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通史·少年簡讀版·第1卷:遠古時代-夏商周
- 程廣媛
- 1784字
- 2020-07-02 10:16:38
把部落聯合起來
夏王朝的建立是一件具有跨時代意義的事情,雖然這個王朝始終沒有得到儒家學者們的“祝福”。
在儒家學者看來,啟取代伯益繼位無疑破壞了帝堯到帝舜,以及帝舜到大禹之間理想化的禪讓制。更重要的是,直到啟去世,他都沒有恢復先祖的傳統,指定一個與他沒有血緣關系的優秀接班人,而是直接把皇位傳給了他的兒子太康。就這樣,從大禹到啟,再從啟到太康,祖孫三代人的傳承徹底終結了儒家學者們推崇備至的理想政治制度——禪讓制,并為后世開啟了一個新的制度——世襲制。
在夏朝建立之前,“國家”這個概念其實是不存在的。人們主要是以血緣或地緣關系為依托,聚合成一個個的集合,也可以稱之為部落。而隨著夏朝的建立,部落與部落之間有了更深層次的聯系,這些部落聯合在一起之后就出現了國家。在古人的認知中,家其實就意味著私有制的形成,家其實就是部落。這些部落聯合在一起之后,就是國。從本質上來說,國與家一樣,也是屬于私有的,但在面對家這個單位的時候,國則變為了“公”。在國家形成之后,部落或者地域之間的管理與協調工作就必須由國來承擔,并且遵循著統一的規矩和約束。
禹建立夏朝的初衷或許并不是那么光鮮,但不得不說,這是歷史的進步,即便這種新制度會遭到部分舊勢力的反抗,但它終究會成為歷史的主旋律。
禹所建立的王朝叫作夏,但實際上他原本的姓氏是“姒”。“夏”這一稱號的由來有十幾種說法,至于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現在已經不可考證了,而其中最為可信的一種觀點認為,“夏”是啟一族圖騰的象形字。
啟繼位后所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打仗。先是和伯益打,打敗伯益之后,為了穩固自己的帝位,啟開始對那些不肯臣服于他的部落進行武力征服。在這個過程中,發生的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對象是有扈氏部落。
有扈氏部落在當時是實力比較強大的部落,他們對啟擅自將“公天下”的禪讓制轉變為“家天下”的世襲制極為不滿,希望啟能守規矩,讓伯益來繼位。面對這個不聽話的部落,啟二話不說就發兵攻伐,沒想到卻被有扈氏給打敗了。
第一次兵敗之后,啟痛定思痛,立刻調整戰略,決定要先從收買人心開始,壯大并穩固自己的勢力。于是,他開始嚴于律己,生活上非常儉樸,頓頓粗茶淡飯;與人相處更是溫和有禮,尊老愛幼;管理國家更是任用賢能、公平公正。在啟的一番努力下,原本就頗具聲望的他獲得了更多的支持,眼見時機成熟,啟又一次對有扈氏發動了戰爭,雙方于甘地進行決戰。最終,啟大勝,直接把有扈氏部落給攻滅了。
這一次的巨大勝利讓啟的王位得到了鞏固,許多原本對夏朝心存不滿的小部落也不敢與之作對了。就這樣,依靠輿論的引導和武力的強大,啟將原本松散的部落聯合到了一起,形成了封建制度國家雛形。

▲在夏朝剛剛建立之初,啟所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打仗。先是和伯益打,打敗伯益之后,啟為了穩固自己的帝位,開始對那些不肯臣服他的部落進行武力征服。
在消滅這些不穩定因素之后,啟的生活也日漸奢靡墮落,成天飲酒作樂,歌舞游獵。那個時候,國家并沒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國家事務的運作主要還是依靠人治。這就意味著,統治階層的能力與國家的發展直接掛鉤。這正是為什么夏王朝會如此脆弱不堪、波折不斷。
夏朝可以看作是城邦聯盟到封建國家的過渡時期,因此并沒有一個十分明確的疆域,雖然夏朝政權的建立把部落與部落聯合了起來,但總體來說,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夏氏一族與其他氏族部落之間的關系,實質上更像宗主國與朝貢國的關系,結構還非常松散。
既然形成了國家,勢必會產生制度。夏朝是在原始社會制度上建立的,在國家形成之后,各級貴族之間依舊是靠血緣來維系。這種時候,姓氏的區分就更為嚴格了。貴族們依據姓氏來建立各自的宗族關系,而這種宗族關系一方面沿襲了氏族部落組織的舊制,另一方面則以父權家長制為核心,按照輩分高低及族屬親疏等關系來確立在家族中的等級和地位。
在夏朝建立之前,部落或部落聯盟里是沒有正規軍隊的。一旦發生征戰,通常是直接讓各部落里的青壯男子出征。夏建立之后,隨著國家機構的產生,為了維護統治,軍隊也隨之產生了。由于生產力所限,夏朝軍隊的數量并不多,但從戰斗力上來說,一個正規軍隊顯然比一群臨時拼湊的烏合之眾強大得多。
從目前的考古發掘看,尚未明確證實發現夏朝的文字資料。也正是因為能夠找尋到的史料太過匱乏,因此一些歷史學家懷疑甚至否認了夏朝的存在。但種種跡象表明,神秘的夏王朝確實是存在的,即便我們目前還無法完全揭開它神秘的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