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毛澤東與四書五經(4)
- 毛澤東品國學(超值金版)
- 盧志丹
- 5780字
- 2014-01-28 10:01:46
“文革”初期的毛澤東的注意力集中在斗“走資派”、“奪權”上,無暇顧及兩千多年前的孔老先生。此后,雖然有的文章也提到批孔,甚至把劉少奇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說成是宣揚孔孟之道的“黑修養”而加以批判,但批孔并未成氣候。
1971年9月13日,毛澤東的“親密戰友”、“接班人”林彪乘三叉戟飛機倉皇出逃,自我爆炸,“折戟沉沙”于異國荒漠之中。從事后查獲的材料看,林彪一伙竭力從孔孟之道中尋找反革命的精神武器,林彪甚至手書孔子“克己復禮”一語,掛在臥室中。毛澤東據此認為,林彪與國民黨一樣是尊儒反法的。所以決定在“批林”的同時“批孔”。
急于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的江青在一次“批孔”會上的講話中大肆宣揚:1973年5月,她去看毛主席,見毛主席那里放著大字本的郭沫若的《十批判書》。毛主席說,我目的是為了批判用。毛主席還給她念了一首詩:
郭老從柳退,不及柳宗元。
名曰共產黨,崇拜孔二先。
1973年7月4日,毛澤東在同王洪文、張春橋談話時說:郭老在《十批判書》里頭自稱人本主義,即人民本位主義,孔夫子也是人本主義,跟他一樣。郭老不僅崇孔,而且是反法的。
8月3日,毛澤東讀了楊榮國《孔子——頑固維護奴隸制的思想家》一文后,批示“楊文頗好”。
8月5日,毛澤東對江青講了中國歷史上的儒法斗爭,說法家主張中央集權、郡縣制。歷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會前期有建樹的,都是法家。這些人主張法治,犯了法就殺頭,主張厚今薄古。而儒家呢?他們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是厚古薄今的,開倒車的。毛澤東還讓江青記下了他寫的一首詩《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詩云: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
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此詩在“批孔”運動中廣為流傳。
1974年1月18日,毛澤東批示,同意中共中央轉發《林彪與孔孟之道(材料之一)》。這一個材料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批判組根據毛澤東本人的意見搞的。兩校大批判組從林彪一伙的筆記、手書題詞、摘錄的卡片及公開的言論中選摘出涉及孔孟或類似孔孟語言的材料,并與孔孟之道相對照。毛澤東意在通過這個材料,通過“批孔”,進一步揭露林彪反黨集團的思想根源、極右實質以及批判社會上存在的所謂“右傾思潮”,以鞏固和發展“文化大革命”的“成果”。
在中共中央轉發《林彪與孔孟之道(材料之一)》后,全國立即出現了“批林批孔”的高潮。這場聲勢浩大的“批孔”運動,被野心勃勃的江青所利用,她影射此時身患重癥的周恩來為“現代大儒”,試圖把批判的鋒芒引向周恩來,但被毛澤東所制止。
“文革”中,毛澤東提出要清除孔夫子在各方面的影響,從理論上講,這并沒有錯。因為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封建主義意識形態和舊的習慣勢力還廣泛存在著。但他沒有具體地去研究究竟孔子的哪些影響阻礙現代中國的進步。他激烈批孔,可是他沒有意識到他自己身上就有孔子的某些消極影響,如欣賞個人崇拜、家長制,過分夸大道德精神的作用,等等。并且,他只看到孔子對現代的消極一面,沒有注意到孔子對現代中國也存在積極的一面。這顯然也是一種片面性。
總而言之,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毛澤東全盤否定孔子。當然,這并不能代表他一生對孔夫子的態度。
《孟子》的“民為貴”與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
毛澤東在“六年私塾”生活中,對四書之一的《孟子》自然是熟讀成誦的。
少年毛澤東一段“對對子”的佳話,就涉及到《孟子》里面的內容。
1903年的夏天,正在私塾讀書的毛澤東,見戶外天朗氣清,趁塾師不在,便與同學們一起到附近的池塘里游泳去了。
塾師回來后惱怒地說:“孺子不可教也!”他想了一個責罰的新辦法——對對子。他出了上聯:“濯足”,學生們都在思索,才思敏捷的毛澤東卻對出來了:“修身”。塾師很滿意,就免了一場責罰。
1957年11月,毛裕新(毛澤東私塾同學)到北京對毛澤東回憶起這段趣事時,毛澤東十分高興地說:“對了,‘濯足’對‘修身’。這個‘濯足’,就是洗腳。《孟子·離婁上》講:‘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楚辭·漁父》中說:‘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那個‘修身’就是修身養性,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禮記·大學》講:‘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先生以‘濯足’批評我們不該玩水,我們說這樣可以‘修身’,可以鍛煉身體,又提高修養,先生當然不責怪我們,拿我們沒有辦法了。”
成年后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毛澤東,對于孟子,和對待孔子一樣,也是批判的基礎上,肯定其合理、進步、積極的一面。他曾在一篇關于“人性”問題的通信上批示說:
孔孟有一部分真理,全部否定是非歷史的看法。
孟子是孔子以后儒家一大派,對后代的影響很大,因此被稱為“亞圣”,意即僅次于孔子的“圣人”。
孟子名軻。大概生于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死于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年),活到八十多歲。他是鄒國人,出生于今天山東鄒縣東南郊。相傳他幼小時死了父親,他母親為著教育他,有“三遷”和“斷機”的事。
孟子出生時,距離孔丘的死將近一百年,不但看不見孔丘的學生,連孔丘的孫子子思,曾孫子上都趕不上。孟子所從師的可能是一位不著名的儒者,因此他自己說:“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
孟子學成以后,便出游齊、魏、滕等國,向當時諸侯講“仁義”,講統一天下的方法,講治國的政策。可是當時諸侯只是表面尊敬他,心里卻認為他的那一套“迂闊”,不切合實際。孟子七十多歲時,不再出外游說,和他的學生萬章、公孫丑等著述《孟子》七篇。
《孟子》是記述孟軻言行以及他和當時人或門弟子相互問答的書。
《孟子》七篇是:《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后漢趙岐作《孟子章句》,把每篇分為上、下,則七篇共十四卷。
《孟子》和《論語》有很多相同處。如,《孟子》各篇,沒有有意義的題目,像《墨子》“尚賢”、“非攻”,《莊子》“逍遙游”、“齊物論”之類,只是攝取篇首二三個字為篇題。這一點和《論語》完全相同。再如,《孟子》每篇之中有若干章,章和章之間沒有什么邏輯聯系,各自為章,也和《論語》完全相同。又如,《論語·堯曰》篇記載堯、舜、禹、湯、文王、武王的話,最后又述孔子的政治主張,這是所謂“道統”的最早記載。《孟子》最后一章(在《盡心下》)述孟子的話也是從堯、舜至湯,再從文王到孔子,最后落到自己。這是有其緣故的,是“道統”的再申述。
孟子所倡導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主義”思想,對毛澤東“人民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為人民服務”思想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
孟子的“民本主義”在毛澤東思想中得到了高度的升華。毛澤東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以后,就一直把相信和依靠人民群眾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他從人民群眾中汲取了無窮的智慧,又依靠這些智慧去領導群眾,從勝利走向勝利。他一生熱愛人民,關心人民,相信人民,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每個中共黨員入黨的宗旨,畢生的座右銘,他理所當然地成為人民愛戴的領袖。
毛澤東認為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的動力。他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人民群眾有無限的創造力。他們可以組織起來,……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替自己創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業。”
毛澤東還認為,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但是它永遠只是人民群眾的一小部分,不依靠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黨的一切思想和斗爭都會落空,都會失敗。他多次講過,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如魚水關系,魚兒永遠也離不開水。
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就一再闡述過這樣一個思想:在舊中國,人民群眾實際上處于被統治的奴隸地位。孟子所說的“民為貴”,“君為輕”,只不過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在舊社會是不可能實現的。作為“奴隸的人民”不可能直接、自發地推翻舊有的統治,成為“主人的人民”。他們只有集中自身的精華,形成能與統治階級相抗衡的先進思想和階級先鋒,取得革命成功,才能完成由奴隸上升到主人的質變過程。
在《整頓黨的作風》一文中,毛澤東說:
為什么要有革命黨?因為世界上有壓迫人民的敵人存在,人民要推翻敵人的壓迫,所以要有革命黨。如果沒有共產黨這樣的革命黨,人民要想推翻敵人的壓迫,這是不可能的。
他還指出,在本源和本質的意義上,人民是歷史的主體、動力和創造者,共產黨則是人民實現自身解放與自由的階級工具。
在《愚公移山》一文中,毛澤東把人民比做上帝:我們感動了上帝,這個上帝就是人民。毛澤東這種人民群眾觀,是舊中國舊社會人民謀求解放的真理,是民族解放的時代精華。以這種人民群眾觀為指導,毛澤東在民主革命時期,組織人民群眾形成“真正的銅墻鐵壁”,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相信“群眾中蘊藏著一種極大的社會主義積極性”。
當成千上萬群眾通過天安門廣場,向毛澤東高呼“毛主席萬歲”時,毛澤東俯下身來,用發自肺腑的聲音高呼:“人民萬歲!人民萬歲!”毛澤東與人民群眾的關系真正是心心相連,毛澤東總是把自己融會在人民群眾當中,而人民群眾必將世世代代愛戴和緬懷自己的偉大領袖毛澤東!
由于自幼就對《孟子》熟讀成誦,所以成年后寫文章講話過程中,毛澤東能信手拈來地運用《孟子》中的章句,恰當地闡述自己的思想和觀點。
如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一文中,毛澤東說:
菩薩是農民立起來的,到了一定時期農民會用他們自己的雙手丟開這些菩薩,無須旁人過早地代庖丟菩薩。共產黨對于這些東西的宣傳政策應當是:“引而不發,躍如也。”
其中的“引而不發,躍如也”出于《孟子·盡心上》。
有一天,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問他:道是很高很好的,幾乎似登天一樣困難,似乎不可及,為什么不把它變成經過努力可以攀求得到的呢?
孟子回答說:“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
意思是,高明的工匠不能因為拙劣工人改變或廢棄規矩,羿也不能因為拙劣射手變更拉弓的標準。善于教人射箭的人,他只張滿弓,不射出去,作出躍躍欲試的姿勢。
毛澤東用此語說明共產黨應當引導農民提高政治覺悟,讓群眾自己發動起來進行革命斗爭,而不應當對群眾發號施令或包辦代替。
再如,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一文中,毛澤東說:
組織千千萬萬的民眾,調動浩浩蕩蕩的革命軍,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進攻的需要。只有這樣的力量,才能把日本帝國主義和漢奸賣國賊打垮,這是有目共見的真理。因此,只有統一戰線的策略才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策略。關門主義的策略則是孤家寡人的策略。關門主義“為淵驅魚,為叢驅雀”,把“千千萬萬”和“浩浩蕩蕩”都趕到敵人那一邊去,只博得敵人的喝彩。
毛澤東所引“為淵驅魚,為叢驅雀”,典出《孟子·離婁上》。
孟子說:桀紂已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驅魚者獺也,故為叢驅雀者鹯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
還有,在《整頓黨的作風》一文中毛澤東說:“必須反對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的本位主義的傾向。……‘以鄰為壑’,全不為別部、別地、別人想一想,這樣的人就叫做本位主義者,這就是完全失掉了共產主義的精神。”
“以鄰為壑”一語出自《孟子·告子下》。
戰國時代,有一個名叫白圭的人,善于用筑堤擋水的辦法治水。有一天,他會見了孟子,稱“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答曰:“子過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仁人之所惡也,吾子過矣。”
白圭自稱治水的本領超過了古代的大禹。孟子反駁道:你錯了,大禹治水是按水流的規律,使水流注四海,而你卻要“以鄰為壑”,讓水流向鄰國,把鄰國當成排泄洪水的溝壑……你這樣做是為有道德的人所反對、所痛恨的,你錯了。
后來用“以鄰為壑”比喻只圖自己一方的利益,而把困難或禍害轉嫁給別人。毛澤東用“以鄰為壑”這個典故,深刻揭露和批判了那些只顧自己不顧他人,只顧本位不顧全局的本位主義思想。號召全黨提倡和弘揚顧全大局的革命集體主義精神和共產主義風格。
毛澤東對孟子所說的“心之官則思”這句話頗為欣賞。他在《學習和時局》一文中寫道:
孟子說:“心之官則思。”他對腦筋的作用下了正確的定義。
“心之官則思”語出《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
大意是,腦筋就是用來思考的,無論做什么事,好好想一想,才能做得正確,達到目的;不好好想一想,就做得不正確,達不到目的。這是天賜與我們的功能。
毛澤東引用此語,意在說明,凡事都要仔細觀察,善于思考,學會分析事物的方法,養成分析問題、研究問題的習慣,這樣才能在一切工作中取得勝利。并且由此概括出“多想”兩個字,用以教育干部。
毛澤東引用最多的經典——《春秋左氏傳》
《春秋左氏傳》是毛澤東一生很喜歡讀的國學經典之一,對其中的典故、事件熟悉到信手拈來、點化入神的境地。
早在少年時代,毛澤東就研讀過這部經典。據記載,1906年,毛澤東在韶山井灣里私塾,跟毛宇居學習《春秋左氏傳》,并因受該書影響,從小就對歷史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
作為五經之一的《春秋》是孔子所編定的書,按照魯國國君在位的順序編撰而成。此書不但記載了魯國大事,而且記載了當時天下各諸侯之間的戰爭、外交等一切大事。總的傾向是尊崇周天子,尊崇國君,所謂“《春秋》成而亂臣賊子懼”,所以被儒家列為五經之一。
《春秋》記事特別簡略,于是出現了解釋《春秋》之書,有通常所說的“春秋三傳”。其中《左傳》就是“三傳”之一。
《左傳》是左丘明所著,記事絕大部分與《春秋》相同,所以學者們一致認為《左傳》是為了解釋演述《春秋》的,故稱該書為《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后來的許多書籍將兩書合并在一起注釋解說。同一件事,《春秋》在前,標示曰“經”;《左傳》在后,標示曰“傳”。所以,后世治《春秋》者,皆研讀《春秋左氏傳》。舊時私塾也是以《春秋左氏傳》為教材。
《左傳》全書共30卷,19萬余字。按魯國君王十二公紀事,追述了周宣王二十三年至周貞王十六年的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文教及其代表人物的史實。史料翔實可靠,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被譽為古代史學文學名著。
《左傳》的編撰方法,以年為經,以全國范圍的各諸侯國的史實為緯。它廣泛地采納了周王室和各諸侯國的史料,熔鑄為一部有系統、有斷制的歷史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