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陳子昂
- 唐詩三百首鑒賞(大全集)
- 雅瑟
- 1549字
- 2014-01-20 10:59:14
詩人名片
陳子昂(約661—702)
字號:字伯玉
籍貫: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縣)人
作品風格:質樸明朗,蒼涼激越
個人簡介:出身富豪之家,唐睿宗文明元年(684)中進士,后升為右拾遺。敢于直諫,武后萬歲通天元年(696)隨武攸宜東征契丹,多次進諫,未被采納,后被降職。圣歷元年(698)陳子昂辭官回鄉,后武三思指使殘暴的縣令段簡編織罪名,將陳子昂誣陷入獄,最后他在獄中憂憤而死,時年四十二歲。
陳子昂在文學創作方面反對齊、梁和初唐時的“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主張恢復“漢魏風骨”、“風雅興寄”。并為世人留下了許多佳作。現有《陳子昂集》十卷,補遺一卷。共存詩一百二十首。
登幽州臺歌①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②,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③,獨愴然而涕下④!
【注】
①幽州臺:又稱薊(jì)北樓。是戰國時燕昭王所建的黃金臺,用來招納賢才,因燕昭王將黃金放置在臺上而得名。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幽州,古九州之一,在今河北省地。
②古人:指像燕昭王那樣的賢人。
③念:想到。悠悠:指遙遠、長久。
④愴然(chuàng):悲傷的樣子。
登幽州臺歌
【賞析】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族人攻破營州,武則天派武攸宜率軍征討,當時,陳子昂為武攸宜參謀,隨軍出征。武攸宜不善謀略,行事輕率。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多次向他進諫,但都沒有被采納,最后武攸宜竟將陳子昂降職為軍曹。詩人由于不斷受到挫折,雄才大略不能施展,報國愿望無法實現,所以登上幽州臺,寫下這首詩和《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等,一表自己內心的悲憤和孤獨。
詩人獨自一人登上幽州臺,極目遠望,蒼茫大地,遙遠而空曠,他此刻想到的不僅僅是自己個人的得失,而是整個國家的利益,眼看國家軍隊打敗,戰士慘死,而自己有無數的良策,卻沒有人能采納、接受。站在幽州臺上,他或許想到了燕王在臺上放置黃金,一心招納賢才,而他在武攸宜帳下,竟然無用武之地,前途一片渺茫,那種眼前一片黑暗的孤獨感,凝成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這一曠古名句,在這歷史的長河中,本來有古代的賢士他們招納賢才的事跡可以慰藉詩人,未來可能出現的賢明之主也可以給詩人以希望,可是“不見”二字割斷了詩人所有的期望,向前看不到古代的賢主,向后看,也看不到將來的賢主,詩人生不逢時,生長在這個時代,在遼闊的天與地之間,竟然沒有一個人能夠理解詩人的心情,詩人只能孑然而立,飽嘗那份孤獨的痛苦。這正如《陳公旌德碑》云:“道可以濟天下,而命不通于天下;才可以致堯舜,而運不合于堯舜。”同時,詩人不僅對現實滿懷傷情,也含有對現實環境的憎惡。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人生短暫,古代和將來的情況,詩人是遇不到了,詩人只能立足現在,而現在這個時代,他沒有遇到賢主,自己理想破滅而內心倍感孤獨,以至于潸然淚下。男兒有淚不輕彈,竟至于讓一位勇戰沙場的英雄愁苦到這般地步,那么這其中的又該是怎樣的悲傷啊。
這是一首五言七言交錯的古詩,該詩語言蒼涼奔放,大氣磅礴,極富感染力,一掃齊梁綺靡詩風。該詩文辭凝重,體式古樸,意境蒼茫雄渾,感情慷慨悲壯,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雖然僅有四句,卻向我們展示了一幅蒼涼壯麗的藝術畫面,在這樣深邃而蒼茫的背景襯托下,詩人的愴然獨立形象更加鮮明,同時,詩人蘊含其中的激動悲壯的心情也自然流露出來。句子長短不一,使語句節奏和諧,讀來抑揚頓挫,增強了詩文的感染力。詩人這種失意和寂寞的痛苦,代表了一大批懷才不遇人士的共同心聲,具有典型的社會意義。以上種種,使這首詩廣為傳頌,成為千古名篇。《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和這首詩同時而作,讀者可以參讀。
后人點評
《柳亭詩話》云:“阮步兵登廣武城,嘆曰:‘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眼界胸襟,令人捉摸不定。陳拾遺會得此意,《登幽州臺》曰……。假令陳阮邂逅路岐,不知是哭是笑?”