雉帶箭[1]
原頭火燒靜兀兀,野雉畏鷹出復沒[2]。將軍欲以巧伏人,盤馬彎弓惜不發。地形漸窄觀者多,雉驚弓滿勁箭加。沖人決起百余尺,紅翎白鏃隨傾斜[3]。將軍仰笑軍吏賀,五色離披馬前墮[4]。
[1]雉:俗稱野雞。
[2]原頭:高平曰原。火燒(shào):大火。兀兀:靜謐的樣子。
[3]決(xuè)起:急飛起來。語出《莊子·逍遙游》:“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
[4]離披:散亂的樣子。語出宋玉《九辯》:“白露既下百草兮,奄離披此梧楸。”
這是一首描寫軍府射獵的詩,也是在張建封幕所作。短短的十句,以簡短的筆觸描繪出射獵完整、具體的動態,其中有對典型細節的刻畫,有群眾氛圍的烘托,一個激烈而宏大的場面,被描摹得鮮明生動、轟轟烈烈。
這篇作品突顯出作者善于鋪敘的特長,雖然篇幅窘窄,卻利用簡練的筆觸,把環境、人物、射獵的坐騎、獵物以至圍觀的群眾,有聲有色地歷歷描繪出來。句法亦用散,也是“以文為詩”的體現,但卻絕不給人散漫平淡的感覺。這是因為作者運筆善于斡旋,不斷變換視角,兼顧到宏觀的印象和傳神的細節。特別是“將軍”兩聯,把獵者高超的技巧和驕矜、持重的神態發露無余。古代甚至有人以此悟入作文法門。“沖人”以下的結尾四句,錢鐘書評論說“物態人事,紛現紙上,方駕潘賦(《射雉賦》),不啻過之”(《管錐編》第3冊第11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