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幽默的力量(2)
- 說幽默話做幽默人(大全集)
- 盛樂編著
- 5290字
- 2014-01-20 14:55:57
無聲唱片,特種炮彈——誰想成名,它能包辦:要掛多高的銜,就掛多高的銜;要當多大的官,就當多大的官;要發多肥的財,就發多肥的財;要露多紅的臉,就露多紅的臉。名片——明騙,小紙一張,威力無限。
楊翰端先生的“貶值謠”把大鍋飯中的怪現象諷刺了個夠:
年過四十算“青年”,短訓三月算“大專”,工齡熬滿算“教授”,照書抄錄算“考卷”。領導拒賄算“新聞”,退出占戶算“模范”。質量低劣算“名優”,不罵顧客算“笑臉”。唱個歌兒算“歌星”,拉筆贊助算“導演”,亂湊詞語算“詩人”,掛個虛名算“主編”。兩篇短文算“作家”,別人配音算“演員”,戴頂帽子算“著名”,出本庸書算“經典”。
……休道貶值處處有,難得糊涂閉只眼,你好我好他也好,最香還是大鍋飯……
人們對種種不合理的社會現象,為什么要用幽默的“匡正時弊”法加以諷刺鞭笞呢?主要是因為人們對此恨之已極,深惡痛絕,直接抨擊或咒罵已難解心頭之恨,于是“悲極生樂”,產生了通過嬉笑怒罵、諷刺打油詩等形式來宣泄情緒的方式。
幽默寓教于笑聲之中
無數的實踐證明,風趣幽默的批評教育,在笑聲之中容易被人接受,效果也就比較明顯了。說起教育,人們習慣地容易聯想到那一副副正兒八經、毫無笑容的面孔,一套套令人不著要領的抽象理論,一群昏昏欲睡的聽眾。其實,造成人們的這種理解和印象,完全是由于教育工作的方法失當造成的。教育,當然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但這并不排斥應該讓受教育者發出歡快的笑聲。寓教于笑聲之中,是教育的有效方法。
有一個“懶師拜懶徒”的幽默,是用來教育那些游手好閑的浪子的。
一個游手好閑的浪子,只恨自己懶得不到家,頗想找一個懶店進修一番。于是,他就到處打聽哪里有懶店。
一天,他打聽到確有一個學懶店,便欣然前往。到了懶店門口,他屁股充作臉,退著進門去。學懶店的師傅大喝一聲:“呔,怎么不懂規矩,何事不把臉對著我!”浪子仍然背對師傅答道:“尊師在上,容愚徒一稟:來時背對師傅,辭別時可不轉身也。”師傅一聽,瞠目結舌。少頃如夢初醒。拒浪子于門外曰:“我可尊你為師也。”
再舉“重建阿房宮”一例,它是用來批評教育行政管理人員的水平和教育水平之低下的。
督學到一所中學巡視,與學生交談間隨口問道:“你知道阿房宮是誰燒的嗎?”
學生滿臉惶恐,連聲說:“不是我燒的,不是我燒的!”
督學啼笑皆非,向校長指責:“貴校的學生國文程度低落,居然說阿房宮不是他燒的。”
盛怒之下,督學寫了一封呈文給教育局長,稟明原委。不久,收到局長的復函說:“燒了就算了,再撥經費重建阿房宮。”
批評,是教育工作中對各種不良現象進行斗爭的武器。批評要想達到效果,就必須與人為善,就必然要講究方式方法,講究語言藝術。有時候,一句巧妙的幽默言辭的確能勝過許多句平淡乏味的說教。
那么,為什么幽默風趣的話語能起到教育作用呢,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尊心的,實踐證明直截了當地當眾批評某個人,絕不是好辦法,它或者會引起對方的強烈反駁,找到一些理由來為自己辯護;或者會以沉默相對抗,口服心不服,并從此積怨于心。這樣,批評的目的自然沒有達到。所以心理學家們都異口同聲地說:“不要當眾斥責人。”這是很有道理的。而采用幽默式的批評方式卻給了對方臉面,不會使對方產生對抗情緒。另外,由于采取的是影射而不是直說的方式,讓被批評者有一個思考回旋的余地,就更能深刻地領會批評者的良苦用心。
一位年輕畫家就近找到一處住房,在搬家之前,他對他的好友說:
“我想把房間的墻壁很好地粉刷一下,然后在墻上畫一些畫。”
你最好是先在墻壁上畫畫,然后再粉刷墻壁。”深知這位年輕畫家水平的好友勸他說。
這位好友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年輕的畫家自然會體會、深思,該如何把自己的畫畫好。
其次,幽默能把原來兩種互不相關的事物巧妙地、出人意料地聯系在一起,使人們產生驚奇,產生笑。人們在聯想中,會意識到說話人的真正目的,從而愉悅地接受說話人的意見。
一分鐘小幽默大智慧
◎ 豬
每天早晨起來,豬媽媽都要花費很長時間化妝打扮自己,將蔥插進鼻孔里裝大象。豬寶寶在一邊說:不如干脆制造個長鼻子得了,人老了,一點創意都沒有!
■生活是需要創意的,但是,創造應該尊重自然規律和社會規范!
◎ 持家有道
一天晚上我到美術館去看畫展,當我正在欣賞一幅由一些繩子、火車票、鐵絲濾網、快相和一個破車輪拼貼而成的抽象畫時,我聽見旁邊一個婦女低聲對另一個婦女說:“這足以證明——永遠不要扔掉任何東西。”
■生活其實是很緊湊和精致的,沒有什么是無用之物,只要我們也精心地發掘和細致地安排,垃圾其實就是寶物!
◎ 淡而無味
有個老書生,每次聽人家談話,總是搖搖頭說:“淡而無味。”
有一天,這位老書生跟一位客人談話,問道:“最近有啥新聞?”
客人回答道:“昨天傍晚,一條鹽船被撞破了,所載的鹽都倒進河中去了。”
老先生搖搖頭說:“淡而無味。”
■如果我們對待生活就這么冷淡無心,不著意,不努力,則一切都會如白開水般淡然無味!
◎ 觀畫
一位畫家舉辦個人畫展。一位貴婦人來到展室,站在一幅畫前面端詳了許久,她說:“我要是能認識這幅畫的作者,那有多好啊!”站在一旁的畫家走過來說:“夫人,我就是作者。”貴婦人說:“這幅畫太妙了!你能否告訴我,給畫里這位小姐做裙子的裁縫是誰?”
■我們常說藝術是與平民無緣的,因為普通人很難欣賞藝術本身。其實,藝術的目的是給人帶來享受。我認為,不一定是理解了藝術本身才有享受,享受本身是沒有區別的。
◎ 金眼睛
宋朝忠武軍節度使黨進讓畫工為自己畫像。畫完后,他看了大怒,斥責畫工說:“前幾天見你畫老虎,還用金箔貼眼睛,難道我還消受不起一副金眼睛嗎?”
■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在旁人眼里再好的人或物,如果不適合你,又有什么意義呢?
◎ 穿錯大衣
飯廳內,一個異常謙恭的人膽怯地碰了碰另一個顧客,那人正在穿一件大衣。
“對不起,請問您是不是皮埃爾先生?”
“不,我不是。”那人回答。
“啊!”他舒了一口氣,“那我沒弄錯,我就是他,您穿了他的大衣。”
■要做到理直氣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理直的人,往往低聲下氣;而理歪的人,卻是氣壯如牛。
◎ 歪打正著
湯姆在小學任教,長得人高馬大,威風凜凜,只是講話一緊張就口吃。一次監考時,他發現有一個學生作弊,于是就氣急敗壞地指著那名學生吼道:“你……你……你……你……你竟敢作弊,給我站起來!”語畢,有5名學生同時站了起來……
■常說“破布還有塞鼻子的作用”。可不是嗎?這樣看來我們確實應該注意生活中一些小細節,也許就是你的貴人和轉機。
◎ 結婚證
小蔡:您好,我想預約明天去辦結婚證。
劉儀偉:好的,婚前檢查你們做過了嗎?
小蔡:查過了,她爸是開公司的,家里有房有車。
劉儀偉:嗨,我是說去醫院檢查!
小蔡:哦……(猶豫,不好意思)也查過了,是男孩。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在現在這個多元社會中,也許我們應該更加寬容地看待身邊的事情。
◎ 針
老祖母嘆息著說:“唉,如今這些姑娘差不多沒有一個會用針的……”
“奶奶,我會!”孫女喊道,“我知道一根針用上一些時候就得換,要不然會損壞唱片。”
■對于所謂的代溝,沒有比時過境遷更合適的解釋了。
◎ 出風頭
“昨天在劇場里我看見了您的夫人。她咳嗽得可真厲害,以致大家都在看她。她是感冒了吧?”
“沒有,你沒看見她穿了一件漂亮的繡花連衣裙嗎?”
■當人以夸張的方式試圖引人注意的時候,反而讓人看不到其所想展現的方面。
◎ 貓的自由
由于貓一貫出入他人房屋及花園而不斷引起諸多鄰里糾紛,達姆斯達特法庭作出這樣一項判決“貓可以不經允許而自由進入鄰居的房屋與花園”,因為根據土地法、寵物管理條例及私人住宅管理條例,實在找不出要對貓的自由加以限制的法律根據。法官還解釋說,貓是一種獵食動物,它可能追捕一只鄰居的老鼠而理直氣壯地進入鄰居家,也可能追戲一只蝴蝶而誤入他人花園作樂。
■其實看似嚴謹的法律也有很多無法解決的問題,這可能關系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一個普通人,不關心法律是不行的。
◎ 青蛙見證人
俄國生理學家伊凡·謝切諾夫通過對青蛙的解剖實驗,于1863年發表了關于“蛙腦對脊髓神經的抑制”等論文,同時出版了《腦的反射》一書,為神經生物學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沙俄政府竟以莫須有的罪名,把謝切諾夫逮捕。
審訊時,法官問:“被告,您可以為自己找個辯護人。”
伊凡·謝切諾夫回答:“讓青蛙做我的證人吧。”
■欲加其罪,何患無辭。
◎ 幽默美國人
律師的太太對丈夫說:“咱們的房子和家具的樣式太陳舊了,該重新裝修一下了。”
律師“你別急,我剛好接手了一件離婚案,男方是個有錢的大亨。等我拆散了他們家,就來裝修咱們家。”
■如果法律成為某些人用以獲取利益的工具的時候,它的危害性就會超過普通的一般犯罪了。
◎ 應變
舞臺上。在擊斃敵人的一剎那,手槍竟沒有響。再次射擊時,仍無聲音。臺下的觀眾嘩然。演員一時不知所措,他慌亂地抬起腳,朝敵人狠狠踢去。扮演敵人的演員卻很老練,只見他慢慢地倒在了地上,然后吃力地抬起了頭,用微弱的聲音說道:
“他的靴子上……原來有毒,我……真的不行了……”
■戲劇的舞臺何嘗不是人生的舞臺?意外的一刻考驗的是人應變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正是人生經驗的積淀。
◎ 計算機
學者對他的同事說:
“我發明的這臺計算機擁有真正人的特點。”
“您是想說,它會思想?”
“那倒不是。但是如果它犯了錯誤,它會嫁禍于人。”
■對于有些人自以為是的小聰明,很難說究竟是成就了人還是敗壞了人。
◎ 諾貝爾獎金
教練員在拳擊比賽暫停時對自己的拳擊手輕聲說:
“如果你不能豁出去制服對手,那么諾貝爾獎金就只好由別人領走了。”
■不擇手段的鼓舞算得上是一種欺騙了。
◎ 三個女兒之謎
“你知道嗎?親愛的,我一直認為我們的鄰居有三個女兒,現在才算搞清楚,事實上只不過是他們的那個女孩子有三個假發套罷了。”
■經過喬裝,同一人在他者眼里成為了不同的很多人。
◎ 精神病
病人:大夫,我的鄰居們都認為我有精神病。因為我特別喜歡火腿腸。
醫生:別胡鬧啦?我也喜歡火腿腸。
病人:是嗎?那您什么時候有空請來我家,我讓您看看我的收藏。
■喜歡一樣東西沒有錯,錯的是喜歡的方式和程度是否符合人所能接受的限度。
◎ 退席
“昨天的午餐,您為什么中途離去了呢?”
“那是因為湯像酒一樣涼,酒同魚一樣淡而無味,而魚同午宴的主人一樣瘦小。”
■人生的味道何嘗不是如此,該甜的時候便像蜜,而該苦的時候就得如黃連,絲毫不能混淆。
◎ 會講英語
一個德國搶劫犯被帶到法庭,法官問他是否會講英語,年輕人答道:“會一點。”“你會講什么?”“把所有的錢都給我。”
■學習任何本領的動力都來源于我們的需要。那些迫在眉睫的需要,往往最能讓我們牢固地掌握本領。
◎ 囚犯的工作
紐約的一座監獄里,最近又來了幾個囚犯。一天,監獄長把他們召集在一起,對他們說:“這兒是座模范監獄,我們是很民主的,每一個囚犯來到這里都可以繼續做他們原來的工作。”囚犯們聽了很高興,其中一個囚犯頓時手舞足蹈起來。監獄長連忙問他:“你以前是干什么的?”囚犯大聲回答道:“監獄長先生,我以前是看大門的!”
■當人們在為一種公平而合理的制度歡呼雀躍的時候,可能想要表達的并不是對這種制度產生的崇敬,更多的時候,人們都是在謀求一種私心。
◎ 湯不燙
一位新堂倌來到某飯店上班,林德曼先生向來就在那家飯店用午餐。就在頭一天,林德曼先生對這位堂倌很生氣。
“堂倌先生,”他喊道,“您把您的大拇指伸進湯里了!”
“不要緊,先生!”堂倌解釋說,“這湯一點也不燙。”
■別人對你的合理要求可能在很多時候并不是那么明顯,但這并不代表著我們就可以忽略這種要求甚至將它理解為一種獎賞。
◎ 稀物
侍者:請結賬!
顧客:天哪!怎么兩個煎雞蛋就一百元!難道這兒的雞蛋就這么稀罕嗎?
侍者:不,先生!這兒稀罕的不是雞蛋,而是顧客!
■有時候,讓自己對于周圍來說變得獨特而奇缺更好些。因為即使得到同樣的東西,后者往往容易比前者付出更大的代價。
◎ 航海奇跡
有人問一位航海家:“你在海上游歷了那么多年,一定遇見過不少奇跡吧?”
“最大的奇跡是我平安無事地登上了陸地!”航海家說。
■只有見識過大海,才知道什么是風平浪靜;只有經歷過艱險,才知道平安是福。
◎ 蘋果和屁股
女教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蘋果,然后提問:“孩子們,這是什么呀?”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屁股!”女教師哭著跑出教室,找校長告狀:“孩子們嘲笑人。”校長走進教室,表情嚴肅地說:“你們怎么把老師氣哭了?啊!還在黑板上畫了個屁股!”
■我們總以為生活的游戲不公平,受到傷害的是自己——可是,有沒有想過,根本就是我們不懂游戲的規則呢?
◎ 我也要喝巧克力口味的!
一個白人媽媽給小孩喝母奶,正好旁邊黑人媽媽也在喂奶,白人小孩哭了,媽媽問怎么了,他說:我也要喝巧克力口味的!
■生活有很多種形式,也許五花八門的,迷亂我們的雙眼——但是生活的本質是真實而永恒如一的!
◎ 我生病了
一個女孩子一直暗戀著一位醫生,她為了想見到這位醫生同時引起他的注意,所以每天都去找這位醫生看病。可是,這一個星期以來這個女孩都沒出現,醫生正覺得奇怪時,她終于又出現在醫院門口了。醫生很好奇地問她為什么這幾天都沒來?女孩答道:“因為我生病了。”
■當借口完美而合理的時候,打破它的唯一辦法就是使借口變成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