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社會的誕生(巖波日本史第一卷)
- (日)吉村武彥
- 1827字
- 2020-07-02 16:13:47
1.日本列島的形狀
日本列島和“日本半島”
我們現在居住在一個北起北海道、南至八重山諸島的島弧鏈上,日本列島和西南諸島是其主體部分。日本列島成為現在這樣的島嶼形狀,據說在距今約一萬年前氣候變暖以后,一千多萬年前它還是中國大陸的一部分(平朝彥《日本列島的誕生》),數萬年前還是大陸北方延伸出來的半島,即“日本半島”。下面我們來追溯一下從地球誕生到日本列島的形成過程。
以四十六億年前誕生的地球的地殼、地層、巖石等為研究對象的地質學,將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命名為第四紀。大約一百八十萬年前開始的第四紀,分為冰川期的更新世(舊稱洪積世)和后冰川期的完新世(舊稱沖積世)。
第四紀也是人類從猿人向古人、新人進化發展的年代,因此也被稱為人類紀。不過與今天的人類有直接關聯的新人(現代智人),最早也是在數萬年之后才出現,而且詳細的經過尚未探明,因為可以作為確鑿證據的人骨尚未發現,還有很多未解之謎,有待于今后的研究。
表2 地質年代與考古學時期劃分

更新世是冰川大規模產生的時代,但并非陸地的大部分都被冰川覆蓋,據說被覆蓋的部分大約占三分之一;而且在寒冷期(冰期)期間,會有比較暖和的溫暖期(間冰期)出現。
在大陸,根據寒冷期冰川的侵蝕原理,可以計算出冰期的次數。在歐洲的阿爾卑斯山觀測到的有名冰期有群智亞冰期、民德亞冰期、里斯亞冰期和武木亞冰期等。已經確定的冰期,歐洲有六次,北美洲有四次。采用這樣的研究方法可知,不同地區的冰期次數都不相同。
為此,近年來有人采用其他的方法,比如通過測定覆蓋南極大陸和北極圈格陵蘭島堆積雪(雪冰化后形成的冰床)的柱狀芯樣本來調查第四紀的氣候與環境。冰最初以雪的形態積累時的溫度,可作為氫氧同位體的質量變化記錄在它本身,利用這一性質可以推測當時地球的氣候與環境。而且,以太平洋和大西洋深海底的堆積物,與以鳥取縣東鄉池的堆積物為測試材料分析氣溫,得到了基本相同的結果。
通過海平面和氣溫變化的研究可知,地球大約每十萬年經歷一次冰川期,而且在大約一萬年前就已經進入了溫暖穩定的后冰川期。如果地球變冷冰川擴大,海平面就會下降。反之,到了溫暖的間冰期,海平面就會上升。氣候的這種變化給陸地上的植被和動物生態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繩文海侵及與大陸的往來
從距今約一萬五千年前開始,地球逐漸轉暖。最終冰期的結束,大約是一萬年前。然而在這個最終冰期,仍然出現了兩次極寒時期。這期間即最后的寒冷期,日本列島與中國大陸還是連接的。不過只是北海道與大陸連接,與朝鮮半島已經不再連接。此時的日本海還是一個內海。進入溫暖的間冰期之后,冰川開始融化,出現了海侵現象。在大約六千年前,海水侵入到陸地的內部。據說海平面比最終冰期的頂峰期上升了一百米左右。
這樣的過程之后,形成了今天狹長的日本。人們將此間冰期的海平面上升稱為繩文海侵。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后冰川期與大約一萬兩千年前開啟的繩文時期非常接近的緣故。但是最近出土了更早時期的土器,所以對于間冰期的開始時間與新石器時代(日本為繩文時代)之間的關系又產生了新的疑問。
由于氣候變暖造成海侵的緣故,日本列島與周圍的海洋形態逐步確定,瀨戶內海也呈現出清楚的面貌。另外,平原和丘陵等陸地地貌出現,日本東北的山毛櫸、枹木等寒溫帶落葉闊葉林和日本西南的櫟樹、栲樹等溫熱帶常綠闊葉林形成,構成了至今仍可以見到的森林景觀。

最終冰期日本列島的主要動物。約兩萬年前,在北方,北海道和庫頁島與大陸連接,津輕海峽(布拉基斯頓線)不連接。在南方,大陸接近九州附近,黃河及長江都有流入(據小野有五、五十嵐八枝子《北海道的自然史》,1991年)
這期間,日本列島與今天的中國大陸之間的海陸關系是如何變化的呢?大約五十萬年前,冰川期的日本列島除北方外,還以朝鮮半島為陸橋與中國大陸連接。而且我們知道,它們在里斯亞冰期(大約十三至二十多萬年前)也是連接的。其證據就是,在日本列島發現了北方系的猛犸象和駝鹿、南方系的納瑪象和大角鹿的化石。而這些在地上行走的動物也生存于大陸,這說明二者的陸地曾經是連接的。人類的居住地之所以離海洋很近,可能是從生活環境的角度來看,海邊比大陸腹地更適合居住的緣故。
中國目前已經確定的最早的人骨化石,據說是可以追溯到八十萬年前的陜西藍田猿人。毫無疑問,這一時期中國大陸有猿人生存,該猿人比北京猿人要早幾十萬年。因為當時還是陸地連接時期,所以這些猿人移居到今天的日本區域的可能性很大。那么日本列島真的有猿人到過嗎?要解答這個問題,就必須了解石器的出土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