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在內蒙古殖民法律制度研究
- 宋從越
- 8814字
- 2020-07-02 14:36:23
第二節 偽滿洲國治蒙機關的建立及演變
偽滿時期,在內蒙古東部淪陷區,日本殖民統治者自上而下建立了一系列治蒙機關,形成完整的治理體系,對于維持其殖民統治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 偽滿洲國治蒙機關的建立
“九一八”事變后不久,關東軍便于1931年9月22日炮制了《解決滿蒙問題政策案》,提出統治內蒙古東部的基本思路——“建立受我國政府支持、以東北四省及蒙古為疆土、以宣統皇帝為首腦的中國政權”,即將內蒙古東部納入日本扶持的、獨立于中國本土的偽國之中。此后,這一思路在關東軍對形勢的反復研判中逐漸明晰。
1931年10月21日,關東軍國際法顧問松木俠接受本莊繁司令官、板垣和石原兩參謀指示,擬定《滿蒙共和國統治大綱草案》,主張“明確劃分滿洲與蒙古的行政區劃,使蒙古人免除漢民族的壓迫”,為此將“行政區域劃為下面六個部分:1.奉天省,2.吉林省,3.黑龍江省,4.熱河省,5.東省特別區,6.蒙古自治領”。
1931年11月,關東軍上報給日本陸軍省和參謀本部的《滿蒙自由國設立方案大綱》,延續了上述《滿蒙共和國統治大綱草案》的思路,提出“滿蒙獨立國由下述六省區組成:奉天省、吉林省、黑龍江省、熱河省、東省特別區、蒙古自治領。以上是以原行政區劃為主,又參考地形條件而確定的。上述各省區基本可采取同樣的統治形式,惟有蒙古,鑒于蒙古民族之特性,并無理由立即改變其原有的行政組織,另作考慮,有必要建立特殊的行政組織”。
1932年1月,關東軍又制訂《滿蒙問題善后處理要綱》和《滿蒙自由國建設順序》?!短幚硪V》提出:“蒙古將來形成特定的蒙古地域,以期從政教兩方面進行攏絡,并且盡量減少漢人的刺激,采取漸進的態度進行指導”,“蒙古自治區域包括東部內蒙古、呼倫貝爾地區之外,還把內蒙古的察哈爾、錫林郭勒盟的地域也包括在新滿蒙獨立國圈內?!薄督ㄔO順序》則決定:東北“政務委員會要求熱河和內蒙古派遣代表,讓他們參與必要的表決,以便使其迅速同新國家合并”。
“自1932年1月27日以來,以板垣、竹下、片倉各參謀和菊竹實藏為中心,采納各盟旗蒙古人的意見,于2月2日制訂了《伴隨滿蒙建設處理蒙古問題要綱》,其主要內容如下:(一)方針——特為蒙古人民設立一省,實行以畜牧經濟為主體的自治,其他省內蒙古人雜居地區暫時實行特殊行政制度。(二)要領——(1)東部內蒙古、呼倫貝爾為一區,逐漸擴展至察哈爾??;(2)省名定為興安省,伴隨新國家建設批準為自治??;(3)廢除王公制度,參議府吸收若干蒙古人;(4)為維持治安,除旗設自衛團外,編組南北兩支興安游擊隊(2500人),由松井清助大佐、盤井文雄少佐指導;(5)預定郭爾羅斯旗旗長齊王或海拉爾的貴福為省長人選。”至此,東部內蒙古在即將成立的偽滿洲國內的地位,及日本殖民統治者對東蒙古之蒙古人的統治政策大體確立下來。偽滿洲國成立后,正是在這一政策指導下,日本殖民統治者自上而下建立了完整的治蒙機關體系。
就“中央”層面而言,1932年3月9日,偽滿洲國政府頒布《興安局官制》?!豆僦啤芬幎ǎ骸芭d安局隸屬于國務院,掌管關于興安省之一般行政事宜,并關于在另定地域內蒙古旗務輔佐國務總理?!本謨仍O總務、政務、勸業三處,其中,總務處掌理屬于機密事項并關于人事、管守官印及文書、會計及庶務等事項,政務處負責關于地方行政、自治行政、警察及地方自衛、宗教、教育事項,勸業處執掌關于牧畜、農林、礦業、商工業事項。隨后,偽滿洲國政府特任原哲里木盟盟長、郭爾羅斯前旗扎薩克齊默特色木丕勒為興安局總長
,任命原“滿鐵”鄭家屯公所所長菊竹實藏為興安局次長
,白濱晴澄為總務處長,原科爾沁右翼后旗輔國公壽明阿為政務處長
,原驥四郎為勸業處長
。6月27日,偽滿洲國政府公布《舊蒙務整理委員會官制》,決定成立以興安局次長為委員長的舊蒙務整理委員會,確認委員會屬于興安局管理,于興安省內“關于整理舊蒙古旗務,得應總長之咨詢及得為建議”
。同日,偽滿洲國政府發布《關于劃定興安局官制第一條所稱另定地域之件》,明確“《興安局官制》第一條所稱‘另定地域’為左開各旗區域,但其屬于興安省之地域不在此內”:奉天省之科爾沁左翼前中后三旗、科爾沁右翼前中后三旗,吉林省之郭爾羅斯前旗,黑龍江省之扎賚圖旗、郭爾羅斯后旗、杜爾伯特旗、伊克明安旗、東布特哈八旗、齊齊哈爾八旗、墨爾根八旗
。因科爾沁六旗和扎賚圖旗劃入興安南分省,所謂“另定地域”當僅限于郭爾羅斯前后二旗、杜爾伯特旗、伊克明安旗、東布特哈八旗、齊齊哈爾八旗、墨爾根八旗計七旗
。1932年8月3日,偽滿洲國政府公布《興安局官制中改正之件》,改興安局為興安總署,但其職權范圍及內設機構一仍其舊
。
與“中央”治蒙機關的設立同步,地方各級治蒙機關也相繼建立起來。1932年3月9日,偽滿洲國政府發布《興安省分設三分省之件》,將“興安局所治之區域定名為興安省,分設三分省,北部為興安北分省,南部為興安南分省,東部為興安東分省”。3月29日,偽滿洲國政府任命原科爾沁右翼中旗扎薩克業喜海順為興安南分省長,原東布特哈八旗籌辦處總辦勒春為興安東分省長,原呼倫貝爾額魯特旗總管凌升為興安北分省長
。4月5日,偽滿洲國政府頒布《興安分省公署官制》,為興安各分省公署的設立提供法律依據?!豆僦啤肥跈唷胺质¢L承興安局總長指揮監督,執行法令、管理分省內行政事務”;規定分省公署置總務、民政二廳,其中,總務廳掌管屬于機密事項、關于人事、文書、典守官印、會計、調查、管理官有財產事項,民政廳執掌關于監督自治行政事項及關于土木、交通、管理官營事業、警察及地方自衛、保健及衛生、勸業、文教事項
。同日,偽滿洲國國務院發布第三號布告,確定興安各分省公署之所在地,其中,興安北分省為海拉爾,興安東分省為布西,興安南分省為達爾罕王府
。6月27日,偽滿洲國政府公布《關于劃定興安省、興安各分省及各旗之區域之件》,確定興安南分省下轄科爾沁左翼前中后三旗、科爾沁右翼前中后三旗、扎賚特旗,計七旗;興安東分省下轄那文旗、巴彥旗、莫力達瓦旗、阿榮旗、布特哈左右翼二旗、喜扎嘎爾旗,計七旗;興安北分省下轄索倫左右翼二旗、新巴爾虎左右翼二旗、陳巴爾虎旗、鄂魯特旗、布里雅特旗、鄂倫春旗,計八旗
。同時,偽滿洲國政府發令廢除興安東分省之雅魯、索倫、布西三設治局和興安北分省之呼倫、臚濱、室葦、奇乾四縣
。
在積極組建興安三分省公署的同時,1932年7月5日,偽滿洲國政府公布《旗制》,用以規范興安各分省內旗公署的組織和運作?!镀熘啤反_認“旗為法人,承國之監督,于法令之范圍內辦理其公共事務及依法令屬于旗之事務”,授權“旗長統轄旗之行政,代表本旗”。旗公署置總務、內務、警務三科,其中,“總務科掌人事、文書、會計及其他不屬于他科主管事項”,“內務科掌旗內自治團體、公共組合之監督并教育、宗教、勸業、土木、交通及其他地方行政”,“警務科掌關于警察、衛生及自衛團之事務”。1932年8月1日,偽滿洲國政府任命了興安三分省各旗旗長。在興安南分省,訥青額為科爾沁左翼前旗長,額爾德呢畢勒格為科爾沁左翼后旗長,陽倉札布為科爾沁左翼中旗長,根丕勒札木蘇署科爾沁右翼中旗長,拉哈穆札布為科爾沁右翼前旗長,巴彥那木爾為科爾沁右旗后旗長,巴特瑪拉布坦為扎賚特旗長;在興安東分省,巴圖為那文旗長,卓仁托布為巴彥旗長,巴金保為莫力達瓦旗長,爾恒巴圖為阿榮旗長,索寶為布特哈左翼旗長,額爾登為布特哈右翼旗長,布彥和什克圖為喜扎嘎爾旗長;在興安北分省,恩明為索倫右翼旗長,榮祿為索倫左翼旗長,額爾欽巴圖為新巴爾虎左翼旗長,巴嘎巴迪為新巴爾虎右翼旗長,彭楚克為陳巴爾虎旗長,福齡為鄂魯特旗長,烏爾金為布里雅特旗長,勝鈞為鄂倫春旗長
。
1933年3月,關東軍占領熱河,自原熱河省分出興安西分省,并將興安西分省劃入興安省。根據3月10日偽滿洲國國務院訓令第50號《熱河地方設治工作條目》,“昭烏達盟中西拉木倫河流域以北地域(包含經棚)劃歸興安總署管轄,為興安省西分省,該分省公署應設于開魯。前款以外昭烏達盟、卓索圖盟灤河區之地域為熱河省,該省公署應設于承德”。5月10日,偽滿洲國政府公布《關于劃定興安省、興安各分省及各旗縣之區域之件》,明確興安西分省的轄區為扎魯特左右翼二旗、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左右翼二旗、克什克騰旗、開魯縣、林西縣,計六旗二縣
。同時,撤銷興安西分省境內之魯北、天山、林東三設治局和經棚縣。卓索圖盟各旗及昭烏達盟之翁牛特左右翼二旗、敖漢左右南三旗、奈曼旗、喀爾喀左翼旗劃歸熱河省。7月5日,偽滿洲國政府任命原昭烏達盟盟長、巴林右旗札薩克扎噶爾為興安西分省長
。7月12日,興安總署發布第三號布告,確定興安西分省各旗縣公署地址,扎魯特左翼旗為魯北,扎魯特右翼旗為桃兒山,阿魯科爾沁旗為昆都,巴林左翼旗為林東,巴林右翼旗為大阪上,克什克騰旗為經棚,開魯縣為開魯,林西縣為林西
。9月8日,興安總署頒發興安西分省公署大官印一方、省長小官印一方,總務、民政廳長小官印各一方,所屬各旗、縣大小官印各八方
。至此,興安西分省設治工作完成,興安四分省初具規模。
在組建興安西分省的過程中,偽滿洲國政府對興安東、北分省的建制做了調整。根據1933年5月10日公布的《關于劃定興安省、興安各分省及各旗縣之區域之件》,興安東分省原布特哈左右翼二旗合并為布特哈旗,原那文旗并入巴彥旗,下轄喜扎嘎爾旗、布特哈旗、阿榮旗、莫力達瓦旗、巴彥旗,計五旗;興安北分省除原有的索倫左右翼二旗、新巴爾虎左右翼二旗、陳巴爾虎旗、鄂魯特旗、布里雅特旗、鄂倫春旗外,增設吉拉林旗,計九旗。7月12日,偽滿洲國政府又頒布《關于興安省行政區劃之件》,對興安北分省建制再次做了調整:將原索倫左翼、索倫右翼、鄂魯特、布里雅特四旗合并為索倫旗,改原吉拉林、鄂倫春二旗為額爾克納左右翼二旗,增設海拉爾市,下轄索倫旗、新巴爾虎左右翼二旗、陳巴爾虎旗、額爾克納左右翼二旗、海拉爾市,計六旗一市
。
為有效維護興安各分省之治安,1932年12月28日,偽滿洲國政府還頒布《興安警察局官制》,于達爾罕王府、布西(次年2月8日改為扎蘭屯)、海拉爾設興安警察局,分別隸屬于興安南、東、北分省長,掌管各該分省警務。興安警察局設警務、特務、督察三科,其中,警務科執掌關于治安警察、保安警察、司法警察、衛生警察、消防水火諸事項,特務科辦理關于高等警察、外事警察及警察情報事項,督察科掌管關于督察指導警察事務事項及其他特別受命事項
。隨后,偽滿洲國政府調興安北分省公署事務官蘇勒芳阿任海拉爾興安警察局長,調興安總署事務官甘珠兒扎布任達爾罕王府興安警察局長
,調布特哈左翼旗長索寶任扎蘭屯興安警察局長
。興安西分省成立后,偽滿洲國政府于1933年8月23日公布《興安警察局官制中修正之件》,增設開魯興安警察局
。至此,日本在內蒙古東部的殖民統治基本確立。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未施行《旗制》并被納入興安省的內蒙古東部其他蒙旗曾多次向偽滿洲國政府請愿,要求施行《旗制》、保障蒙民利益。1933年,伯林圖克佘呈請偽滿洲國國務院:“恢復蘇魯克旗制以利國家而慰民愿。”錫埒圖庫倫旗扎薩克羅布桑林沁呈請偽滿洲國國務院:“將本旗劃入興安南分省或為特別旗直隸于興安總署。”
齊齊哈爾八旗民眾“公舉旗長,試辦旗務”,并呈請興安總署:“建設齊齊哈爾旗公署以行旗制?!?img alt="參見興安總署批第三七號(興政旗第一一號),《滿洲國政府公報》第169號。"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37C8B/17293635804391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922447-mOksnrR5dI2q80rCAYeZKT6bM7KHhzMj-0-3d4c7863487473045907db5a1cdab771">1935年,齊齊哈爾城鑲黃旗協領富興阿等呈請偽滿洲國國務院:“劃黑龍江省東、北兩區為興東省治。”
黑龍江省諸蒙旗甚至迭次向偽滿洲國國務院提出獨立設省的要求,杜爾伯特旗扎薩克色旺多爾濟于1932年3月,郭爾羅斯后旗民眾代表包慧明等于1934年1月,先后呈請偽滿洲國國務院:“將杜依等旗劃為特別旗并各旗設興安中分省。”1934年7月,黑龍江省蒙旗辦事處、杜爾伯特旗扎薩克色旺多爾濟等再次呈請偽滿洲國國務院“添設興安中分省”
。這些持續不斷的請愿,給日本殖民統治者造成較大壓力,對于促成日后興安省外四旗及錦熱諸蒙旗施行旗制,確立其正式的行政地位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 偽滿洲國治蒙機關的演變
1934年3月1日,偽滿洲國實行“帝制”,改“國務總理”為“國務總理大臣”,改各部總長為各部大臣,改興安總署總長為興安總署長官。同年11月29日,偽滿洲國政府頒布《國務院各部官制中修正之件》,將興安總署改為蒙政部。根據《國務院各部官制中修正之件》,“蒙政部大臣掌理關于施行旗制地域內之地方行政、警察、土木、衛生、農林、畜產(除關于馬匹事項)、水產、礦山、商工、教育及宗教之事項并監督興安各省長”。蒙政部內設總務、民政、勸業置三司,其中,總務司掌管關于機密、管守官印及文書、人事、會計及庶務、調查及統計等事項,民政司執掌關于地方行政、警察及衛生、土木、教育及宗教諸事項,勸業司掌管關于牧畜事項(但除關于馬匹事項)及關于農林、礦業、水產、商工等事項
。同日,偽滿洲國政府公布《吉林省郭爾羅斯前旗等四旗施行旗制之件》,“在吉林省郭爾羅斯前旗、龍江省杜爾伯特旗、依克明安旗及濱江省郭爾羅斯后旗等之區域內施行《旗制》”
。12月1日,偽滿洲國政府“特任齊默特色木丕勒為蒙政部大臣”,任命依田四郎為次長
。與興安局、興安總署相較,蒙政部的權力明顯擴大。無論是興安局還是興安總署,其行政管轄權僅限于興安一省,1932年8月16日偽滿洲國總務廳公布的《滿洲國政府各機關英文名稱》,即將興安總署翻譯為General Administrative Office of Hsing-An Province
。而蒙政部時期,舉凡施行《旗制》之地域,無論是興安省內諸蒙旗抑或省外四旗,地方行政、警察、土木等諸般事項皆歸其掌管,而非僅限于“興安省之一般行政事宜”。
改興安總署為蒙政部的同時,偽滿洲國政府頒布《興安各省公署官制》,將興安四分省升格為省。依據《官制》,“省長承蒙政部大臣之指揮監督,并關于各大臣所管之事務承其指揮監督,執行法律、命令,管理省內行政事務”。省公署置總務、民政二廳,總務廳掌管關于機密、人事、管守官印及文書、會計及庶務、統計及調查等事項;民政廳負責關于監督地方行政、賑災及救恤、警察及地方自衛、土木、土地、農林、畜產、礦山、工商及水產、教育、宗教及禮俗等事項。12月1日,偽滿洲國政府任命額勒春為興安東省長,業喜海順為興安南省長,扎噶爾為興安西省長,凌升為興安北省長
。
蒙政部及興安各省改組的過程中,偽滿洲國政府對地方行政制度進行改革,將原有的奉天、吉林、黑龍江、熱河四省細化為奉天、安東、吉林、間島、濱江、龍江、三江、黑河、熱河、錦州十省,導致內蒙古東部地區各旗縣的歸屬發生較大變化。其中,撤銷原熱河省綏東縣,將奈曼旗劃入興安西省,將錫埒圖庫倫旗及原熱河省阜新縣境內之舊喀爾喀左翼及舊唐古特喀爾喀合并為庫倫旗劃入興安南省;將原熱河省赤峰縣境內之翁牛特左翼旗劃入興安西??;將原熱河省朝陽、阜新二縣(含吐默特左右翼二旗)劃入新設的錦州??;將原奉天省通遼縣劃入興安南省。經調整,興安四省共轄27旗3縣。其中,興安東省轄喜扎嘎爾、布特哈、阿榮、莫力達瓦及巴彥5旗,興安南省轄庫倫、科爾沁左翼前、科爾沁左翼后、科爾沁左翼中、科爾沁右翼中、科爾沁右翼前、科爾沁右翼后、扎賚特8旗及通遼縣,興安西省轄扎魯特左翼、扎魯特右翼、阿魯科爾沁、巴林左翼、巴林右翼、克什克騰、翁牛特左翼、奈曼8旗及開魯、林西2縣,興安北省轄索倫、新巴爾虎左翼、新巴爾虎右翼、陳巴爾虎、額爾克納左翼、額爾克納右翼6旗
。郭爾羅斯前旗劃歸吉林省,杜爾伯特、依克明安2旗劃歸龍江省,郭爾羅斯后旗劃歸濱江省,統稱“省外四旗”
??咦笾杏?旗、敖漢左右南3旗和翁牛特右翼旗留在熱河省,與劃入新設的錦州省的吐默特左右翼2旗合稱“錦熱蒙旗”。
1935年9月5日,偽滿洲國政府公布《興安各省公署官制修正之件》,廢止《興安警察局官制》,由省公署警務廳掌管關于警察、地方自衛及關于衛生事項,而在不置警務廳之省公署則由民政廳掌管相應事務。其中,興安東、西兩省警察事務歸民政廳管轄,興安北、南兩省警察事務歸警務廳負責。
1936年12月17日,偽滿洲國政府公布《熱河省及錦州省內旗制》,正式確認熱河省及錦州省內所存之旗“為法人,承官之監督于從前依慣例所認之范圍內辦理其公共事務,并處理從前依慣例及將來依法令屬于旗之事務。旗之行政第一級由省長監督之,第二級由蒙政部大臣監督之”。根據《熱河省及錦州省內旗制》及同時頒布的《興安各省公署官制中修正之件》《省公署官制中修正之件》,偽滿洲國政府將敖漢左、右、南三旗合并為敖漢旗,又將興安西省所轄之翁牛特左翼旗劃回熱河省
。于是,蒙政部的管轄范圍擴至錦熱兩省八個蒙旗,即錦州省之吐默特左右翼二旗,熱河省之喀喇沁左中右三旗、翁牛特左右翼二旗及敖漢旗。
此后,伴隨“滿洲國”第一個產業開發五年計劃的實施,日本殖民統治者亟須“強化國政的綜合統制”,專管蒙古事務的蒙政部的存在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障礙。于是,1937年6月,偽滿洲國政府決定“全面修改行政機構,對蒙古行政部門撤銷過去的蒙政部,新設國務總理大臣直屬的興安局,作為對蒙古行政的咨詢聯絡機關,直接的行政由有關部局實行統轄”。6月5日,偽滿洲國政府公布《興安局官制》,規定“興安局屬于國務總理大臣之管理,掌管左列事項:一、關于蒙政之基調事項;二、關于蒙政事務之聯絡調整事項”
。由于在蒙政事務中職能虛化,興安局僅內設庶務、調查二科。其中,庶務科掌關于興安各省地方行政官署及興安各省外旗之人事、經理連絡事項,關于御容及詔書謄本、局之人事、官署印及官印之管守、文書、分科及處務規程、局之經理、翻譯等事項;調查科掌關于蒙政一般之連絡、調查,關于蒙地之調查、蒙古地方社會事情之調查、蒙古地方宗教之調查,關于統計及資料、圖書及刊行物事項
。7月1日,偽滿洲國政府特任原興安西省長扎噶爾為興安局總裁
。至此,興安四省諸蒙旗、省外各蒙旗之地方行政統受各部大臣指揮、監督。
在虛化“中央”專門治蒙機關職能的同時,日本殖民統治者也在極力淡化興安省的自治色彩。1940年4月30日,偽滿洲國政府公布《省官制中修正之件》,明令廢止《興安各省公署官制》,興安各省與其他省統一適用《省公署官制》,自治省與非自治省之間已無任何差異。
1933年偽滿國務院訓令《熱河地方設治工作條目》,將原卓索圖盟之喀喇沁左中右3旗、吐默特左右翼2旗、唐古特喀爾喀旗、錫埒圖庫倫旗和原昭烏達盟之翁牛特左右翼2旗、敖漢左右南3旗、奈曼旗、喀爾喀左翼旗計14旗劃歸熱河省,然而僅將朝陽、阜新、凌源、平泉、大寧、凌南、赤峰、建平、全寧、綏東等與14旗并存的縣治作為正式建制予以保留,蒙旗的地位成為懸案。1936年頒布的《熱河省及錦州省內旗制》雖然確認了錦熱8個蒙旗的行政地位,卻維持了同一地域內旗縣并存的體制。至1937年2月9日,偽滿洲國政府發布《關于熱河省及錦州省內縣之廢置分合之件》,將與錦熱蒙旗并存的縣治調整為熱河省之建昌、寧城、赤峰、建平、新惠、烏丹6縣及錦州省之朝陽、阜新2縣
。1939年9月,為推進日本二十年百萬戶移民計劃,日本殖民統治者誘導錦熱蒙旗舊蒙古王公將蒙地奉上。作為交換,偽滿洲國政府于12月28日頒布《熱河省及錦州省內旗制》《熱河省及錦州省內旗官制》《關于熱河省及錦州省內之縣廢止之件》,實行存旗廢縣,廢止熱河省內與喀喇沁左旗并存之建昌縣、與喀喇沁中旗并存之寧城縣、與喀喇沁右旗并存之建平縣、與翁牛特左旗并存之烏丹縣、與翁牛特右旗并存之赤峰縣、與敖漢旗并存之新惠縣及錦州省內與吐默特左旗并存之朝陽縣、與吐默特右旗并存之阜新縣,并從吐默特右旗分出吐默特中旗
,在內蒙古東部地區終結了同一地域旗縣并存的屬人管理格局。然而時隔不久,1940年4月30日,偽滿洲國政府即廢止1932年《旗制》及1939年《熱河省及錦州省內旗制》《熱河省及錦州省內旗官制》,公布了與《縣制》《縣官制》無異的《旗制》《旗官制》,并統一適用于興安省內外諸蒙旗,蒙旗與縣治同質化。
1943年下半年,日軍在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均轉入戰略防御,大批關東軍主力部隊調往關內、日本本土及太平洋戰場。同時,經過庫爾斯克戰役,蘇軍轉入戰略進攻,關東軍受到來自蘇聯的壓力不斷加大。在這種形勢下,為調動蒙古人的積極性,以充分發揮東蒙古防御蘇聯及供給戰略物資的作用,9月20日,偽滿洲國政府公布《興安總省官制》,將興安四省合并為興安總省。根據《官制》,“總省長承國務總理大臣之指揮監督,關于各大臣主管事務承其指揮監督,執行法律命令,管理總省內行政事務”。總省公署置官房及民生、警務、產業、交通四廳,其中,官房掌管關于機密事項,關于重要事務之連絡、調整事項,關于總動員計劃、地域計劃、官吏之進退賞罰,身份、官印之管守、文書、編譯、宣傳和情報、統計和調查、財政、地方團體之指導監督,土地等事項;民生廳掌管關于史跡、名勝、天然紀念物事項,關于國兵、民籍、軍事援護及軍事優遇事項,關于教育及學藝、禮俗及宗教、民生之改善、賑災及救恤、勞務及勤勞奉公、衛生及衛生警察、煙政等事項;警務廳掌管關于行政警察、治安警察、警護等事項;產業廳掌管關于畜產、農產、林野、水產、礦工及商事、開拓民等事項;交通廳掌管關于交通運輸、土木建筑、都邑計劃、住宅行政等事項。由于日本駐軍的強烈要求,保留了興安北省公署,下轄索倫、新巴爾虎左翼、新巴爾虎右翼、陳巴爾虎、額爾克納左翼、額爾克納右翼六旗及海拉爾、滿洲里二市。除此之外的其他地區,劃分為興東、興南、興西、興中四個地區。其中,興東地區轄布特哈、阿榮、莫力達瓦、巴彥各旗,興中地區轄扎魯特、科爾沁右翼中、科爾沁右翼前、科爾沁右翼后、扎賚特、錫扎噶爾各旗及醴泉縣,興南地區轄科爾沁左翼中、科爾沁左翼后、科爾沁左翼前、庫倫、奈曼各旗及通遼、開魯各縣,興西地區轄阿魯科爾沁、巴林左翼、巴林右翼、克什克騰各旗及林西縣。各地區之中,興中地區直屬于興安總省,而興東、興南及興西地區則設置地區行署,以兼總省參事官之旗長、縣長、旗參事官或副縣長充任行署主任或副主任
。“對在興安省區以外的13個旗(即所謂省外蒙旗),仍維持現狀,由在各該管轄省公署內設蒙政專任參事官掌管。”
此后,偽滿洲國治蒙機關體系再未發生變化,直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