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張若虛
- 唐詩三百首鑒賞(大全集)
- 雅瑟
- 3162字
- 2014-01-20 10:59:14
詩人名片
張若虛(約660—約720)
籍貫:揚州
作品風格:清麗和諧富有情韻
個人簡介:曾任兗州(今山東省)兵曹。中宗神龍(705-707)年間,與賀知章、萬齊融、包融等人因文詞杰出而著名于京城,他與賀知章、包融、張旭并稱為“吳中四士”。他們的詩歌縱橫馳騁、才氣飛揚、意境清美,反應了盛唐時期的社會風情。
張若虛僅存詩文兩首于世。分別是《代答閨夢還》和《春江花夜月》。其中《春江花月夜》成為了廣為為傳誦的名篇,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
春江花月夜①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③,月照花林皆似霰④。
空里流霜不覺飛⑤,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⑥。
誰家今夜扁舟子⑦?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⑧,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⑨,愿逐月華流照君⑩。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11。
昨夜閑潭夢落花○12,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xiá)。
斜(xié)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13。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14。
【注】
①《春江花月夜》:是古樂府舊題,本為吳地民歌。后此曲被引入陳朝宮廷,成為了陳隋以來宮廷詩題之一。
②滟滟:水波閃耀的樣子。
③芳甸:芳草豐茂的原野。
④霰(xiàn):高空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的小冰粒。
⑤流霜:飛霜。古人以為霜是從空中落下來的,所以叫流霜。
⑥青楓浦:地名,今湖南瀏陽縣內有青楓浦。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⑦扁舟子:指游子。
⑧玉戶:華麗的屋子。
⑨相聞:互通音信。
⑩月華:月光。
○11文:同“紋”
○12閑潭:幽靜的潭水。
○13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縣。瀟湘:水名,在今湖南省。
○14搖情:激蕩情思。
春江花月夜
【賞析】
在開篇從“春江潮水連海平”到“汀上白沙看不見”這八句,詩人描繪了一幅奇美的春江月夜畫面,春天的江潮浩瀚無垠,仿佛和大海連成了一片。一輪明月升起,仿佛是和潮水一起涌出來的。月光照耀著江面,隨著波浪閃耀到千萬里外,什么地方的江水沒有在明亮的月光朗照中呢。江水蜿蜒曲折地繞過花草豐茂的原野,月光灑在滿是鮮花的樹林中,星星點點,好像是粒粒雪珠在閃爍。皎潔的月光朗照,使人感覺不到空中飛霜,看不到江水中小洲上的白沙。其中江潮仿佛和大海連成一片,烘托了江景的宏大氣勢。月光涌動,一個“生”賦予了潮水和月亮以生機,使靜態的畫面活了起來。各種花草在月光點綴下有一種靜謐神奇的美。因為月光的普照,整個世界都變成了月光的顏色,感覺不到有飛霜、看不到小洲中白沙。渾然一片,只有皎潔的月光高掛空中了。詩人寫月光下的景物時,由遠及近,由大到小,非常細膩傳神地描繪了這樣一個空靈寧靜的月夜景。讓人有身臨其境陶醉其中之感。細細品味,美不勝收。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意思是江水、天空成為一色,沒有一點細微的灰塵,只有一輪明亮的孤月高懸在空中。整個世界都在月光的照耀下,成為了一個銀白的天地。在這種環境中,詩人想到了永恒的月亮和人世變遷。于是追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來探索人生的哲理和宇宙奧秘,感懷宇宙永恒,生命短暫。但是“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說明的是雖然一個人的生命是短暫的,可人生代代無窮無盡,就和永恒的月亮共生于宇宙中了。詩人突破了個人情感窠臼,想到了是整個人類綿延不絕,這表現了詩人對生命的執著和熱愛。詩人不因個人生命短暫而悲傷,從人類的綿延中找到了生命永恒這個滿意的答案。緊承上一句,詩人寫到“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人生代代綿延不絕,江月年年歲歲如此。不知道這“江月”在等待著誰,一直在這里徘徊卻總是等不到那個人。在月光下,只有長江水永不停息地奔騰向遠方。詩文在這里寫出了江月徒徒等待,江水無情年年奔流。為下面思婦游子的離愁別緒做了一個鋪墊。
“白云一片去悠悠”到“何處相思明月樓?”這四句概述了春江月夜中思婦和游子分離兩地的深深思念之情。這里的“白云”代指遠去他鄉的游子,“青楓浦”常常用來指分別的地方。“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這里的“扁舟子”代指的是行蹤不定的游子。這兩句和上邊兩句的意思一樣,只不過是用問的形式,“誰家”、“何處”兩句互文見義,進一步委婉曲折地表達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離別相念的情感。
從“可憐樓上月徘徊”到“魚龍潛躍水成文”這八句上承“何處相思明月樓”句,寫的是在樓上的婦人對離人的思念。詩人沒有直接寫思婦的愁思,而是又通過“月”這一景物襯托她的懷念之情,“可憐樓上月徘徊”到“搗衣砧上拂還來。”詩人將“月”擬人化,描繪月亮徘徊在空中不離去,它照著梳妝臺、房中的簾子、搗衣的砧石,卷不走,拂不去。一個“卷不去”一個“拂還來”這兩個動詞生動地表現了思婦被月光牽起的思念之情讓她分外煩惱。“徘徊”二字既描繪了月光浮動,游移不定的情景,又將月光擬人表現它可憐思婦在樓上徘徊不肯離去。一詞雙關,很是精妙。“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此時此刻,月亮不也同樣照著遠方的人嗎?雖然我們共同看著同一輪月亮,但是彼此不能相知。我真希望隨著月光而去照耀著你啊。用月亮寄托我的思念。“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思婦仰望長空,想到鴻雁不停地飛翔,也不能飛出月光之外,魚龍從水中跳躍出來,卻也只是在水面上留下圈圈波紋。這兩句話表明和離人相隔太遠,即使是魚雁這些傳遞音訊的動物也無法聯系到離人,這更增添了婦人的愁思。
“昨夜閑潭夢落花”到最后八句寫的是在外的游子思鄉之情,“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說的是游子昨夜夢見潭水上飄滿了落花,看見春天已經過去大半,但是我卻還不能回家。“可憐”二字道出了游子思念家鄉的無盡愁緒和感傷。“江水流春去欲盡”到“碣石瀟湘無限路”中江水流動中春天已經過去,時間飛逝,江中落月日復一日地掛在天空,游子青春也在不知不覺中流逝。江潭落月沉沉,深埋在了海霧中,天空變得黑暗,游子的心也更加凄涼,想到回家的路途那么遙遠。“沉沉”二字增顯了環境的凝重,渲染了游子的孤寂心情,“無限”二字形容游子和家人相隔兩地,相距遙遠,同時這個詞也表現了游子內心無限的思念之情。“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游子看著月亮在想,不知道有多少人趁著這月光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此刻游子內心千頭萬緒的思念,綿延不絕,伴著月光星星點點地灑滿了江邊的樹林。最后這句話融情于景,留給人一個無限遐想。
這是一首宮體詩。整首詩貫穿月這個主體,將各種思想都和月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月亮的升起、高懸、西斜、隱沒是整首詩感情色調起伏的標志。在月光的照耀下,“江潮”、“花林”、“白沙”、“明月樓”、“妝鏡臺”、“玉戶簾”等等景物組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加上月光的襯托,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色彩斑斕充滿生活哲理和趣味的畫卷。融情、景、理于一體。將整首詩點染上了靜謐、空靈的藝術色彩。同時,該詩的韻律節奏平和、抑揚有致。全詩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換韻,共換九韻。詩人把陽轍韻與陰轍韻交互雜沓,韻律圓美而富于變化。每一處由景寫人后又由人寫到景的轉換自然,銜接緊密。顯示出作者高超的藝術技巧。全詩雖然寫的是相思之愁,但是從頭到尾,沒有一句是直抒胸臆,表達愁緒的,而是在月景這個大環境的襯托下,思念之情也變得淡淡的、靜靜的了,表達曲折委婉,但不矯揉造作,如水流一樣自然流暢,表達的思愁卻更加深刻,這綿延不盡的思念即使到詩文最后也沒有斷絕,余音裊裊。詩人筆下的思念哀而不傷,控制得恰到好處。可見詩人的文墨功力之深。
后人點評
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