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域流量:線上引流新思維
網絡剛剛興起時,開網店是有錢可賺的,即使是在紅利退去的今天,時不時冒出的日銷過萬的網店神話和每年“雙十一”“618”等網購狂歡節TOP10品牌動輒過億的銷售數字仍在粉飾著繁榮,這讓電商領域還在吸引著一大批創業者入場。
殊不知,在電商平臺上,九成的賣家都處于虧損狀態。那么,利潤去哪了?
要搞清楚這件事,我們就得知道網店的錢是怎么賺來的。用我們已經熟悉的流量公式來衡量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成交金額=流量×轉化率×客單價
在這個公式中,有三個決定成交金額的因素:流量、轉化率和客單價。其中,流量是轉化率和客單價的前提,因為只有發生交易,才會有轉化,客單價才會有意義。也就是說,在一定的轉化率和客單價下,利潤要從流量本身去找。
我們來看看線上是怎么為中小微賣家引流的。
流量拍賣:花錢賺吆喝
我們以淘寶的商業模式為例。淘寶最核心的盈利模式就是流量拍賣,工具是直通車、鉆石展位等。
鉆石展位即對首頁高流量位置的拍賣,而直通車是對高流量的關鍵詞競價,然后按照競價高低進行排名,它是淘寶最主要的一種引流工具。賣家要操作好直通車這個工具,必須考核流量的收益與成本。
這里有一個最基本的公式
訪客價值=總利潤/訪問量
其中:
訪客價值,指單位流量帶來的利潤;
總利潤,可以是整個店鋪的利潤,也可以是單個寶貝的利潤;
訪問量,可以用整個店鋪的訪問量,也可以用單個寶貝的訪問量。
例如,一個寶貝一周的訪問量是2 000,一共成交了50單,每單利潤20元,則訪客價值就為:20×50÷2 000=0.5,即單位流量的利潤是0.5元。這里我們也可以算出轉化率是2.5%,即成交一單需要40個流量。
訪客價值算出來以后,只要你的關鍵詞出價小于這個值——0.5元即可,然后訪問量越多,你賺得就越多,反之只能虧損。
在這種競價方式下,九成的賣家是淘不到流量的。
這是因為,好的關鍵詞價格著實太貴了。2013年互聯網還在風口時,一個服裝類的關鍵詞,每個字也就三毛錢,現在則飆升到每個字五六元,一天下去賣家就要支出上百元的推廣費用,普通的賣家哪里承受得起?而一些普通的低價關鍵詞即便投了也沒什么效果,稍微內行一些的賣家則選擇投和自己寶貝密切相關的長尾關鍵詞,這些詞可能日搜索量不高,但轉化率很高,這就是個精打細算的活了。
流量壟斷:中小微賣家之苦
到底是什么原因讓流量的獲取成本變得這么高?
原因就在于,線上流量的分布不是均勻和隨機的,而是集中在少數巨頭企業手里。百度做搜索引擎自建流量池,把持了搜索的流量入口,用競價排名的方式把流量的價格推了上去;阿里電商觸網完成后獲取了大量的流量,也開始競價拍賣流量實現變現了;騰訊做的是社交軟件,從QQ到微信,收獲了幾億粉絲,粉絲即流量。BAT三巨頭基本上壟斷了線上的流量。
壟斷、熱炒后,就可以開始吸金了。就像房地產行業一樣,大平臺就這樣將中小微賣家的推廣費一點點吸走了。“雙十一”賣多少商品不是核心,用流量換推廣費才是目的。
一邊是數十萬的商家,一邊是大平臺上有限的流量口,需求遠遠高過了供給,單位流量的價格自然居高不下。
但沒辦法,中小微賣家只能依附于平臺撿拾流量,成為莊家和大玩家的陪跑者,最終被逼得黯然離場。至于那些真金白銀砸出來的頭部賣家,在電商紅利期退去的今天,突然發現自己已經騎虎難下了——不花錢沒有流量,花錢也就是賺個吆喝。
此外,各種顯性成本也是高企不下,比如開店押金、年費、單筆交易手續費等。更要命的是,電商平臺處處上演著“燒錢大戰”和“折扣大戰”,再加上同行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力成本不斷增加,就連快遞費都漲了不少。
在這種情況下,線上的獲客成本不斷提升。數據顯示,近年來主流頭部電商平臺線上新增活躍用戶營銷成本逐年升高,其中2015—2016年是關鍵臨界點,平均線上獲客成本突破200元,已超過線下獲客成本。
從平臺流量到私域流量
但即便是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以下商家也依舊有能力獲取流量,并且賺到了錢。
其一是品牌商家,品牌即流量。很多消費者都是認品牌的,這就產生了關鍵詞自動搜索,對于商家來說是零成本的流量;與此同時,這些品牌商家對平臺而言也是優質的資源,平臺自然愿意將資源的天平向這些商家傾斜,比如給予好的活動位置。
其二是網紅商家,粉絲即流量。2016年“雙十一”,天貓首次有淘寶網紅店鋪單店單日銷量破億,而且有三家,它們分別是張大奕、雪梨和ANNA的店鋪。網紅的“吸粉”能力十分強大,張大奕淘寶店鋪“吾歡喜的衣櫥”,2019年粉絲數高達997萬,加上微博渠道的999萬,共計兩千萬左右的粉絲關注量。雪梨的店鋪“錢夫人家 雪梨定制”,2019年粉絲數為946.7萬,個人號還有656萬粉絲,2018年的“雙十一”新上了約30款新品,單款最高銷量超過2萬件!
以上這些商家有一個共性,那就是自帶流量,這也是新時期線上商家引流的核心——從依附平臺流量到自建流量池。
流量的獲取有兩個途徑:其一是站內流量,即平臺提供給你的流量,大部分流量來自這一途徑;其二是站外流量,即走到平臺外從多個途徑獲得的你自己的流量,也叫私域流量。如果你永遠圍著平臺在打轉,而不去構建自己的流量池,就一定會被洗牌。你必須讓流量直接進入你的店鋪、你的品牌。例如微博、微信、社群、快手、抖音、今日頭條及線下等,都可以成為流量的入口,而且這些入口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