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雜條件下長大直徑橋梁樁基計算理論與試驗研究
- 王星華 汪優 王建
- 1629字
- 2020-06-29 11:31:09
前言
我國地域遼闊,各類軟土、軟巖等不良地層分布甚廣,為跨越不良地層和特殊的地理環境,在公路和鐵路建設中大跨度橋梁結構被廣泛應用,如若不能很好地控制樁基的施工質量和工后沉降,將會影響施工安全和工程成本,以及之后的安全運營。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51308552)、湖南省科技廳重點項目基金(No.04SK2008)、中交股份有限公司重點科技項目(No.2008-ZJKJ-02-E)與中鐵一局(集團)橋梁工程有限公司科技計劃等研究基金的資助下,研究團隊歷時近10年,從考察深厚軟土地區和西部軟巖地區的特殊地基條件入手,對超長、大直徑樁基豎向承載機理、樁土共同工作特性和施工控制技術展開了深入研究。理論研究成果目前已在京滬高速鐵路和宜萬鐵路工程中得到了成功的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多年的科研生涯,一邊感受著工程技術和理論發展的日新月異,一邊體會到工程技術人員的求學若渴,特組織撰寫本書,回顧總結多年研究成果與工程實踐。本書在撰寫過程中,以承載機理和計算方法為主線,結合模型試驗、原位測試和數值仿真,循序漸進、深入淺出的反映了科學研究的脈絡和技術路線,便于讀者學習和理解,力求突出樁基工程研究和發展的最新成果,進一步推動樁基計算基本理論和施工實踐的進步,以期展現土木工程發展的最新態勢和成就,為橋梁工程、巖土工程和工程測試等學科的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國內外有關復雜地基條件下長大直徑樁基和高橋墩樁基豎向承載機理與計算方法研究方面雖已有相關文獻或圖書,但比較系統的針對紅層軟巖、硬土軟巖、軟巖地區等特殊地基條件下長大直徑樁基和高橋墩樁基承載機理及計算方法,既結合理論分析、數值模擬,又結合室內模型試驗和大型現場試驗的書籍還未見報道;同時,本書以京滬高速鐵路和宜萬鐵路橋梁樁基設計和施工中遇到的技術問題為主要線索,其研究成果直接應用于京滬高速鐵路土建六標段、滬寧城際鐵路工程站前Ⅶ標段和宜萬鐵路渡口河特大橋建設工程的設計、施工和運維,在同類書籍中也不多見,本書內容豐富了橋梁工程、樁基工程和巖土工程的相關技術理論體系。本書的研究成果對我國復雜地基條件下長大直徑樁基的設計理論及施工控制技術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極大地推動了樁基計算基本理論和施工實踐的進步,促進了橋梁工程、巖土工程和工程測試等學科的發展,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國防建設的意義巨大。
在本書撰寫過程中,得到了各方面的關心和指導,趙明華教授為本書撰寫提供了許多寶貴的資料和建議,使得本書的內容更為翔實,更能反映當今樁基工程領域的成就和最新進展,在此表示誠摯的謝意。同時,在撰寫本書過程中,引用了諸多公開發表的文獻資料,無法向作者一一致謝,這些寶貴的文獻資料反映了樁基工程的發展歷程、知識體系和先進水平,是本書賴以存在的基礎,本書能將蘊含豐富內容的相關文獻資料呈現給讀者,是撰寫者的榮幸。
本書梳理了作者多年來的科研過程及成果,以其指導的多名研究生的博士學位論文、碩士學位論文為基礎,再次總結歸納而成。王星華教授、汪優副教授和王建教授級高工共同確定撰寫大綱,王星華教授最后統稿審定。各章節分工如下:第一章由王星華教授撰寫,第二章由汪優副教授、印長俊副教授、章敏博士、廖文華高工撰寫,第三、四章由王星華教授、印長俊副教授撰寫,第五章由王星華教授撰寫,第六章由章敏博士、王振宇博士撰寫,第七章由汪優副教授撰寫,第八、九章由崔科宇教授級高工、王建教授級高工、汪優副教授、印長俊副教授、章敏博士、王振宇博士撰寫,第十章由汪優副教授、印長俊副教授、章敏博士撰寫,第十一章由王星華、章敏、汪優、王振宇編寫。學生劉圓圓、方曉慧也為本書的撰寫付出了辛勤勞動,在他們的幫助下才得以將多年積累的科研成果與工程資料撰寫成文。
最后,本書的出版得到了鐵路科技圖書出版基金的資助,感謝中國鐵道出版社工程編輯部有關工作人員為本書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勞動和努力。
當然,在本書的撰寫過程中雖力求內容的準確,但鑒于筆者水平有限及各種學術觀點的碰撞,錯訛之處實難避免,懇請廣大讀者和同行共同探究、不吝賜教。
著者
201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