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有買賣,就有成本
很多采購新人會直接將采購成本和采購價格畫上等號,認為采購成本就是指采購價格。但實際上,采購價格只是采購成本的一項構成要素,是成本的主要部分,但不是全部。大多數人對于采購成本都存在一些認識誤區,集中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誤區一:采購成本就是采購價格,越低越好。
◆誤區二:進行成本管理就是談判和壓價。
◆誤區三:供應商的成本我們永遠不清楚,我們只能貨比三家。
要走出采購成本認識誤區,就要知道成本的具體構成要素。通常來說,采購成本由采購價格、相關稅費、運雜費(包括運輸費、保險費、包裝費和裝卸費)及其他應計入采購成本的費用構成。
其中,相關稅費通常指采購過程中發生的增值稅,而供應商的企業類型不同,采購過程中產生的增值稅額也會不同,因此采購人員需要懂得怎樣通過選擇合適的供應商類型來合理減少稅費,降低采購成本。下面來看一個案例。
某服裝生產企業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適用增值稅稅率17%,預計每年可實現含稅銷售收入500萬元,同時需要外購棉布150噸。現有A、B兩個供應商,其中A為生產棉布的一般納稅人,能夠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適用稅率16%,B為生產棉布的小規模納稅人,適用稅率3%,能夠委托主管稅務局代開增值稅征收率為3%的專用發票,A、B兩個供應商提供的棉布質量相同,但是含稅價格卻不同,分別為1.5萬元/噸、2萬元/噸。此時,采購人員就可根據兩者的區別,選擇增值稅納稅額較低的供應商。
從A、B兩個企業采購棉布所需繳納的增值稅計算如下。
①從A供應商處采購所需繳納增值稅額為:
應納增值稅額=500/(1+16%)×16%-150×1.5/(1+16%)×16%≈37.93(萬元)
②從B供應商處采購所需繳納增值稅額為:
應納增值稅額=500/(1+16%)×16%-150×2/(1+3%)×3%≈60.23(萬元)
從案例可以看出,面對不同的供應商類型,其產生的應納增值稅額差異較大。因此,當供應商提供的產品質量一致時,采購人員應優先選擇企業性質為小規模納稅人的供應商,以降低增值稅額。
除此之外,在實際的采購過程中,采購人員還會遇到同時采購多種產品或材料的情況,此時就會涉及費用和成本分攤的問題。該種情況下,采購人員也需要知道怎樣計算采購的成本。下面也通過一個實例來講解。
某采購員采購一批材料,其中A材料700千克,價格30000元,進項稅額5100元;B材料300千克,價格8000元,進項稅額1360元。兩種材料共產生運輸費用3000元,問:若按兩種材料的重量來分配運輸費用,則兩種材料的成本分別為多少?
兩種材料共同承擔運輸費,按各自重量分配運輸費用,其采購成本計算過程如下。
①計算運輸費用分配率:
分配率=運輸費用總額÷各種材料的總重量=3000÷(700+300)=3
②分別計算A材料和B材料應該負擔的運輸費用:
某材料應承擔的運輸費用=該種材料的重量×分配率,則:
A材料運輸費用=700×3=2100(元)
B材料運輸費用=300×3=900(元)
③分別計算A材料和B材料的采購成本:
材料采購成本=買價+稅費+運輸費用,則:
A材料采購成本=30000+5100+2100=37200(元)
B材料采購成本=8000+1360+900=10260(元)
除了可以按重量分攤共同產生的費用之外,還可按價格進行分攤,其分配率的計算公式為:分配率=共同產生的費用總額÷各種材料的總價格,由此得出的某一類材料應分攤的費用計算公式為:某材料應承擔的共同費用=該種材料的價格×分配率。此外,采購過程中除了可能產生共同的運輸費用之外,還可能出現共同的運雜費、包裝費和裝卸費等,其計算方式與共同運輸費用的計算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