是他一個人肯定負擔不起,而且,我們的隊伍,我們要自己養;第二個是武器,目前沒有槍,哦,就是鳥銃,我二爺爺家有七只鳥銃,萬歷年間的,不知性能如何。”周羽說出了目前的困境。
“關于賺錢,我有一個想法。有一種建筑材料叫做水泥,樣子類似于石灰,與砂子、水按比例混合后成為混凝土,可澆筑成任意形狀,二十八天后,混凝土硬化完成,堅如磐石,可修建房屋、道路、橋梁、城墻等,用途極為廣泛,如果能夠燒制成功,可為我們積累大量資金,”周羽接著說道,“所以明天我們到侯家石灰窯去一趟,與侯大爺研究研究,看看短時間內能否研制出配方。”
“關于武器,目前要制作足夠的鳥銃,至少一百支,另外,有一種增加彈丸射程的方法,就是在銃管內壁刻劃膛線,讓彈丸旋轉飛行,能夠增加穩定性,至少增加射程五倍以上,但是要改造彈丸形狀為尖長圓形。但關鍵是,手工刻劃膛線太慢,技術要求太高,靠著張鐵匠一個人不行,即使增加人手也不能滿足需要,有一種制作鐵器的機器叫做機床,用鐵質夾具夾緊工件,并固定于移動臺上,鉆頭旋轉,移動臺緩慢向前移動,就能在工件上精準地鉆出孔來,這叫做鏜床。將鏜床加以改造,可制造出車床,就是加工平面、溝槽、螺紋的機床,有了車床我們就可以加工膛線了。”周羽說道。
“周羽,你是神仙嗎?怎么什么都知道?我以前是不信世上有神仙的,子不語怪力亂神,但遇到你之后,我有點信了。”宋應星對周羽佩服得五體投地,“你所說的鏜床我了解一些,就像是玉匠琢玉用的一種機械,可腳踏鉆孔或打磨,可能精度比較差,原理應該差不多。”
“我不是神仙,不要搞個人崇拜。我們說正事。”周羽制止了宋應星的吹捧。
“哈哈,那是題外話。你所說的機床我想是可以實現的,我試試。”宋應星對于機械制造頗有造詣,周羽說了原理之后立即就明白了。
“要制作機床,需要尺寸十分精準,而現在我們的尺都太粗略了,所以我們要建立一套完全不同的度量衡,要求越精準越好,這在試制水泥配方上面也得用到。另外,我想用泰西字母和數字來刻劃變量和數字,比漢字方便許多,明天我給你寫出來。”周羽說道。
夜已經深了,周羽望著星空,心里充滿了動力和希望,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