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綜合簡介

一、吳式方架太極拳的源流與特點

100多年前,楊式太極拳的祖師楊露禪(1799—1872)在北京旗營任教。滿族人全佑(1834—1902)在旗營任見習軍官,同時跟楊學藝。全佑把楊露禪的楊式大架和楊的次子楊班侯(1837—1892)的楊式小架融于一體,自創太極功架。全佑的兒子吳鑒泉(1870—1942)把父親所創之功架加以改進修潤和充實后自成為一個流派,即吳式太極拳圓架,由于當時吳式方架太極拳還未產生,所以人們稱其為吳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拳架緊湊,輕松自然,小巧靈活,連綿不斷,以柔化著稱,架子雖小但仍舒展大方,動作飽滿,小架子卻為大架子功底,步型多“川字步”,身型要求“立身中正”和“斜中寓正”。

吳鑒泉的長子吳公儀(1897—1968)把吳式太極拳圓架修潤為吳式方架太極拳。吳式方架除了有吳式圓架的特點外,還具有其他流派太極拳的走圓弧螺旋、粘身發勁的共同特點。任何流派的太極拳中都存在著圓和方,而且是圓中有方、方中有圓,方和圓同時存在,如果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了。那么吳式方架太極拳為什么稱其為“方架”呢?我認為由于它的許多動作身體轉幅小,掌臂的運動弧線走得小,有些動作強調取中走直,如“攬雀尾”“右虛步合臂(提手上勢)”“搬攔捶”等,當然也有如“玉女穿梭”“云手”等身體轉幅大,掌臂運動弧線大的。但從其整體外形看,吳式方架太極拳給人的印象是其拳架如同書法中的楷書,一筆一畫清清楚楚,方方正正,動作分得細,更加便于學習練習,它不能像練圓架一樣把動作打渾,要把做方架動作看作是寫正楷字,它不是草書,要等第一筆(大動作中的某一個分動作)寫好了到位了,再寫第二筆,以符合自動調控,使動作節拍和內氣運行相合。

吳式方架的有些動作與動作之間從套路運行中的外形看似乎略有停頓,其實這時暗意念沒有停,它在為下一個動作蓄力。這樣就有利于勢能和動能、陰和陽的互相轉換,有利于內氣運轉和自動調控。如果有時單純去追求外在所謂連綿不斷的運動,這時卻造成了暗意念的中斷,形成套路運動的內部斷勁,反而不利于勢能和動能、陰和陽的互相轉換,不利于內氣運轉和自動調控。

吳式方架太極拳套路內在結構嚴謹,一環緊扣一環而勢勢相承。其套路動作(或者分動作)若抽掉一個就會感覺到不行,會使動作運行不順而影響內氣運轉和自動調控。這正說明了它的內在結構嚴謹,環環相扣,像用磚頭砌成的磚墻一樣,使其間不能隨便抽掉一塊,若抽掉一塊產生空隙,這里就會斷勁。所以練習者必須認認真真、老老實實地一個分動作接一個分動作地練下去。

吳式方架太極拳拳架大小適中。一般講,太極拳中的大架子易筋骨,小架子易靜、氣。而吳式方架太極拳相比較為中架子,使肢體圓周適中,故其既有益于易筋骨也有益于靜、氣。

吳公儀在上海將吳式方架太極拳傳授給了丁金山、丁德山兩兄弟。而后,吳公儀定居澳門,并教出了許多國內外學生。我的吳式方架太極拳老師毛延林在上海跟兩位丁師學吳式方架7年得到真傳。聽毛延林老師說,兩位丁師太極推手的功夫很好,年輕小伙子的身體只要被他們的手搭住就會像被粘住一樣,如果這時誰想要脫離即使身體稍一動也會跌得老遠。目前在上海體育館和文化宮及公園等場所仍有練習吳式方架太極拳的人。他們所練的和我練的這套一樣,是吳公儀原先定型的100式。近期在公園晨練時還見到過新加坡來杭州的幾位旅游者也在公園練吳式方架,但其套路編排和部分動作有所改動。和其他流派的太極拳相比,練吳式方架太極拳的人較少,為防止這么好的拳失傳,今以自己微薄之力,依靠廣大讀者、武術同仁合起來的大力,把吳式方架太極拳發揚光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易门县| 繁峙县| 宁化县| 铜鼓县| 玉田县| 自治县| 通许县| 徐水县| 新津县| 丰台区| 封丘县| 华安县| 云南省| 昆山市| 屏山县| 鲜城| 龙岩市| 扬中市| 香格里拉县| 石门县| 双江| 睢宁县| 连江县| 南昌县| 泰宁县| 兴化市| 如东县| 阳高县| 青海省| 离岛区| 师宗县| 荃湾区| 丰顺县| 周宁县| 格尔木市| 湖南省| 四平市| 区。| 临海市| 墨玉县| 荥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