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世祖太武帝紀

拓跋燾是北魏第三代皇帝。此人天生勇武,是當時中國最高明的軍事人才。他即位后長年統兵作戰,驅逐柔然勢力,掃平割據政權,最終成功地統一了中國北方。在與南方政權的對峙中,拓跋燾粉碎了南方的兩次北伐,但無力吞并南方,中華南北分裂局面只好繼續延續。

命世之主

北魏世祖太武皇帝拓跋燾,是北魏第二代皇帝明元帝拓跋嗣的長子,太祖道武帝拓跋珪的孫兒。道武帝拓跋珪晚年患病精神失常,其次子拓跋紹乘機作亂刺殺了父皇,自立為帝,卻得不到朝野上下的支持。時在外任的太子拓跋嗣秘密潛回京城,在宮中衛士的協助下殺死了拓跋紹,繼承了北魏皇位,是為北魏明元帝。明元帝拓跋嗣在位十五年,延續了拓跋珪武力擴張的路線,并發動了第一次與南朝劉宋政權的戰爭,從對手手中奪得了洛陽等戰略要地。但班師后因積勞成疾,三十二歲英年早逝,將皇位傳給了他年僅十六歲的兒子拓跋燾。

拓跋燾生于北魏道武帝天賜五年(408),生來體貌特異。道武帝拓跋珪見到這個孫兒后既驚又喜,說:“以后能完成我興國大業的,必定是這個孩子。”拓跋燾為人聰明大度,心胸開闊,對父母十分孝順。拓跋燾生活節儉,飲食和服飾只求夠用,不追求珍奇奢華,吃飯也只一道菜,連他的愛妃也都衣著樸實。然而孝順簡樸的拓跋燾,內心卻威武豪邁,剛毅自律,胸中有金戈鐵馬、百萬雄兵,有更勝先人的雄韜大略。

北魏泰常八年(423),剛剛結束對南朝劉宋政權的戰爭,凱旋的明元帝駕崩。拓跋燾以太子身份繼承皇位,史稱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延續了先前兩代國君開疆拓土的方略,率領軍隊繼續南征北戰。他有著高超的指揮才能,戰術布置無有不備,尤其善用騎兵,鮮卑鐵騎在他的指揮下成為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利器。作戰中,他身先士卒,與將士們同處戰陣,身邊不斷有人死傷,他也毫無懼色,因此將士們人人誓死效命,軍隊所向無敵。他還善于從行伍中提拔人才,只以才能取人,不論出身,因而軍中人人自勵,戰斗力驚人。

拓跋燾對父母十分孝順。

在治國理政方面,拓跋燾重用漢族大臣崔浩,此人被后世稱作“南北朝第一謀略家”,他還善于聽取古弼等忠臣們直言不諱的進諫,以糾正自己的過失。經過拓跋燾勵精圖治,北魏的國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統一北方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登基之初,中國北方經過多年的戰亂紛爭,還剩下五個割據政權,除了北魏以外,分別是匈奴人建立的夏(又稱胡夏)和北涼、鮮卑族乞伏氏建立的西秦,以及漢人建立的北燕。其中,北魏實力最強。

北魏太武帝始光三年(426),拓跋燾開啟了他統一北方的征戰之旅。他聽說夏國的國君赫連勃勃病死,子嗣爭位不休,決定親率大軍討滅夏國。大軍十月出發,遇到天氣暴寒,行路艱難,拓跋燾命兩萬輕騎先行,奇襲夏國都城統萬城。正在一片歌舞升平中的夏國統治者被突如其來的魏國大軍嚇得不知所措,倉皇出戰,被北魏軍隊殺得大敗。北魏軍隊趁勢掠城,梟首數萬,得牛馬十余萬頭。同時,另一路魏軍由大將奚斤率領,順利攻下三輔要沖蒲坂(今山西永濟)和長安。雖然最終沒能拿下統萬城,但盡收關中沃野,大勝而還。

第二年,太武帝拓跋燾命人廣造攻城戰具,再次興兵十萬伐夏。此次,拓跋燾誓拔統萬城,他命輕騎三萬舍棄輜重倍道兼行,先行攻城。統萬城乃是夏國傾盡民力修筑的金石之城,高十仞,城墻墻基厚達三十步,墻面刀斧不進,堅固無比。從行群臣都勸阻拓跋燾說:“統萬城堅固異常,非一朝一夕可以攻下,如今我們輕軍前往,攻不能克,退不能守,不如等步兵和攻城戰具到齊了一起攻城。”拓跋燾回答說:“用兵之術,攻城是最下策。迫不得已,才選擇攻城這種辦法。我們如果等到步兵和戰具到齊,對手必然因恐懼而堅守城池,那樣我們就必須打攻城戰了。不如以輕騎直抵城下,對方見我步兵未到,思想上就會松懈。而我故意示弱來引誘他們,他們就可能出城迎戰,那樣的話就能擒住對方了。我這三萬人攻城是不足,但用來決戰則綽綽有余。”

拓跋燾親率大軍討滅夏國。

于是,拓跋燾親率三萬騎兵接近統萬城。他將大部隊埋伏在城外的深谷,派少部分人到城下,向敵軍示弱。統萬城守軍見敵軍勢單力薄,果然中計,三萬步騎兵出城與北魏軍決戰。夏軍來勢洶洶,屬下勸拓跋燾暫避敵鋒,拓跋燾卻說:“我們遠道而來與敵決戰,就怕他們不出來。今日既然出來了,哪有躲避的道理?”說罷,他繼續將敵人引向包圍圈。就在此時,天空突降暴風驟雨,戰場上飛沙走石,形勢對北魏一方極為不利。身邊的侍從苦勸拓跋燾撤走避險,拓跋燾卻毫無退意,引出伏兵,率眾與敵人展開了血戰。戰斗進行得極為慘烈,拓跋燾親陷陣中,搏殺中跌下戰馬,差點被夏兵擒住,多虧同族將軍拓跋齊以身遮蔽,殊死力戰,才將其救了出來。拓跋燾換馬再戰,親手格殺夏國的尚書斛黎文,又連殺了十余名敵人騎兵,他被流矢射傷,仍然奮戰不退。魏軍上下深受鼓舞,終于將夏軍殺敗。夏國新君赫連昌出逃,拓跋燾率軍攻克統萬城。

失去統萬城,夏國已是氣數無多。此后的幾年間,太武帝拓跋燾不斷出兵攻取夏國余境,俘虜了其國君赫連昌。夏國余部敗退無地,于是轉而進西秦,謀求生存空間。幾年后,西秦滅亡。

始光四年(426),已是強弩之末的夏國君臣在躲避北魏繼續西遷的途中,遭遇西域的吐谷渾汗國的突襲,赫連定被擒,夏國滅亡。

西秦和夏相繼滅亡,擋在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大業面前的就剩下兩個小國北燕和北涼了。北魏太武帝延和元年(432),拓跋燾率大軍親征北燕。北魏軍隊一路勢如破竹,北燕毫無還手之力。北魏掠取大量人口和大片領土而還。又過了四年,北魏再次伐燕,北燕國君馮弘遣使稱臣,拓跋燾不許,雙方交戰。北燕請來高句麗國的援軍,但依舊無法抵擋北魏軍隊。北燕國君馮弘見大勢已去,棄城投奔高句麗國。北燕滅亡。

拓跋燾在搏殺中跌下戰馬,多虧同族將軍拓跋齊以身遮蔽,殊死力戰,才幸免于難。

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拓跋燾踏上了消滅北方最后一個敵人北涼王國的征途。北魏軍隊乘橫掃天下之威勢,風卷殘云,包圍了北涼國都姑臧。涼王沮渠牧犍出降,北涼王國滅亡。至此,太武帝拓跋燾完成了統一中國北方的宏偉事業,結束了長達一百余年的北方割據混戰的局面。

馬踏柔然

柔然是匈奴人的后裔,是一支游牧民族。北魏與柔然的爭端由來已久。早在北魏建立之初,道武帝拓跋珪就曾“千里襲柔然”,重創剛剛興起于漠北的柔然部落,保障了一段時期內北魏北疆的安寧。但柔然部落并未因此消沉,反而東山再起,變得愈加強大。在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在位期間,柔然騎兵幾乎年年襲擾北魏邊境,還與其他國家勾結共同制衡北魏。北魏雖然屢次擊退對手,但始終無法消除這個北方的重大隱患。

就在太武帝拓跋燾即位不久,柔然就又一次大舉入侵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424),柔然牟汗紇升蓋可汗聞聽北魏明元帝拓跋嗣駕崩,率領六萬騎兵南下,進犯云中,太武帝拓跋燾親率輕騎救援。柔然勢大,竟將拓跋燾的部隊包圍五十余重,圍得密不透風。北魏軍隊上下驚恐,拓跋燾卻泰然自若,軍心才得以安定。等到兩軍開戰,拓跋燾指揮部隊突擊,臨陣射殺柔然大將于陟斤,柔然大潰,死傷數千,牟汗紇升蓋可汗見狀只得撤退。第二年,太武帝拓跋燾不等對方休整,五路并進突襲柔然,柔然猝不及防,大舉北逃,北魏追擊,擒獲無數。自此,拉開了北魏對柔然戰略大反攻的序幕。

此后,北魏在致力于統一北方的各處征戰的同時,也不斷爭戰北面的柔然。其中,以公元429年的戰績最為輝煌。

這一年,拓跋燾兵分兩路,親征柔然。他再次使用了輕騎突襲戰術,率騎兵舍棄輜重疾速奇襲。北魏鐵騎如天兵驟降,柔然頓時大亂,部眾四散奔逃。牟汗紇升蓋可汗燒掉自己的大帳,逃得無影無蹤,其余柔然將領降的降,逃的逃,光是部落中的大人(高級軍職)就被魏軍殺了數百。拓跋燾揮師追討,縱橫敵境數千里,斬獲無數,柔然部眾投降北魏者三十余萬戶,繳獲馬匹百余萬,畜產、車帳數百萬計。經此一戰,曾經強大的柔然一蹶不振,再也無力威脅北魏北疆。

曾經強大的柔然徹底被拓跋燾擊潰,再也無力威脅北魏北疆。

飲馬長江

南北朝之間的戰斗,自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在位之時便不斷發生,當時以北魏的勝利告終。后來在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的過程中,南朝劉宋政權多次與北魏的對手結成盟友,企圖遏制北魏的崛起。公元430年,劉宋皇帝劉義隆遣使北魏,向北魏索取被占領的河南故地,拓跋燾拒絕。劉義隆決定北伐,派名將征南大將軍檀道濟都督諸路兵馬伐魏,而拓跋燾則派壽光侯叔孫建和汝陰公長孫道生南渡黃河前去迎敵。雙方旬月之間交戰數十次,南朝略占上風,北魏派出輕騎兵包抄南軍后路,截斷糧道,又派楚兵將軍王慧龍增援,南軍不支,敗走,北魏得勝,虜獲萬余人。

南朝皇帝劉義隆自然不甘心這樣的失敗。宋元嘉二十七年(450),自覺實力已足的劉義隆不顧群臣的反對,執意再次出兵北伐。太武帝拓跋燾得知這個消息后,派人給劉義隆送去書信,信中充滿了對己方的自信和對對手的嘲諷:“你若是來,可隨便走走,我既不迎也不送。你若是厭倦了現在的居所,可以來我的都城居住,我也會去揚州,咱們兩個交換。”

拓跋燾甚至派人送去馬匹和藥物,“囑咐”劉義隆說:“你前來道路遙遠,馬不夠用的話可以乘我的馬,如果水土不服,可以自己用藥治療。”

拓跋燾的自信不是沒有道理的。劉宋傾全國之力攻來,拓跋燾率大軍迎戰。劉宋遣大將王玄謨重兵圍攻北魏的滑臺(今河南滑縣),王玄謨貪財徇私,將士不肯賣命,攻城數月不下。拓跋燾率大軍而至,號稱百萬雄兵,馬蹄戰鼓之聲震天動地,王玄謨嚇得不敢應戰,只得掉頭撤退。北魏追擊,南軍傷亡萬人。

王玄謨慘敗,南朝軍心震蕩,北軍士氣更盛。太武帝拓跋燾命大軍分道并進,進而反守為攻,攻向南朝。南朝守將面對洶涌而來的北魏大軍,紛紛舉城投降。南朝皇帝劉義隆忙派將軍胡崇之、劉康祖等前往阻敵,但盡皆被北魏軍隊斬于陣中。北魏軍隊縱橫江北,南朝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盡入北魏版圖。但太武帝拓跋燾深知自身還沒有滅亡南朝的實力,于是在江北岸的瓜埠山上修起了行宮,憑山遠眺南岸,以示對南朝的威懾。

英雄扼腕

除了足以彪炳千古的武功,太武帝拓跋燾在文治方面也有一番作為。為鼓勵農業發展,他推行“廣田積谷”的辦法,解除田禁,以利百姓;還將宮苑的土地改為民田,分給無地的百姓耕種。他幾次下達與民休息的詔令,促進了北方農業的恢復和發展。他同時也很重視畜牧業的發展,在他的治理下,北魏的畜牧業繁榮。

拓跋燾很重視畜牧業的發展。

太武帝拓跋燾很重視“文教”,積極學習中原文化,潛心漢化。他尊崇孔子,提倡儒學,吸收大量漢族的知識分子進入北魏朝廷,為自己出謀劃策。

另外,太武帝時期的滅佛事件也十分著名。在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發展迅猛,信徒百萬之眾。這些僧侶不負擔賦稅,所住寺廟占用大片良田,對國家財政的影響顯著。在拓跋燾統治期間,曾三次下詔打擊佛教,要全國各地粉碎佛像、焚燒佛經、誅殺僧侶。太武帝拓跋燾的滅佛運動極大地打擊了當時佛教在中國北方的發展,這一事件在中國歷史上也非常有名。

然而,這樣一位縱橫天下的帝王,最后的歸宿卻令人扼腕。太武帝拓跋燾晚年和他爺爺拓跋珪一樣脾氣暴躁,變得殘暴嗜殺。朝中奸臣便利用這一點殘害忠良,打擊異己。宦官中常侍宗愛與太子拓跋晃不和,便進讒言誣陷太子,致使拓跋燾信以為真,拓跋晃含冤而死。此后,拓跋燾發覺了太子的冤情,宗愛擔心拓跋燾會誅殺自己,于是先行下手,在北魏太武帝正平二年(452),在宮中秘密刺殺了太武帝拓跋燾。可憐這位數萬鐵騎圍他不住、一統北方威震華夏的一代雄主,最后竟死于宦官之手,享年四十五歲。

讀史學成語

虎視眈眈:指像老虎要捕食那樣注視著獵物。形容貪婪地盯著,隨時準備掠奪。

例句:幾個軍閥都盯上了這塊寶地,虎視眈眈地想要搶占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昔阳县| 珠海市| 息烽县| 东港市| 全州县| 肇州县| 桐梓县| 建湖县| 尼玛县| 溆浦县| 永安市| 额敏县| 长泰县| 邻水| 宁化县| 紫金县| 迁安市| 方山县| 廊坊市| 仲巴县| 唐山市| 讷河市| 信丰县| 广安市| 保山市| 景东| 包头市| 绥棱县| 滨州市| 合川市| 邛崃市| 凌海市| 库车县| 大埔县| 咸丰县| 临朐县| 枣阳市| 汤原县| 深州市| 百色市| 长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